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杨小草 《前进》2017,(4):52-53
<正>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君子要求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更应该从"君子六艺"中感悟领导艺术。领导干部应具备"礼"所要求的高贵品格和礼仪修养。礼,古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古人对君子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后经儒家宣扬和教化受到统治阶层关注和利用,形成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2.
孙晓喜  吕洋 《长白学刊》2023,(1):147-156
先秦乐舞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源头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在其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先秦乐舞从依附于原始宗教的从属身份逐渐转化为独立的文化功能,并在先秦时期的礼乐实践中,推动了先秦文化从“礼仪”到“礼制”的跃迁,在“礼崩乐废”之后,先秦乐舞又成为儒家创造礼文化的思想灵感。经过儒家思想改造之后,礼乐实践结构中先秦乐舞的原始观念与感性形式被扬弃,礼乐实践的思想性内容得以引入礼文化系统,并在儒家的思想探索中形成礼文化的独特形式与鲜明风格,从而使先秦乐舞融入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因之中,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特殊的文明样态与特有的文化形式。先秦乐舞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研究先秦乐舞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历史角色与社会功能,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源与社会形制的演化脉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礼仪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能有效地规范公民的行为举止、提高公民的道德理性、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是公共秩序建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力量。然而,当今社会公共秩序构建面临人民群众礼仪文明理念弱化、法礼相协功能日趋消解和礼仪文化教化存在偏差等困窘。必须深入挖掘礼仪文化的价值、思想和意蕴,通过提高民众德性素质、加快法礼统合、建设礼仪教化新体系,以实现弘扬礼仪文化与建构公共秩序的良性互动,构建和谐稳定、良性运转的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4.
系统论视野下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中国传统社会是礼与法共同运作的有机体。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问题的讨论,以往的研究视角多采用历史分析法,从礼与法的起源、各自的作用、国家主义的立场等方面予以探讨,这对于明晰两者关系、理解中华法系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颇有助益的。本文尝试着将卢曼的法律社会学的系统论导入礼法关系的分析架构中。中国古代社会本身是由礼与法构成的独特社会结构,本文并非指涉礼法关系的内部结构,而是从社会结构这一个外部的视角,以系统论的思路与方法探究两者的关系,以系统功能分化的理论探究中国古代礼与法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悖论,表明在中国古代礼法没有相对的系统分立,而是浑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5.
如若要廓清当代中国法律解释之问题,对古代中国法律解释的研究不可或缺。探究中国古代刑法解释之四维,从解释主体看,其具有官方性与非职业性;从解释对象看,中国古代刑法渊源多样;从解释功能看,其"一准乎礼"采实用主义;从解释场景看,其系属事前解释与具体解释。  相似文献   

6.
彭林  张焕君 《小康》2006,(9):86-87
古人曾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在今天,古礼也应该以新的姿态推动社会的进步。不学礼,无以立。这是孔子教导他的儿子孔鲤时说的话。古代帝王用礼乐来教导民众,以求天下归心、四方安宁。中国传统礼仪,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凝合力。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礼”的力量依然博大而厚重。对于今天的公务员来说,可谓“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中国的传统礼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讲究“敬”,并以敬为指导,贯穿于所有的礼仪中。敬即尊敬、敬重,它首先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虚伪的谦恭正如通常所说的“礼节性”的微…  相似文献   

7.
西周食馂礼是指天子、诸侯在举行宗教祭祀活动过程中向臣属赏赐祭肉的宗教仪式,周代社会的赐胙礼是对这种礼仪的继续和补充。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食馂礼源于早期先民共食制的原始习俗。从社会功能上来说,食馂礼是统治者在政治生活当中实施亲亲之道的宗教手段。  相似文献   

8.
木曰 《两岸关系》2014,(11):52-54
<正>每年9月28日是台湾教师节,也是孔子诞辰日。这一天,台湾各地孔庙都会循古礼举行祭孔典礼。典礼包括三献古礼,八佾舞,拔智慧毛,切智慧蛋糕,"过聪门"、"摸葱"等环节,吸引岛内以及海内外民众前来观礼。祭孔,古称释奠礼,源于上古时期学生敬拜老师的礼仪。两汉以后,逐渐专指祭祀孔子的礼仪,是中华民族一项传承2000余年的重要传统礼仪活动。今年适逢孔子诞辰2565周年,台  相似文献   

9.
真知灼见     
正小家亦能大风范文/阮直央视街头的"家风"采访引发人们对家风问题的关注、热议,我也深有感触。我们民族的家风家教源远流长。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婚姻家庭关系契约化、圣礼化的国家。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的"礼"就是"周礼",周礼中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把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仁爱、美德、敬老爱幼高于君臣关系,孔子在"复礼"之后又改造了周礼,君臣关系才高于了家庭关系。可见,家风于中国人有多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遺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朱子的天理论思想,向来是中国哲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理学的哲学化对于呈现朱子思想内容做出了很多贡献,不过,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没有对其学问标准进行过反思。在这种情况之下,朱子学的研究随着中国哲学学科发展,呈现了碎片化的面貌,丧失了对其内在一惯性及学问一体化之研究方向,无法呈现朱子学对于儒学及哲学发展所应当有的贡献。当反观朱子自己对"理一分殊"思想的运用时,我们发现它被朱子用来说明礼仪的起源,作为廓清儒者经学研究、议论南宋国家层面礼制推行的依据,推动着儒者礼仪实践活动。在"理一分殊"的理念之下,礼仪是礼的经验形式,礼经是礼的文字形式,皆是礼的一理分殊。如果我们能够先放下现有的哲学学科标准及经学知识框架,对朱子的礼学作品进行更加内在的研究,那么无论对于哲学还是经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克己复礼"是孔子试图恢复周朝稳定社会秩序的核心主张,其使之成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规范,在古代统一时期发挥了显著作用。礼的包容性和超越性以及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的礼的根基,即宗亲关系,使我们能够借鉴"克己复礼",发挥其粘合剂作用,为解决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道德关系的建构,及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5,(13)
<正>6月2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世明,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曲睿,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总体安排等方面情况进行了介绍。阅兵主题"纪念抗战伟大胜利、弘扬抗战伟大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阅兵是国家礼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就有"沙场秋点兵"做法。重大纪念日举行阅兵活动  相似文献   

14.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礼仪与道德关系密切,礼仪是道德的外显,道德是礼仪的内在。在长期的社会历史生活中,云南少数民族对礼仪和道德的关系有深刻的感知,各民族通过不同的礼仪来展现其道德内涵,并通过礼节形式来实施民族道德思想的教化和传承。虽然云南诸民族的道德水平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通过各民族人生礼仪、待客礼仪、家庭礼仪等不同礼节礼仪的归纳分析可知,云南少数民族的礼节礼仪维层在公共道德、家庭道德和个人修身自律的品德教育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了基本健全的礼仪道德体系,是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礼文化缺失现状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人类文明最基本的特征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青年的礼仪素养与社会期望值不符,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某些范围内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形象.文章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四个方面对青年礼文化缺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如何开展青年礼育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文明委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突出抓好"八礼四仪",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八礼",是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就是在7岁、10岁、14岁、18岁四个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通过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养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其源于政治,与道德相结合,功能在于"齐民化俗",作用于整个社会的治理。传统礼仪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教育机制的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诞生礼是人生礼仪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为养育婴儿而形成的一整套礼仪。中国人热爱生命、重视生命,因此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诞生礼。  相似文献   

19.
"志愿礼"应2010年广州亚运会而生、承中国礼仪传统文化而立,成为志愿者专属的标志性礼节。"志愿礼"体现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的积极发展,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时代精神与时代气息的浓缩,也是中国文化品格的体现。"志愿礼"重视志愿者的精神收益和心理感受,符合了现代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志愿礼"的使用与推广,将会使社会对志愿服务有更多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会激发志愿者的荣誉感与认同感,必将为推动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出独特贡献。同时,"志愿礼"作为广州亚运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载入志愿服务发展的史册,成为广州志愿服务事业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礼,最初是祭祀天地神祗的仪典,表现为以数字等差为主体的"差序格局",借助器物、音乐、动作、辞令和程序,标明不同的等级身份,个人在仪节中所处的位置,就是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乐,是礼的重要构成环节,本质功能是表情达意、沟通人心,音乐表达的观念和意绪强化了礼仪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在礼仪的"差序格局"中,等级区隔形成的人伦秩序,内在地潜伏着隔阂与矛盾,而乐作为互动双方达成一致理解的媒介,使不同等级的人们形成心灵共鸣,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人际和谐。礼乐在商周时期已不再局限于祭祀,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的仪节和规范被移植到了其他互动过程中,形成各式各样的礼仪制度,并逐步抽象为社会生活的互动规范,保证日常生活在一种秩序化的程式安排下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