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同辽海出版社签订出版《世相写真图》的合同时,我又想到了萧乾──这位长我二十九岁的老人。《世相写真图》是我同丁聪先生十七年合作作品的总集,而我们的合作长期得到了萧乾先生的关注与鼓励。在他生命的最后对分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中,有一篇就是对我们创作的评论──《珠联璧合》。这是他在医院里背着医生护士偷偷写成的。当然,这篇文章的内容,早已超出了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而是提出了社会应当怎样对待讽刺文学的大问题。他之所以关注我们的创作,我想,也正是为此。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历来的文学传统是压制讽刺的…  相似文献   

2.
难忘萧乾     
萧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人士、原中央文史馆馆长。著名作家王火用他那感人的笔触记述了萧老一幕幕令人难忘的往事。教过我课的教师,剩下的本来就越来越少!在1999年1月27日刚度过90华诞的萧乾教师,2月11日就因病去世。几十年来常同我保持着联系和交往情深谊重的老师,从此就永别了。这不能不使我常陷在一种悲伤与怀念的情感之中。六月里离北京来英国之前,我和起凤又到复外21楼教师住处去了一次,是为了对教师的去世再作一次凭吊。面对老师微笑的照片。我们默默鞠躬。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在落泪。要我不动感情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3.
萧乾与奇书《尤利西斯》梅朵“我活一天,就写一天”。在北京闹市区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住着蜚声海内外的作家、记者、翻译家萧乾。当我试图将这极平常的居住环境,与年届85高龄还在翻译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的前辈作家划等号的时候,萧老出现了:我竟没能在他脸上找...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与作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文学编辑,收到今年第2期《前进论坛》,最吸引我的自然是杜连成先生的美文《我的作家梦》。此文详细描述了他年轻时到坐落于东总布胡同45号的中国作家协会去拜访著名诗人郭小川的情景:“我是慕名而去,因为我读了不少郭小川的诗,尤其是长句子诗:《闪耀吧!青春的火光》、《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诗人热情地接待了我”,“谈话的时间不长,当时又有一位作家进来,郭小川介绍是萧乾。”人所共知,萧乾先生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挨整,被打成“右派分子”,丢了《文艺报》副主编的职务,从此也就调离作…  相似文献   

5.
景仰萧乾久矣。但拜识萧乾,却在我读过他那唯一的长篇小说《梦之谷》之后大约半个世纪。此刻,萧老已经跨进了他辉煌的暮年,仍在以他八旬的高龄“吐剩下的丝(文学)”。萧老是我的前辈;虽然在他的名片上赫然印着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长以及中国作协理事等头衔,但我一直仍把他视为一位被公认  相似文献   

6.
三张倩影     
1928年,十八岁的萧乾在汕头角石中学任教时,结识一位名叫萧曙雯的女学生。二人心心相印,灵犀互通,诚挚地爱恋着。不料,校长从中插足,声言如果曙雯拒婚,就要对萧乾狠下毒手。姑娘断然斥绝了这个恶棍,同时劝说萧乾赶紧离开,以免遭到暗算。本来,她是准备同萧乾一道乘船逃离的;  相似文献   

7.
一位大智者离我们而去了。当得知萧乾先生仙逝的消息后,他慈祥的笑容,稀疏的白发,智慧的目光,娓娓略带沙哑的声音,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对萧先生敬仰已久,但一直未有机缘相见,直到一天萧先生来到我的诊所。一身医院的蓝白条住院衣,外罩一件蓝色的羽绒服。老人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他首先告诉我,他住院已久,院方不同意他看中医,此次是以散步名义偷跑出来,请原谅他着装不整。大概怕耽误其他病人,他拿出自己事先写好的“病历”,边给我看边扼要说明病情。希望中医治疗后达到什么效果,要求明确。初次见面,给我的…  相似文献   

8.
辰甫 《小康》2010,(8):110-113
83岁的萧乾遗孀文洁若,如今仍愿做丈夫的影子:写回忆萧乾的书;随身带着萧乾的刻印;讲话时,一定扯到萧乾身上。今年是萧乾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不断,活动现场总能见到文洁若,拄着她那根刻了萧乾名字的拐杖。  相似文献   

9.
2月11日,深受海峡两岸同胞热爱和尊敬的老一辈作家萧乾先生病逝。第2天台北各大报纸纷纷发布消息,刊登照片,表示哀悼。报道中提到萧老早在30年代就步入文坛,是“二次大战中国唯一驰骋欧洲战场的著名记者”,“晚年仍笔耕不辍”,“给后人留下400余万字的作品”等光辉业绩。台北一家报纸以《人间独有一萧乾》为题发表文章,赞誉萧乾是“心胸旷达”的“文坛音宿”;特别提到他1946年去台湾采访时,“见识到当时诸多不得人心的政策,发出铿锵有力的批判之声”。有些记者回忆赴北京采访时,看到萧老在病榻上的音容谈吐,无限缅怀。台湾文学…  相似文献   

10.
散木 《同舟共进》2008,(1):49-51
邵燕祥先生的新作《试论假话未必不可讲》(《同舟共进》2007年第10期)很有意思,我把它当作当年巴金、萧乾等讨论在我们的具体语境下,"真话"该不该讲、抑或能不能讲的一个继续。说真话抑或说假话,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问题。在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赵高"指鹿为马"、最高领袖提倡"五不怕"甚至鼓励出"海瑞"而实际上唯恐"海瑞"出的语境下,说真话抑或说假话是对人的"智慧"和"历练"的一种考量。  相似文献   

11.
这次去京开会,住在职工之家,恰好与文洁若先生住处一路之隔,于是给文老打了个电话,想去看看她老人家。文老一听,高兴地说,你来呀,正好刚出了本新书。下午跑去拿来了。此书是上海三联书店新出的《冰心与萧乾》。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对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表示衷心的祝贺,向艾罗先生、贺尔康先生以及与会的各位朋友、各位同志表示热烈欢迎。我确信,召开这样一次会议,共同研讨中国的减灾问题,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国际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务正业”的研究——于润琦先生的门墩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朋友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先生要出一部有关老北京的门墩的书,于是打电话。我个人一直都对老北京的文化感兴趣,而且,恐怕还有不少北京文化的爱好者也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如今遇到这方面的一个专家,怎能轻易错过。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门口,有两位先生正走出大门,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因为担心他吃饭去了找不到人,我正要给他打电话,不料其中一位先生回头对我说:“不用打了,我就是于润琦!”我正惊叹他的精明,他送走了那位先生,径直来到我的面前,握手、带我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坐、倒水、然后坐  相似文献   

14.
去年4月中旬,我访问新加坡,刚步出机场大门,就见我的朋友谭家健先生和新加坡朋友、诗人适民先生及夫人等候在那里了。他们一见我,就高兴地迎上来,和我紧紧握手,欢迎我访问新加坡。适民先生把我们引向他的车。这是一辆“沃尔沃”。当适民先生驾着车,驶离机场时,车内突然响起庄严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国  相似文献   

15.
王云涛 《友声》2006,(4):42-44
2005年9月19日我们尊敬的日本老朋友、日中友好会馆名誉会长后藤田正晴先生溘然长逝。我闻悉这个噩耗十分悲痛。记得是2002年的夏天,我结束了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的工作准备回国,偶遇后藤田先生,我向他老人家简短话别。当时先生虽已是88岁的高龄,但仍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未曾料到那竟是与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先生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萦绕在我的耳边,我为中国人民失去一位好朋友而惋惜、痛心。后藤田先生为官30余年,从政20余载。先后出任过自治省的官房长、警察厅长官、内阁官房副长官等职。1976年弃官从政,连续7…  相似文献   

16.
心萦百草园     
一川 《天津人大》2006,(10):45-45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一课文,我能背得烂熟。从那时,就清楚地知道绍兴周家新台门后有一个百草园。作为鲁迅先生童年“乐园”的百草园,在我的心目中是一块非常神圣的地方。百草园记载的是鲁迅先生对童年甜美的回忆,衬托出先生一颗天真的童心;百草园也承载着先生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新知识的追求的天真幼稚和欢乐的心理。我从十几岁就想:能亲自到百草园看一看,玩一玩是莫大的幸福、自豪。  相似文献   

17.
方国瑜先生     
<正>追随先生1953年秋天,我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就开始了与先生的师生缘。记得第一次见先生是在入学不到1个月的时候,我和杨世强、李近春、和世杰等同学一起去拜望先生。先生住在云大北院两层楼的红砖房中。先生刚进50岁,着中山装,清瘦但很精神,一位地道的学者。先生知道我们是丽江的学生,非常高兴,得知我和  相似文献   

18.
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偉大歷史功績,是我幼年時代從父母的教誨中記取在心頭的。隨着年歲的增長,我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對先生的革命思想尤為景仰。當影片《孫中山》的導演丁蔭楠選中我扮演孫中山時,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我從小就崇拜的革命偉人,現在由我來扮演,並有機會去研究、探索先生的理論,把先生的光輝形象儘可能真實地、藝術地重現在銀幕上,真是三生有幸!憂的是,先生是世界偉人中的佼佼者,是後  相似文献   

19.
溥杰先生离开了我们,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气质和胸怀,他的性格和为人,却在我的持续重温中得到了加强。近来,回忆的波涛不断涌来,让少许浪花化为一段文字呈献给读者,算是聊以寄托哀思吧! 那是1985年,书画界的一些朋友要在佳丽饭店举办一次大型的民间笔会。组织人阮文龙先生通过我请溥杰和毓嵒先生参加。溥杰先生很少参加家族以外的非官方组织的笔会,因而我感到为难。然而阮先生很恳切,对我寄予厚望,我只好硬着头皮去试一试。晚上,我去护国寺溥杰家。二爷(族人称溥杰为二  相似文献   

20.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说他曾经电话采访了英特尔公司总裁葛洛夫先生。葛洛夫先生在回答我朋友提出的一个问题时说,他觉得中国人很善于分析,所以中国的哲学思想很精辟。葛洛夫先生还列举了孟子的一些话,并且说他自己在经营管理英特尔公司的时候,很多想法从中国哲学里有所借鉴。但是,中国人对运作的重视似乎欠缺。葛洛夫先生认为,对运作的重视与不重视是美国人与中国人的一种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