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著名作家陈敦德撰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年轮丛书》是中国第一部原创性大型外交系列纪实文学著作.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14日,越南曾出台《到2020年的文化外交战略》。时隔10年后,2021年11月30日,越南政府常务副总理范平明签发决定颁行《到2030年文化外交战略》(2013/QD-TTg号决定),这也是越南政府同年出台的《到2030年文化发展战略》框架下的一项工作任务,充分体现越南重视同步推动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的政策主张。文章为越南《到2030年文化外交战略》的中文译文。  相似文献   

3.
《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3)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每年对国际形势进行密切跟踪和深入研究、对中国外交进行深度分析和透彻解读的重要成果,旨在对研究国际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际观察》2021,(1):26-40
当代中国外交与中国政治不仅遵循着同样的指导思想,而且还具有同样的理论基础和制度实践。中国外交也始终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文化,始终坚持主权独立、相互平等、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等《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与规范,始终奉行睦邻友好、互利共赢、坦诚相待、民间友好、反对霸权、维护正义、不惧威胁等基本原则,并不断地与时俱进,先后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真正不结盟、全方位开放、安邻富邻、包容共鉴、多边外交、构建和谐世界、推动新型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诸多创新发展,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外交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从外交理念到外交实践都得到了进一步承续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经历了三个30年。通过考察1919年以来中国90年的外交历程发现,中国外交调整具有周期性,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的尾声,中国外交政策会进行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周期的变化与中国实力地位的提升、中国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的联动以及中国领导人的更迭均有密切关联。在认识中国外交周期性的基础上,本文将主要运用历史比较和统计学方法,探讨当前中国外交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6.
钮钦  钟新 《现代国际关系》2015,(3):56-62,31,64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情况、论文产出单位、基础性文献及期刊分布、受资助情况、关键词以及研究特点和趋势等。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与实践紧密相关;高等院校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主体;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科研合作所占比例略低;国际关系类期刊《现代国际关系》刊载的公共外交类文章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公共外交类论文受科研基金资助研究比例相对较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应面向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国际影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科学、规范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外交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外交新理念的内涵及特点 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始于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温家宝总理在此次会议上代表新一届政府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要重视解决关系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等。2004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包括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事关百姓利益的工作多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主线通篇贯穿《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作风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2004年3月6日,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就中国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讲到:我们的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也贯彻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一宗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大国的同时,中国民间外交也进入了新时代。民间外交从人民外交而来,但已超越人民外交。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并存,但有异同。特别应警惕对民间外交概念的"泛化"与"逆化"。中国民间外交具有民间性、开放性、基础性、灵活性、独特的理论性等全新的内涵,同时也临着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外部挑战。为了推动和完善中国民间外交,中国人应更深入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人民心理,拓宽交流对象,重点做国外中产阶级的工作,以及探索建立政府与民间互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九桓 《亚非纵横》2011,(2):1-4,59
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外交,它是政府外交的延伸,是对政府外交的有益和有效补充。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民间外交作为国与国之间的经常性互动形式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讲是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传媒则为公共外交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我们除了要做好日常性的工作之外,还应处理好各类突发事件,使之成为我公共外交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0.
设立禁飞区是一种国际干涉的中间道路,西方国家设立禁飞区目的是在侵略与合法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从而凭借联合国授权、以有限的军事手段实现有限的干涉目标。设立禁飞区的动议并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但它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或默许,能够在联合国框架内大行其道,并正在朝着国际规范的方向演化。正因如此,中国在禁飞区问题上面临多重外交两难,中国外交承受着新的调整压力。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日本人权外交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动向,比如2005年12月日本内阁决定设立“人权大使”,2006年6月日本参议院以多数票赞成通过《朝鲜人权法案》,等等。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系统考察日本人权外交可以发现,它深受日本社会文化、历史、战略和国际环境影响,表现出明显不同于美国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日本人权外交流变、特征和原因的分析,认为日本人权外交政策正在从模糊走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凌胜利 《国际问题研究》2022,(2):20-36+153-154
外交能力是主权国家有效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能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外交理论创新能力、外交谋划能力、外交机制建设能力、外交协调能力和外交执行能力等要素。加强中国外交能力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外交能力提出了新考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外交能力提出了新期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交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外交转型对外交能力提出了新课题。中国外交能力建设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阶段性等特点,对此要在理论创新、战略运筹、机制建设、统筹协调、政策执行等方面不断加强,促进外交能力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和外交相得益彰,互为促进。中国的发展为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交则为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情况、论文产出单位、基础性文献及期刊分布、受资助情况、关键词以及研究特点和趋势等。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与实践紧密相关;高等院校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主体;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科研合作所占比例略低;国际关系类期刊《现代国际关系》刊载的公共外交类文章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公共外交类论文受科研基金资助研究比例相对较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应面向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国际影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科学、规范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有关8位驻外大使外交经历的系列力作,从改革开放与中国外交这一宏大的历史视角,印证了中国与世界关系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套系列丛书中,马振岗大使所著的《难忘英伦》,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军事思想与中国外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关系。和平仁义的外交思想、和平宽容的外交实践和非功利主义的有限战争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历史和现实清楚地向人们显示:中国古代强盛时不曾恃强凌弱,以后强大了也必将保持和平外交传统。“中国威胁论”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是中国加速崛起的一年,也是中国面临多方外交挑战与考验的一年。面对美国、日本以及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种种摩擦与冲突,面对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国际噪音及其中潜藏的复杂挑战,中国外交需作哪些调整?随着中国实力变化以及世界、也包括中国自身对其认知的变化,中国对外战略目标应如何定位?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0年11月9日举办了题为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对外战略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外交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当前中国战略环境及战略选择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外交运行环境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外事务的纠缠性、外交事权的分散化和外交运行的透明化.在新的环境下,中国外交面临能力建设上的新挑战,主要体现在策略能力、协调能力和观念能力三个方面.这些挑战来自于中国需要面对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责任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责任之间的平衡问题,也是中国政府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能力建设需要解决三个认识问题:第一是重新认识国际体系的结构特征,重视能动性,主动塑造战略机遇期;第二是重新认识过程和过程管理的概念,将管理大国关系的互动过程作为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核心;第三,重新认识功能主义,妥善处理好资源、能力和手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创建中国的外交哲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正值中国崛起,构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内在逻辑一致的,并具有外交理念的中国外交哲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本文回顾了国内学者有关外交哲学或中国外交哲学的文献和概念认知,指出外交哲学实质上是国家政治哲学的延伸,即国家政治哲学在外交领域中的体现.文章阐述了中国崛起对于构建外交哲学的三大背景性意义,构建中国外交哲学的理由及方向,以及几大相关性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20.
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可金 《国际观察》2005,76(5):23-30
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现代外交精神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超越现代外交精神,规划全球化时代外交新思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一个潮流.置身于这一潮流中,中国外交也在发生深刻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一系列新思维,比如双边外交中共同利益理念的增强、对多边外交的重视、加强公共外交、积极拓展虚拟外交等.本文认为,这些外交新思维适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和平发展的道路意义深远,应在外交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完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