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春 《青年论坛》2009,(6):122-125
叶燮的《原诗》的贡献主要在于明确提出人我之分相合成文的理论框架,而且物分为理、事、情,人分为才、胆、识、力,在审美领域中,客体的理、事、情是"不可名言"、"不可施见"、"不可径达"的,主体与之是体验和审美关系。在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第二层次"物我相衡"的对峙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胸襟"与"识"对客体的选择作用,在审美主、客关系的第三层次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叶燮强调了主体的"想象"对客体的再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常存文 《前沿》2005,42(12):235-238
审美心理动因是审美需要的心理内化。它主要表现为欲观自身、追求审美快感、追求心理超越、心理的补偿和调节、认知欲的驱使以及欲提高艺术素养这六种类型。审美心理动因与审美主体的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并且受社会氛围的影响。随着审美主体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审美心理动因也随之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美感是审美主体的求悦本质与审美对象的悦情本质相结合而产生的高级社会情感。美感系统包括广度和深度两个子系统。广度系统是由壮美感、优美感、悲剧性美感、喜剧性美感这些在地位上等列的美感构成的整体。深度系统是由耳目愉悦、心灵愉悦、创造愉悦这些在程度上不同的美感构成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陈世扬 《求索》2014,(10):77-81
主体的存在方式是对自我存在终极意义的追问,在确立主体性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发现",应该说"主体"既是近现代哲学不遑多让的底层基础,也是其整个哲学框架难以撼动的拱顶石。由此进入美学研究领域而言,审美主体的提出与确立就给予这一门学科以本体论上的根据。审美活动是人类从长期的物质生活实践中所孕育而生的精神灵光,是对人自身本质问题所进行的艺术上的探讨。对审美主体存在方式的当下体验过程,不仅是对现代美学顺应历史发展层面上的阐释与发展,也是为了在新视界、新语境中创造性地观照自身。  相似文献   

5.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白海军 《前沿》2006,(3):186-189
旅游的本质是对文化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是文化作为审美客体被审美主体欣赏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参与“创造”体验愉悦的过程,所以审美主体的作用不能忽视,要研究审美主体参与“创造”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就草原旅游过程来讲,审美主体有三类,即草原民族自身、旅游者和经营决策者,认识并研究这些审美主体的特点和作用,对于协调各方关系,相互促进各自利益的实现,对于在哲学意义上对文化进行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姜飞 《思想战线》2006,32(3):66-70
布迪厄质疑“谁是话语的主体?”即使拿媒介曾经具有的无比灵动的审美知觉来进行辩护也无济于事,主体已经消失在媒介话语的地平线上。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延伸的是假肢,在媒介化生存的大背景下,主体已经被媒介话语运动场中的主体所替代,主体不再审美,带着媒体假肢冒充上帝。  相似文献   

8.
刘春清 《湖湘论坛》2002,15(4):19-20
变态人格的审美特异性,其实质乃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习以为常的心理畸变倾向。它可表现在审美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和个性动力系统诸方面。它的存在意味着心理整体系统的弱化或其局部系统的“坏死”。他们在欣赏和表现美的一系列过程中,其美感的价值取向(审美内容)和价值心理调控,已明显丧失了常态人格应有的审美识别与调整能力。从其特异性的内部机理分析看,表现出三个特征:其一是潜意识的审美残迹性,即审美主体以往人格经历中的挫折所造成的缺损或扭曲,成为审美心理映象之变态,这点正是延续其特异性的人格动源;其…  相似文献   

9.
数字虚拟设计发展到今天,相较于之前的人造物(即以一定的质感、量感、体感呈现的实际物),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存在方式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最终导致其作为审美客体时,设计者(第一审美主体)、使用者和欣赏者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美价值取向发生了嬗变。主要体现在:优美形态的神秘内涵缺失——深度被削平、广度被收窄;崇高与幽默的奇特结合——反讽和恶搞盛行;多维度审美愉悦——动感之美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黄长安 《求索》2013,(12):99-101
艺术审美主体需要借助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达到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目标的艺术审美主体的社会实现应该遵循机会均等原则、资源同等分配原则、客观评判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实现具有内在的公平性: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在这样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艺术审美主体追求公平公正的话语将会整合为集体认同.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平等参与艺术社会实现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董惠芳 《前沿》2009,(7):191-194
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看成“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准主体”。他认为“自在”与“自为”在审美对象中可以调和为一种自律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的赋予审美对象以“准主体”的地位,这样,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准主体”的审美对象与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便形成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关系。杜夫海纳将审美时象界定为关系性的存在是对传统美学审美对象主客二分存在方式观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4.
审美心理距离指的是审美感知要与个人的现实性利害考虑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距离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是由如画式的自然审美促成的.如画指的是美的自然风景象风景画一样.自然审美必然要求着无利害的心理距离,这种距离上的要求为山水风景的如画提供了契机.如画及其对无利害的要求并不必然意味着对审美参与性的排斥,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环境美学对如画的批评是偏颇的.  相似文献   

15.
施静 《前沿》2004,(1):187-190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 ,孰是孰非至今未曾达成共识。其实我们不必非要得到一个确定而又单一的主题 ,因为从审美客体、审美主体等方面都可以发现《长恨歌》主题是具有多重含蕴的。正是如此 ,直到今天它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谭容培  唐红兵 《求索》2008,(3):96-99
哈贝马斯通过对现代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现象进行分析,并在审视传统审美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往理性的审关内涵。交往理性的核心是主体间性,只有在主体间性的框架之内,审美才能走出传统审美话语局限于主体意识哲学的迷城,呈现出它的广阔胸襟,进而为现代人重建美好精神家园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审美认同并非在一个自为的纯粹空间中自行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它往往是在"他者"的意识形态凝视中被形塑从而生成。亦即,"他者"是一种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意识形态凝视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自我的审美认同往往是自我与他者共谋的结果。于此,如何发掘这种"凝视"和共谋背后隐藏着的审美与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审美和艺术现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问题的社会根源,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审美人类学1以其田野工作和敏锐的洞察,将为此提供新鲜的观察视角和更为广阔的理论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18.
美感新论     
马立新 《桂海论丛》2011,27(4):125-129
审美的本质是自由情感的运动,据此可以从自由情感的对象形态、价值取向和运动特征三个维度来分析美感的性质。根据自由情感的对象形态,可以将美感划分为现实型和理想型两种典型存在形态;根据自由情感的价值取向,可以将美感划分为古典型和现代型两种典型形态;根据自由情感的运动形态,可将美感划分为愉悦和震撼两种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19.
褚燕 《理论月刊》2007,(11):70-72
文论言说主体对文学现象所关注的焦点、角度以及方法,总是与批评主体的现实存在问题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言说主体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意识和自我身份期待。古代士人进行文论言说的心理动机主要表现为载道型、实用型、审美型等层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从美和美感的关系出发,阐述了马克思关于论美感起源的问题。文中指出:美感同美一样,都是人的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是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同时诞生的,并形成一种特定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审美关系。审美对象表现为客体方面,美感则表现力主体方面。本文还从横向形态上,论述了马克思关于美感的再现性与表现性,自由性与社会功利性,以及共同普遍性和历史具体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