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威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机环节和必要机制.权威的类型包括强制性权威和自觉性权威.权威的要素可以分为意志服从、稀缺性资源和闭合系统三种.权威的本质,印是一种非对称的命令服从关系、是权力和威望的有机统一和对客观规律性的认同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政治权威是以“强制性”政治权力为支撑而获得的社会成员的“自愿性”服从,是正当性与认同性相统一的政治权力。“正当”作为政治权力向政治权威转化的逻辑起点与深层根基,主要源自政治权力所代表与维护的公共利益与价值目标。“认同”即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力表示出的自愿性支持、认可与服从,是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的关键要素与内在驱力,可通过政治仪式等中介加以建构、强化。政治权力向政治权威转化也离不开以强制性手段为辅助的秩序保证。在维系和保证国家秩序的层面,转化为政治权威的政治权力更具效度与力度、运行成本更低。探究政治权力向政治权威的转化逻辑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权威与其它社会现象相比具有局限性、制度性、正当性的特点。马克思·韦伯以权威赖以确定的社会基础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型权威,超凡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美国著名学者丹尼斯·朗则根据不同的服从动机将权威划分为强制性权威、诱导性权威、合法权威、合格权威,个人权威5种类型。权威可以划分为强制性的权威和自觉的权威。权威也可以划分为专家的权威和人格的权威。权威也可以划分为法律上的权威和事实上的权威。研究权威理论,对于中国政治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理论视野》2021,258(8)
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权威问题十分重视,为维护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权威同巴枯宁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更不可能取得革命事业的最终胜利;维护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必须严格党的纪律,坚持强制服从和自觉服从的统一,正确处理权威和自治的辩证关系。恩格斯的这些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行政管理中的权威——论巴纳德的权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纳德从“接受”这一角度探讨权威问题,带有明显的平等意识。现代社会中行政管理的权威必须首先得到全体国民的接受,即建立在全体国民自愿服从的基础上;行政管理人员的权威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主流话语权威"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硬性"权威,而是一种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之上的"软性"权威。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主流话语权威的塑造既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者必须以时代的和辩证的眼光来全面审视微时代高校主流话语权威塑造的现实境遇,通过找准主流话语主体角色定位,重构话语主体权威;确立主流话语内容主导地位,保障话语内容权威;转换主流话语传播固有渠道,实现话语传播权威等多种对策,实现微时代高校主流话语权威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首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也是检验共产党人政治信仰是否坚定、政治导向是否正确、政治能力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党权威观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思想生成发展的理论渊源。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政治优势和宝贵历史经验。新时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修好共产党人“心学”,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强化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激发内生动力;强化政治引领,确保认同意识在党员心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8.
《科学社会主义》2021,(1):19-26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中逐渐确立起来。但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仍然受到王明、张国焘等人的挑战。维护党中央权威成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六届六中全会对维护中央权威的贡献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政治路线,为维护党中央权威提供了根本前提;二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服从",为维护党中央权威提供了基本遵循;三是通过了《决定》等系列重要文件,为维护党中央权威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法治致力于增进人的幸福,幸福生活乃是人民大众把法律权威内化于心的终极目标。法律权威能否内化于心,不是取决于外在权力的强度,而是取决于服从者的接受意愿,人民大众的认同接受乃是法律权威内化于心的关键。法律权威内化于心也意味着"外化于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权威的自愿服从是其内化于心的外在体现。法律权威内化于心的最为根本的基础条件即存在能够获得人们自愿选择的自律性的法律。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思考法律权威内化的问题,需要作为主体的人民大众的积极而广泛的参与,需要从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从西方法治文明、也从当下中国社会所处的深层社会结构中汲取资源并进行自主创造。  相似文献   

10.
权威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权威基础主要来源于政策制定主体的合法性、政策本身的合法性、政策的稳定性以及政策执行方法的适当性。在我国目前的政策执行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普遍存在,其重要原因就是政策执行中的权威缺失。为此,我们需要从提升政府等社会公权力的合法性、强化政策公正合理的价值追求、确保政策制定程序的民主参与、加强政策的稳定性以及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几方面来维护政策执行权威,使政策执行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试论政党权威的特征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权威就是政党在运行过程中获得的民众对自己意志的服从关系。政党权威具有阶级性、依附性、能动性、工具性的特点。政党权威具有三个功能:即政党权威具有维护党内团结统一的功能;政党权威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政党权威具有保证政党功能正确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权威观肇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并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权威观认为权威是客观存在的、理性自觉的结果,是在自下而上的承认中树立起来的集体智慧。现代权威观的实践形态具有如下特征:理性的精神特质;以统一性、一致性、共同性为其合理内核;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具有适宜的民族形式。建构这样一种实践形态,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民族性与世界历史意识相契合;治道与政道并举;政治权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政治权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该文从政治权威的社会经济基础、伦理基础、载体、生成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勾画出现代权威观的中国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7)
新权威主义是当下我国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思潮,其根本主张在于通过政治强权来发展自由经济。大学生往往是社会思潮最直接的接受者和传播者,难免也会受到新权威主义的影响。新权威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特别是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必须认清新权威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又谨慎地看待其消极影响,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引领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应对新权威主义。  相似文献   

14.
高雪莲 《学理论》2009,(28):5-6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思想,深刻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新的实际,明确提出了"中央要有权威"的思想,强调必须维护和加强中央的权威。这些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邓小平这方面的论述,对于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廖小东  陈晔 《行政论坛》2012,19(4):22-26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权威与现代行政权力由于利益追求、价值取向、权力来源和权力运行方式上的差异而表现出一定的张力:带有强制性的现代行政权力往往忽视传统权威力量的存在,而深受民众认同的传统权威则时常影响到现代行政权力的正常运行。因此,现代行政权力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权威在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其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同时也要对传统权威加以引导,将其功能纳入到体制内的合法渠道,真正实现二者关系的协调,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秩序进行。  相似文献   

16.
法律权威所要求的是法律治下的人们对法律的服从,把法律作为一个由现行的理由来看待。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由此就丧失了对法律进行批评的可能性。法律是一种对行为进行控制的规范,这种控制的实现,是通过产生欣慰的原因(理由)而进行。所以,对法律的服从与对法律的批评完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3)
行政领导权威是行政领导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行政领导效能的大小,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及行政管理效益的高低。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一是行政领导者的权威与权力的关系。二是制约行政领导者权威建立的主要因素。三是行政领导权权威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协商精神在司法权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在尊重司法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各方有效的参与性、全面开放的程序性、合理的表达与沟通机制、结论的合理性等协商特色,使得个案中的公平正义逐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从而进一步促进司法权威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治领导     
《团结》2010,(2):44-44
政府、政党、政治集团等政治主体运用政治权力或权威.通过对政治客体的作用和影响.实现一定的政治原则和方向。政治领导主要体现在确立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制定重大决策.安排重要人事等方面。它更注重对所辖范围政治生活的宏观控制。政治领导依赖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最终形成一种支配与服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季金华 《理论探索》2021,(1):108-120
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选择何种方式来解决利益冲突是由文化决定的。随着从优先选择调解到优先选择诉讼的文化转型,从信赖共同体权威到信赖国家权威的文化转型,从片面追求实体正义向注重程序正义的文化转型,人们逐渐形成了优先选择司法途径的文化心理基础。司法审判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沟通,司法过程中当事人之间、法官与当事人之间、法官与社会公众之间、法官与法官之间关于事实认定问题和法律适用问题所进行的文化沟通,是寻求司法共识的重要机制。尊重司法结果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主流价值观角度认识和评价司法结果的价值取向的过程,文化教育、文化评价、文化示范和文化体验有助于人们建立理性认识司法结果的文化思维模式,能够唤起社会主体信任法治、尊重法治的文化情怀,形成尊重司法、信任司法的文化情感,确立接受司法裁判结果的文化意识,是认同司法结果的重要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