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接近正义”到“司法为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低民众利用法院进行诉讼的门槛,使民众更容易"接近正义",是司法为民的内在涵义.本文在介绍"接近正义"运动浪潮以及诸多西方国家司法改革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挑战,从加强对诉权的保障、改革诉讼费用制度、健全与完善程序的多元化三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深度司法改革的序幕,改革的鲜明特征是紧紧围绕"为民"的主题。理解执法为民的内涵及把握其内部间及与外部关系的处理原则是实现执法为民、顺畅检察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司法改革进程中执法为民核心内容是在平衡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中实现群众利益需要,同时需正确认识、处理执法与为民的关系、执法为民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以及坚持遵循司法规律下的执法为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维权和维稳构成改革措施正当性的独立理由.司法维权与司法维稳的一致性获得充分肯认,而其内在差异则被忽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司法改革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司法改革在总体上显得莽撞和冒进.当下中国司法改革的路径必须立基于“维权”与“维稳”双重考量之上,在司法程序的刚性与多样性之间、司法的消极属性与能动司法之间、司法独立与司法民主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4.
从司法管理的逻辑出发,绩效考评运用于司法组织管理能够从理论上证成,至于绩效考评与司法理念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与冲突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设置予以化解.囿于司法活动的固有规律和绩效考评的内在特质,绩效考评在司法管理中不仅存在功能上的局限,也有适用上的限度.绩效考评在中国司法组织中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制度逻辑.我国应积极转变绩效考评的运用思路:一是调整考评的对象范围;二是更新绩效指标设计的总体思路;三是改革考评方式.  相似文献   

5.
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协议的错误而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司法救济程序 ,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诉讼体制的完善、司法改革的深入 ,民事再审程序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本文试从法理学、立法、实践的角度对民事再审程序的内在价值冲突进行阐述 ,探求改革民事再审程序的切入点 ,为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提供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是当前司法改革所面临的重点课题。这一制度改革对于缓解案多人少之矛盾、提升刑事司法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术界和官方都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当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基础,其合理性值得深刻反思。事实上,理清并平衡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在需求"与"外部界限"之间的关系,才是该制度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该制度改革获得其正当性的基础。唯有明确这一核心议题,我们才能够科学且理性地讨论该制度的展开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推动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力量,对法制观念、法律制度、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法院科技化建设作为司法科技紧密结合的产物,既体现了科技强院战略要求、司法为民和司法便民的司法理念,也利于提高司法效率、节省司法成本,是当下司法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政法传统系指在法律和司法活动中强调以共产党社会治理目标为核心并为其服务的一整套话语、知识以及权力的实践逻辑。其并非某种理性设计的结果,而是在革命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应对新政权在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之需要而产生的。以"文化大革命"为分界,人民法庭的政法传统大致经历了由"台前"的极端政治化至"幕后"弱政治化两大阶段。"文革"结束以后,司法解决纠纷的社会功能日益凸显,但由于我国一体化的权力架构及组织形式并未发生实质变化,司法与政治间的从属关系依然存在。这种工具主义与自治化的内在张力,对我国基层司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法律移植的必然存在、司法制度创造性转换的内在需求、司法发展规律的趋同之势,应当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借鉴外国司法改革的经验.概言之,外国司法改革主要体现出的公正与效率兼顾、司法民主化与专业化并进、限制权力与保障权利结合、诉讼主体合作与程序多元互补等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权力固有属性的差异是区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基本依据。国家权力之间的错位是目前我国司法体制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也是导致司法行政化、地方化的主要根源。理性认识司法权的内在属性应当成为司法改革的理论原点。从制度上切断司法与行政和地方的脐带,是司法真正树立起自身权威和公信力的前提。一场真正的司法改革必须从宪政体制的角度进行统筹分析与考量,每一个具体的改革措施也都应当与宪政和法治建设的总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法院司法公信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司法公信力是民主法治社会司法权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构建民主和谐的法律机制;坚持公正司法,提高审判工作质量;规范司法行为,树立司法权威;坚持司法为民,增强司法亲和力;加强职业操守教育,保持司法廉洁;加强司法沟通,实现法院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2003年日本民事诉讼程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核心目的就是方便国民利用司法、增加国民参与司法的途径、提升民众对司法体制的认可度以及提高司法裁判的效率,其中民事诉讼诉前证据收集制度就是此次改革中备受关注的成果之一。通过对日本民事诉讼诉前证据收集制度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期待着我国进入已经启动的民事诉讼法修改能从中获得借鉴,从而为我国正在构建的"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民事诉讼法学提供有益的立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探索实行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权相分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司法体制改革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从建国后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配置的历史沿革来看,它与审判权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分到统"再"由统届分"的发展历程,并导致出现了司法行政化、司法地方化等现实困境。回顾总结这个沿革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配置发展是人治与法治不断交锋、司法权与行政权界分不断清晰、司法行政事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与治理结构持续优化的结果。笔者认为,未来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司法审判权相分离必将在适宜价值定位的遵循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中,使司法审判成为看得见的公平正义,是人民群众对完善中国特色司法审判的新要求和新期盼,是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更是司法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15.
司法改革的目标在于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提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需要增强司法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做到这一点,有三个方面的对策,一是观念上深入理解司法为民,切实从人民对司法的需求出发;二是立法上为司法改革清除阻碍,由全国人大制定司法改革法;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官身份保障制度,厘清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职权关系,避免行政对司法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做好新时期司法行政服务群众工作,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深化服务群众"八件实事"为抓手,以"转变作风、司法为民"为宗旨,用群众工作统揽司法行政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希望、新需求。  相似文献   

17.
论司法为民与现代司法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为民的理论基础在于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国家性质与尊重与保障人权理论。司法为民的实质就是要求保持司法过程对民众的开放,保障和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各项诉讼权利,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司法为民是现代司法理念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燕萍同志在基层审判工作中秉承的为民司法、能动司法与和谐司法理念是"陈燕萍工作法"的思想精髓。新时期少年司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少年司法的价值诉求与"陈燕萍工作法"思想精髓的衔接性,立足为民司法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司法智慧,坚持能动司法、和谐司法,才能真正实现少年审判"儿童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应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因为看得见的方式更能体现程序的公正性.然而考察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可以发现,诸如审判不公开、侦查不公开、证据不公开等许多"看不见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还相当普遍.分析我国程序不公开产生的原因并寻找其改革路径是司法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借鉴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 推进我国刑事司法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四)>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人权入宪,必将进一步促进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任务的顺利完成.刑事司法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借鉴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从加强司法独立的制度保障、重塑刑事司法理念、改革劳动教养制度等方面推进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