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闻侵权的构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权是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司法解释将新闻侵权的责任主体限定为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在确定新闻侵权责任主体时,应充分重视新闻社总社与分社、新闻发表单位与新闻刊转单位、编辑与新闻单位、作者与新闻单位之间的关系。关于新闻侵权的客体,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限定为“名誉权”。但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新闻侵权的客体还应包含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和荣誉权。新闻侵权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多数为过失。在司法实践中,区分主观心态是故意还是过失,对确定赔偿责任有重大影响。关于认定新闻侵权的损害事实应采取何种标准的问题,作者认为应以行为而不是以结果为标准。  相似文献   

2.
媒体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应有适当的免责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莉  韩向东 《行政与法》2003,(12):76-77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新闻诉讼也日益增多,而在新闻侵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官往往倾向于保护当事人的人格权。但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的法律主体与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是不同的,况且我国尚无新闻法,这就造成了在新闻侵权诉讼实际操作中,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人格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衡。为了公平起见,新闻侵权诉讼中媒体应有适当的免责权。  相似文献   

3.
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责任豁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责任豁免□孙立自从我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有关新闻侵权的诉讼案件日趋增多。新闻活动中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以及肖像权等民事权利的情形时有发生。新闻侵权与普通民事侵权并不完全相同,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民事责任问题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闻诉讼不断增多,这一方面体现了新闻舆论的强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生活的逐步民主化、法制化从许多新闻诉讼案例中不难发现,部分新闻诉讼确因新闻侵权行为所致,而另一些纠纷则是由一些主体滥用诉讼权利所致。在案件的处理中也有一些曾在国内法学界引起争议的案件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法消现拖不够严谨,对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和适用未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本文拟就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辨率由过门I桥探讨,以明确新闻漫U和合理报导之间的界限。一、确定新闻侵权责任的必要性和原则新闻侵权是指通…  相似文献   

5.
我国《侵权责任法》没有将新闻侵权的有关问题规定其中。现实中的新闻侵权案件很是普遍,法律不予规定并不是否定其重要性,而是可以根据解释论的视角从侵权法中得到救济。新闻侵权责任的主体主要为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但是还包括新闻信息提供者和转载者,客体主要是公民的人格权益,归责原则的适用应当区分普通人和公众人物,一般情况下应当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公众人物适用过错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法通则》实施以后,涉及新闻出版的侵权纠纷开始出现并逐年上升.从武汉市两级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看,这些新闻出侵权纠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一)鞭答时弊,以偏概全.曝光社会流弊,披露官僚主义,针砭腐败现象,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新闻出版的重要职责.但是,一些新闻出版,跟踪“热点”、“难点”问题,追求轰动效应,把个别情形说成普遍现象,引起侵权纠纷.(二)新闻猎奇,捕风捉影.一些编辑记者为获得独家新闻,到处猎奇,尤其是对一些名人、名星的趣闻轶事,道听途说,东拼西凑,酿成诉讼.(三)表扬先进,弄巧成拙.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并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新闻报道被誉为:群众口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但新闻自由是相对的,滥用将导致侵权,我国近几年新闻侵权现象呈上升趋势。本文首先对新闻侵权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了新闻的正当作用;其次对新闻侵权行为从新闻侵权的主体、客体、行为、责任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详细阐述了新闻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在承担刑事责任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最后本丈从三个方面简述了防范新闻侵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法庭内外》2007,(1):9-14
又到了本刊每年一度的对上年涉及公司企业的典型案件进行回顾的时候了。同去年一样,本次仍旧将知识产权案件单独成篇。2006年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件有以下特点:跨国公司在华知识产权诉讼增多,涉及各个行业,这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力度加大以及各国对中国境内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新类型案件多,诉讼向纵深发展,除了原有的侵权主体以外,更有侵权边缘的主体被推匕被告席;网络下载侵权风起云涌;国内知识产权诉讼索赔更加理性……本篇仍旧以商标权纠纷案件、专利权纠纷案件.著作权纠纷案件以及不正当竞争等其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的顺序对案件进行回顾。囿于作者水平及公开报道资料所限,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件可能没有收入本篇,是为遗憾。  相似文献   

9.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保护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毫无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言论自由:记者的尚方宝剑言论自由,是一个社…  相似文献   

10.
一、著作权民事侵权案件的现状1、数量增多.案件新颖近10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侵权民事案件的数量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大所作的工作报告披露.2002年至2006年的5年间,我国各级法院审结知识产权民事案件6万余件,同比1997年-2001年的前5年上升1.5倍。其中的著作权侵权案件占到40%.达2.5万件之多。  相似文献   

11.
6月12日,商务部就2012年我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进展情况,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据初步统计,1~4月,全国行政执法机关共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7.8773万起、涉案金额18.1亿元、办结4.4371万起、移送司法机关1016起、捣毁窝点4065个。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报道社会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深度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新闻侵权事件屡见不鲜.近年来,司法机关在在审理新闻侵权案件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新闻侵权抗辩的诉讼理由,本文称之为新闻侵权抗辩关键词 ,这些抗辩词是平衡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权、名誉权的重要载体.如何运用这些抗辩关键词 ,是新闻媒体和司法机关面临的一项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闻侵权案件以及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对如何定位和运用这些抗辩词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宪法在我国民事案件中的适用--以新闻侵权案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志 《法学论坛》2004,19(6):36-43
我国的新闻侵权案件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或隐私权的冲突;另一类则为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冲突.从法律关系的性质看,体现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冲突的新闻侵权案件,不是民事案件,而是宪法案件;纠纷双方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而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宪法关系.公民或媒体享有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权,而接受这种监督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宪法义务.所以,对这类案件中侵权行为的认定,不应当适用民法的归责原则,而应当适用宪法的归责标准.  相似文献   

14.
近日,北市市商级人民法院发布了北京市法院2005年二大知识产权案件。此次发布的十大案件以“保护知识产权,打击盗版、仿冒行为”为主题.其中包括专利侵权案件2件.商标侵权案件2件.版权侵权案件4件,不正当竞争案件3件。据悉.2005年北京市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近2000件.  相似文献   

15.
有侵权必有救济。我国目前的侵权救济是建立在行政侵权与民事侵权并行的基础上,这种侵权救济制度难以解决行政机关违法侵权与一般民事主体侵权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问题。由于法律规定的欠缺,这类共同侵权案件中引发的行政赔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应当如何分担和衔接,成为困扰司法实践的一个难题。对于此类案件的处理,我们必须在审理程序、归责原则、因果关系及责任划分等问题上采取不同于一般侵权案件的处理方法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6.
如今,新闻侵权案件屡见不鲜。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侵权中最常见的一种。但是由于新闻侵权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侵害后果严重等特殊性,再加上各类新闻侵权的性质不尽相同。因此,本文从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认定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专利法中没有关于间接侵权的明确规定.一旦出现这类案件.法院将面临尴尬的局面。本文意欲通过对美国专利法引诱侵权的相关规定以及最近联邦法院的一个专利侵权案例的分析,以期对我国的专利侵权理论和司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音像制品侵权案件明显增多,由于音像制品侵权案件属于知识产权案件,涉及权属、证据众多,代理起来明显感觉到比普通民事案件复杂,法院处理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欲结合音像制品侵权案件的司法实践以及自己的经验,尝试对音像制品侵权案件诉讼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新闻侵技纠纷一量发生,依法通过司法诉讼及裁判来又讨加以解决,固然是一种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而建立新闻调解委员会和新闻仲裁委员会制度,运用相应的机制处理此类纠纷,则有利于减少诉累和司法耗损.制的滥用新闻权利,从另一种途径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新闻法制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新闻侵权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概说笔者认为.新闻侵权纠纷,狭义上是指新闻行为主体通过新闻媒体传播了被认为侵犯他人人格权的新闻信息,因而与控告主体间就是否构成侵权以及责任辨识等问题所发生的争执。这里的人格权就是通常所说的“六权”即;名誉…  相似文献   

20.
一、人民法院受理的民商案件数量将呈上升趋势,案件的复杂程度亦会随之加大  首先,各类含有涉外因素的民商案件会逐渐增加。伴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外经济交往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关系更加密切,体现在民商事案件方面就是涉外案件增加,诸如涉外国际货物买卖,涉外婚姻、继承,外商投资股权纠纷,知识产权案件,涉外侵权、劳务纠纷、破产还债案件,海事海商案件等。  其次,新类型的涉外经济法律关系呈多元化,新类型案件必然增加。入世以后,我国涉外民事主体将逐渐增多,主体的权利范围将逐步扩大,由此产生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