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民意是执政的根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使网络民意成为近年来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对网络民意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和概述了网络民意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此揭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已有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供学术理论界同仁参考和借鉴,以期有助于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2.
民意是执政的根基。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政治生态的优化使网络民意成为近年来政界、新闻界和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在对网络民意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和概述了网络民意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此揭示国内网络民意研究的基本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当前国内学术理论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已收集到“中国梦”文献资料进行年度文献量、文献类型、基金资助与课题(选题指南与立项)信息以及学术交流信息的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简要地梳理和评析了现有文献资料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以期初步展现国内“中国梦”研究的学术图景。为进一步深化国内“中国梦”研究,学术理论界应该把研究着力点放在“中国梦”理论框架的建构与完善方面,同时要加强“中国梦”的国际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宗旨的集中体现和执政治国的行动指南,承载着中共治国理政的目标追求与执政理想。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包括执政理念在内的执政理论范畴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便兴起了对党的执政理念这一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理性研究的多轮热潮。国内学术理论界紧密围绕党的执政理念演化与发展问题以及党的执政理念创新和落实路径等展开了精彩纷呈、见仁见智的深度探讨,成果丰硕、新论叠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网络民意的概念、特征入手,剖析了网络民意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网络民意与司法的冲突与契合,以及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影响。最后笔者站在立法机关、网络媒体和司法机关三方的立场为弥合这种冲突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催生了网络民意的形成。网络民意与传统民意的表达方式相比,有其特有的正面特征和负面特征。与正负两方面特征相对应,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也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由此,也不难看出,消除网络民意的负面影响需要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做到充分互动,做到科学设置政策议程,加强网络技术创新,强化法律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树立网络民意正确导向,完善网络民意吸收机制以及提高网络民众群体素质。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参政党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极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近年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对这一专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文献检索与概述,较为系统、全面地对近年来学习型参政党建设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厘清研究现状进展与判明深入研究的着力点,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习型参政党建设研究的视野与深度。  相似文献   

8.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在理论界的呼声高涨,地方司法实务部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却鲜有涉及。通过信息收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人员访谈等实证方法,考察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的民意观念、理念认知,进而思考司法程序的建构该如何对待民意,以期为该项制度的立法化进程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新的民主参政方式,它打破了信息垄断,降低了公民政治参与成本,开辟了网上民主监督的新时代。网络民意对司法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司法的公开与公正,与此同时,网络民意的“非理性”与“情感性”也给司法审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需要对网络民意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通过规范引导网络民意,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网络舆论和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公共事件、表达民意诉求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承载了人们厚重期望的网络民意表达既给社会带来了积极效应,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由于网络民意表达的效应终究要通过现实社会来呈现或落实,这就必须从网络角色的真实主体和参与者入手,反思其在网络空间的民意表达边界与限度。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标志,其自身特点和相关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聚焦与研究,而关于互联网在阶层分化与群体交往中所起到的社会安全阀功能却并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互联网作为当下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利益与民意表达空间,如何合理有序的促使网民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平台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事实上,人们在网络中的话语与行动既是对现实世界中核心事件的群体表达,也是个体身心遭遇与生活情绪的反映,是现实社会身份的象征与异化。因此,关注与促进网络平台的社会安全阀功能、正确的引导与吸收网络民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网络平台,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取得了诸多学术成果.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对全面正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天生草根性打破了国家对话语权的垄断,民众依托于网络这一平台将对某一事件的评价汇聚成强大的网络民意以彰显个体力量。在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下,法院和法官深受网络民意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法院和法官对网络民意的尊重和敬畏在很多时候其实是对刑事审判公正的主动追求,而并非是对网民的曲意逢迎。基于网络民意影响审判的客观现实,法院和法官必须打破封闭审判的传统思维,以"坦然面对、谨慎回应、合理采用"的心态与网络民意进行良性互动,并适时全面公开网络关注的热点案件,确保刑事判决经得起网民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个重要基本范畴,是执政的理论前提和执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执政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目标定位和不懈价值追求,在整个执政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和统摄性的地位。近年来,学术界、理论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批思想深刻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大的理论启迪作用与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两次郑重提到了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开展党建科学化问题的研究,是拓展与深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创新研究的内在要求。国内学术理论界以此为契机,掀起了一股研究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热潮,涌现了一些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文章谨就国内学界所取得的重要前期成果作一简要评述,希冀有助于理论探究的深度掘进与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兴起,考验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社会协调能力、公共服务能力、民意吸纳能力等社会治理能力。而且,网络民意有时表现为无序和非理性,这就给政府管理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本文对网络舆情的特点、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民意的成长、政治意蕴及政府回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网络民意已经从萌芽阶段走向快速成长阶段,此时更赋予了多方面的政治意蕴。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回应在现实中基本上形成了无回应、被动回应和主动回应三种类型。回应背后的政府与网民博弈是参与了政府意志、政府力量、网民意愿、网民力量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从整体上看,网络民意尚未得到政府充分或适度的回应,未来公民社会的壮大是改善回应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网络舆情的研究在社会各方面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02-2012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中国学术核心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1432篇网络舆情领域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10年来国内核心期刊网络舆情文献的载文量、作者、月平均被引频次、月平均下载频次进行分析与研究,综合论述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状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期,在网络时代,政府如何回应网络民意,是对当代政府的考验和检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了解网络、使用网络,试图利用网络辅助完成某些事情,由此也就诞生了"网络民意"这一专用名词和特殊现象。对这个问题,政界官员看法不一、观点各异。那么,在后危机时代,要求政府部门提升回应网络民意的能力,这是公共政府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笔者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网络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并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在立法中引入网络民意,既能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又能充分扩展立法过程的公众参与。但网络民意是否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民意,其本身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甄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