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韬 《求索》2015,(1):97-100
基于朴素唯物辩证法的认知,王船山对宋明特别是程朱理学的"理"与"欲"辨析,展开了批判性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体系化、成熟化的理欲学说。他所提出的"理欲合一"、"天理与人欲"均衡发展等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的道德化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非常积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代言官在儒家思想新形态的"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接受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重视名节甚于生命,因此成为儒家纲常的坚强卫道士,为此不惜与皇帝产生剧烈冲突,虽杀身亦不少屈。  相似文献   

3.
在"致良知"提出前,王阳明以"诚意格物"为学问宗旨。"诚意格物"是针对意念的工夫,而对意念用功必须先分清意念的善恶,否则便无法存善念去恶(私)念;要分清善恶,就要先体认天理,否则善恶就失去了绝对性;要体认天理,还须先去除私欲,否则就可能认欲为理。要去除私欲,又须先分清意念的善恶,否则便无法去恶(私)。这样的话,阳明的工夫论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所揭示的"致良知"学说通过严格区分良知与意念,才解决了这个困境。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的理欲合一思想是人所熟知的,但对它的评价却各不相同。我认为,在理欲关系上,王船山既是程朱“灭人欲,存天理”的反对者,又是李卓吾“虽大圣人不能无势利心”的猛烈攻击者。他在肯定的基础上否定了程朱的禁欲主义;在否定的基础上肯定了李卓吾倡人欲之说。王船山的理欲观并非侯外庐同志所说,是“唯物主义的理欲一元论”,和“本质上是近代市民阶级人文主义的自觉”,而是辩证唯心主义的理欲合一论,是我国  相似文献   

5.
戴震将"人"这个概念作为其伦理思想建立的基础,其"情欲肯定论"具有鲜明的"重生"的特征,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的天理人欲之辨.同时,他还详细地论述了"情欲肯定论"的边界问题,成为其思考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程朱理学家认为天理是“至善”的,人欲是“万恶”的,并将二者相对立。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天下百姓追求物质欲望享受,而这些无疑是对孔孟儒学人文主义精神的背叛。  相似文献   

7.
<正>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宗桂:王阳明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影响深远的人物,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学界经常挂在口头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往往是中国文化的代名词,而王就是王阳明。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的学说。在王阳明看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因此,格物即是格心,格物的功夫只应向自己心灵深处去做。致良知便是运用自己的修养功夫克除私欲,让良知不受干扰地正常发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  相似文献   

8.
在表达上,朱熹与王守仁关于欲望的论述是相似的,他们都认同"去人欲、存天理"。同时,他们指出欲望不仅指固定的外在现象,还与心的状态密切相关,如朱熹认为欲望并不仅指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还应该表现为"心失其正";同样,王守仁也指出非外诱之心,有其私便是"欲望"。可是,两人领悟欲望的方式却不同,朱熹认为"欲非本性所有",而王守仁却认为"欲非本心所有"。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乃是心与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贵州少数民族的“直情率遂”的真人品格,使王阳明解决了其学说的核心问题,即成圣如何可能的的问题。那就是克制人欲,就可以成为真人,在成为真人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修养,就能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促进了儒学的普及与世俗化,以"知行合一"的教化原则推动了道德实践。但由于"致良知"学说存在"认心为理""以心显性"的弊病,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和教条认知,因此在弘扬"致良知"学说时,需要补偏救弊,对古代"致良知"理论进行理性化、系统化、现代化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蒋介石所奉行的私情治国,余英时称之为"结金兰"的政治观,傅斯年称之为"法治观念极微"的"内心之上海派",史迪威称之为"无知、专横、顽固"的"威恩兼施"。蒋介石通过1927年的北伐战争上位执政后,沿袭中国传统社会以天道、天理为本体本位的公天下、打天下、治天下、平天下、家天下、私天下的整全性质的思维惯性,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忠孝贞节廉耻、"存天理,去人欲"的礼教纲常;一心想要充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一统江山、统一思想的蒋家王朝家天下的天子寡人独裁者。对于蒋介石  相似文献   

12.
张立新 《人民论坛》2012,(17):191-193
宋代理学家对人性论的论述是以其本体论为前提的,张载、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从他们的思想中建立并走向成熟和完善。相对于理气关系来说,理决定气,由理产生的天地之性就成为由气产生的气质之性的地位本体。这种人性论导致了"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产生,对宋代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唤醒与强化着现代青年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作为能动主体的本质的自觉认识。然而,在中国皇帝面前,人人都等于零(黑格尔语)。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以臣属意识为经、人际关系钳制为纬的封建文化,视人的主体意识为大逆不道,通过“存天理,灭人欲”以及三纲  相似文献   

14.
童中平  粟红英 《求索》2010,(4):122-124
湛甘泉与王阳明在"格物"与"格心"、"天理"与"良知"上进行了激烈论辩,并分别以"随处体认天理"与"致良知"的为学宗旨分庭抗礼,而又互相吸收与借鉴,从而促进了阳明学的不断修正与完善,对明代心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宋明时期新儒家继承先秦儒学与禅宗的理论内核,并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又深邃的生态思想。其中生物共通性的“气本论”思想“、民胞物与”“格物致理”“生生之仁”“天地万物一体说“”良知说“”存天理去人欲”等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孔子讲"郑声淫"及《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的论断出现,郑卫之音就遭受到猛烈的抨击。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关于以"淫"定性"郑卫之音"是否合理的探讨,朱熹的《诗集传》也以"淫"定性"郑卫之音",但对同于或甚于"郑卫之音"的"齐鲁之风"却未加批判,甚至予以默许。在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背景下,朱熹对此持如此相反的态度,因此就有必要通过文本的解读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王廷国 《创造》2019,(4):36-40
导言:王阳明哲学是在明代中叶土地兼并、贪污腐败、朱学失衡、士风不端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去欲存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治心实践,意在追问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王阳明在不断学习、讲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心即理、亲民、立圣人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治心思想,对于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建构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的学说简称"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致良知"说。王阳明在他的"致良知"说中指出:"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  相似文献   

19.
刘聪 《学习与实践》2013,(3):134-140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中重要问题。比较"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的异同是重新研究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的具体切入点。"渐修顿悟"是中国佛教在探讨"渐次修行"和"直下了悟"的关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渐修"为权、为方便,以"顿悟"为实、为了义的修行观;"格物贯通"是程朱在融合《大学》"格物"和西晋杜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而与佛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格物贯通"则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格物工夫,在求得"物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天理的整体性把握。通过辨析宋明理学与佛学相似概念的异同,有助于重新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苏洁 《前沿》2011,(12):59-61
沿心学一派思想家,从陆九渊到王阳明到刘宗周,其认识论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一致的,都是围绕"主体之心",体认天理,但陆九渊的本心论和王阳明的"致良知"都过于笼统,将主体之心悬置,以至于在其社会整合思想中,偏重意识的形而上,使得"心"有所放纵。而刘宗周则试图在心学园地的旧址上,重新架设一道严密无漏的人学系统,通过社会自上而下,在慎独诚意的指导下,从各个层面对"心"进行具体存养、修习,使封建纲常、伦理秩序成为永不动摇的治世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