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0 毫秒
1.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为公民的言论自由这一宪法性权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网络民意因为内涵丰富,对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网络民意作为普通民意表达最直接最“原汁原味”的方式,受到了网民极大的欢迎,也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但是,不同于立法、行政等活动,司法...  相似文献   

2.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公共事件、表达民意诉求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承载了人们厚重期望的网络民意表达既给社会带来了积极效应,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由于网络民意表达的效应终究要通过现实社会来呈现或落实,这就必须从网络角色的真实主体和参与者入手,反思其在网络空间的民意表达边界与限度。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方式经历了从单维传播到多维互动的系列变革。目前社会组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活动组织和自我营销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线上与线下的互动特征格外突出。网络社群是社会组织在网络空间的重要体现,网络空间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使得传统政府治理模式受到较大的挑战。就网络统战工作而言,需要政府部门增强网络空间介入,"微协商"作为网络统战的一个重要抓手,政府可以此作为渠道和平台,吸引和整合社群组织,为其提供参与政策协商和观点表达的有效渠道,降低因政策沟通缺乏可能产生的"网络暴民"和社会积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治理的日益民主化,民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民意表达中的各种问题也显露出来。民意天然是感性的,又应当是理性的。如何认识民意的感性与理性,是科学面对和处理民意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分析民意的感性与理性因素,阐述民意的表达和选择与民意的感性理性之间的联系,以寻找出促使民意的选择理性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以3亿网民为背景,"主流舆论场"正逐步形成.中国网民关注、诉求、建言国家进步的行为自觉,正由最初的懵懵懂懂发展到如今敢于针砭时弊、理性议政.数量庞大、身份多样的网民群体以及实时互动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观察中国社情民意的最佳场地.近年来,网络民意的作用日益显著.甚至影响着人大立法和公共决策行为.网络巨大的"舆论场"作用,越来越受到中央高层的重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普及伴随着网络亚文化的兴盛,网络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日渐显现民粹主义思潮,民粹主义对于表达民意、反映社会现实有积极作用,但极端民粹主义思想泛滥和夸大传播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亚文化中出现的民粹思想加以引导和矫正,既要维护大众表达民意的权利,畅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渠道,也要发挥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稳步构建。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提高了网络民意在政府政策执行运作中的分量,但其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和质问总是呈现出一种"黑幕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揭露社会"黑幕"更能彰显网络围观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但网民热衷围观"黑幕"也容易招致负面的社会影响,分析网络围观"黑幕倾向"现象的成因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有助于消解中国的互联网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8.
国民意识是一国内国民普遍存在的社会价值观念,是作为主体的国民与一定社会价值观念相结合的产物。人权价值观念是国民关于人权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在国民意识中,人权价值观念是一种重要的公共意识,它是国家意志与国民意识相融合的最佳桥梁。培养国民意识,要重视人权价值观念对国民意识的凝练作用;国民意识可以通过人权价值观念得以提炼和升华、重塑和表达、凝聚和发展;人权价值观念还是国民意识的价值尺度。在互联网时代,国民在网络上表达人权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国民意识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为了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存在的民意表达问题,可以发挥人权价值观念作为价值尺度对国民意识的重塑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网络社会的影响力不论是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本文首先从科塞的安全阀理论视野出发,探讨网络社会是怎样作为安全阀机制在社会中产生效应的,接下来文章提出网络社会管理的具体原则,并探讨了有效的网络社会管理的正功能,最后文章提出网络社会管理以“善治”为前景。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媒体如今已演变为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和民意诉求平台。蕴含内容特殊和表现手段多样的文化形式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和网络时代特征。身份多样的网民群体以及实时互动的网络平台已经成为观察中国社情民意的最佳场地。对各级党政官员,网络既是服务民众的新平台,更是了解民意,和群众建立联系的一条最经常、最便捷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1.
民意是执政的根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使网络民意成为近年来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对网络民意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和概述了网络民意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此揭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已有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供学术理论界同仁参考和借鉴,以期有助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2.
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情则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而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如何加强网络的生态治理,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创新社会管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使网络民意成为近年来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对网络民意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和概述了网络民意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此揭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已有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供学术理论界同仁参考,以期有助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4.
民意是执政的根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使网络民意成为近年来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对网络民意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和概述了网络民意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此揭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游行时代",草根阶层在对涉警负面事件表达态度和倾向时,往往自发地啸聚于网络街头,掀起舆论狂潮。网络舆情因此得以日渐凸显和张扬,网络成为社会舆论评判和传播的重要载体。然而,受网络技术和公众道德水平的限制和制约,网络草根啸聚游走在"民意表达"与"民意裹胁"之间,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社会压力的释放和缓解,有助于社会在动态中保持和谐与平衡;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矛盾激化的刺激因素,极易诱发现实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扩大。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和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催生了网络民意的形成。网络民意与传统民意的表达方式相比,有其特有的正面特征和负面特征。与正负两方面特征相对应,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由此,也不难看出,消除网络民意的负面影响需要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做到充分互动,做到科学设置政策议程,加强网络技术创新,强化法律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树立网络民意正确导向,完善网络民意吸收机制以及提高网络民众群体素质。  相似文献   

18.
分析我国网络民意的话语表达特点,发现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意还停留在“大众话语空间”的表达层面,缺乏公共理性的指导和约束,这一态势必然阻碍网络民意发挥其政策价值。因此,把网络民意从大众话语空间的表达层面上升到公共话语空间的表达层面,是网络民意政策价值制度生成的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为人们表达舆情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许多网络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社会媒体主导的网络舆论改变了传统政府与公民对话的机制,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出现了崭新的变化。网络舆论导致网络扰政、网络暴政问题: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了一定的消解。网络舆论拓展了一定范围的民意表达。实现网络舆论自由与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平衡,网络舆论治理需要确立对话与协商新机制,辅之必要的管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后网络反腐受到普遍关注,网络反腐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它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独特优势.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网络已成为社会各界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渠道.反腐败问题作为社会各阶层高度关注的焦点一直高居网络舆情的排行榜,网络舆论以其特有的时效性、信息的海量性、网民的互动性、民意的草根性、空间的开放性、网络的匿名性等特点使民意得到聚合和表达.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主动地从提高执政能力上入手,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反腐,更好地发挥出网络反腐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