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法规不健全、规范管理不到位、仲裁员队伍实力不强等问题。焦点集中于“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异同、调解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定位以及裁审关系如何理顺等方面。对此,课题组提出了法治必先制法、组建人事争议仲裁协会、以队伍建设提升仲裁水平、加强调解力度和分步实施改革等对策建议。本文为课题总报告。  相似文献   

2.
朱京安 《理论探索》2016,(4):113-117
《劳动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一商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排解机制,这是一种非诉与诉讼方式相得益彰、互相补充的制度设计。然而,看似设置合理的劳动纠纷处理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并非人们所预想的那般行之有效。由于仲裁和诉讼是最重要的劳动纠纷化解机制,所以"先裁后审"模式备受争议,饱受批判,正因为如此,二者程序衔接和相互关系的处理就成为人们探寻完善之道的"焦点"。"或裁或审"模式契合了效率与平等的一致性,不仅具有合理性也具有现实基础。当然,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构建我国相对独立的劳动诉讼制度,会使"或裁或审"模式的运行更为顺畅。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的聘任制和与之相承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这部新法律的亮点。但是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在主体、客体、内容和过程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途径在于: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设立独立的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明确其性质;严格保证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执行;扩大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法国人事争议处理等有关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诸方面规定,得出了要政出一门、集中统一,人事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应该有所扩展,申请仲裁的时限应适度宽松以及要重视调解的作用等多个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一调一裁二审”,即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和人民法院诉讼,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先裁后审”。目前,理论和实务部门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一调一裁二审”,存在诸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为此全国人大也启动了劳动争议处理立法计划。然而,对于怎样调整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争论不一。一、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现行的“一调一裁二审”的弊端,我们认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争议处理各阶段都“用其所短”,以至于偏离了原来立法的初衷——将调解、仲裁、诉讼三者结合,并形成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司法实践的视角,对人事仲裁与司法审判衔接的发展历程、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同时对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走向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变革,要求有一种新制度来解决事业单位内在矛盾引起的人事争议,支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平稳顺利的实现。人事争议处理制度担当了这个任务,发挥了支撑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人事部颁发《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至今已有五年。该项制度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相比较,不仅推行缓慢,而且社会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距。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和现行人事争议工作的实际意义,我们对现行人事争议处理的法规和工作实践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着尊重国家的基本法律.尊重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创新成果,但不囿于现行制度框架,力求从理论争法理的高度,探求现行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事争议仲裁作为解决事业单位与受聘者纠纷的有效途径,其建立初期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其中的时效问题,存在着与立法目的不符、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可能产生推卸责任等弊端。建议参照民事诉讼相关规定,完善人事争议仲裁时效制度,允许人事争议仲裁时效中断和中止,以及确定时效的起算点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以充分保护受聘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劳动仲裁以劳动法为依据、司法解释为补充,凭借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定,建立起较为科学的对裁决“执行与监督”制度体系。人事争议仲裁对裁决的执行与监督制度有更多的法律依据,但这些依据之间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对比劳动仲裁,人事争议仲裁对裁决的“执行与监督制度”在执行方面存在:没.有不予执行的规定、遇起诉后效力情形未完全规定清楚、没有设定部分发生效力部分不发生效力的情形等问题;在监督方面存在:复议监督方式存在争议、监督主体含有自身监督、监督方式没有全面落实到司法审查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行政立法,需要通过两分法对部分人事争议适用复议规定并前置,对部分人事争议废除复议规定,但都坚持司法权为最终裁判权原则,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对裁决的“执行与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1.
人事争议仲裁作为一种全新的制度安排,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在对人事争议仲裁体制设计、机制创新的分析基础上,从仲裁委员会的专业性、办案机构的独立性、仲裁员的中立性和仲裁程序的公正性的角度,联系浙江在机构设置、仲裁员配置和仲裁程序设计等方面实践,探讨人事争议仲裁如何更好地体现公平、正义、效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人事争议仲裁中受案范围定位模糊、种类偏少、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受案范围的口径不一致,以及有些人事争议还处于无法可依、无处可诉的状态等问题,试图从划清劳动争议与人事争议受案范围的界限,从争议主体和争议内容两个方面对现行人事争议的受案范围进行调整,对我国人事争议的受案范围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和人事决策、人事咨询、人事执行等一同组成人事管理大系统,因此,它不仅具备人事管理系统的一般特性,而且还由于它自身要素的独特性而呈现出系统的个性。把人事争议仲裁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其立足点在于:它本身具备了系统要素并呈现出系统特色。通过整体的有序的观点来研究人事争议仲裁要比以片面、孤立、无序的观点来研究显然更加合理。人事争议仲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目标——过程系统。它的直接目标就是妥善解决各种人事争议,它的过程就是运用政策法律手段进行争议的受理、调查、分…  相似文献   

14.
陈彬 《瞭望》2007,(32)
现行的“先裁后审模式”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由于程序冗长、成本高昂等弊端,越来越难达到公正、及时地化解劳动争议,减少社会矛盾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劳动关系作为我国基本社会关系的地位日益凸显,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艰巨任务。我国现行的“先裁后审模式”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由于程序冗长、成本高昂等弊端,  相似文献   

15.
《侨园》1996,(2)
中国的涉外仲裁一直实行协议仲裁制度,就是当事人要想以仲裁这种方式解决涉外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经济贸易等争议,必须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或在合同之外订立仲裁协议。如果订立的国际买卖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该仲裁条款排除了法院的管辖权,有关该合同的一切纠纷应通过仲裁方式解决,不得向法院起诉。中国涉外仲裁实行或裁或审的原则,但也存在向法院起诉的例外情形,那就是订立的仲裁无效或失效,双方达不成提请仲裁解决纠纷的新的仲裁协议。  相似文献   

16.
中德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德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争议处理制度和模式。德国社会法院作为专门审理社会保障争议的特殊行政法院,体现了法律保护的缜密性和司法的高度专业性,适应了社会保障争议多,内容纷繁复杂,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现实需要。中国社会保障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则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因争议种类、主体不同而设置了不同的解决争议的机构,采用了不同的法律制度、程序和处理原则。本文以两国现行社会争议处理法律规定作为比较标准,按照社会争议处理的程序,分别从社会争议的范围界定、行政处理程序和制度、法院处理程序和制度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中国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制度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劳动权这一公民重要的基本权利,我国已围绕其建立起一系列的权利保障体系,然而仍然存在着条文僵化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原因。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更有意义的探索则是应当采取何种方法予以解决。当前我国在劳动争议解决问题上,面临着劳动关系"单一调整"规范体系与实践中"一调一裁两审"争议解决机制的不足与缺陷,其运行过程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等原因衍生出诸多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当前我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领域的司法实践为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罗婷婷  邹政 《学理论》2010,(14):111-112
劳动仲裁在实践中渐渐失落于运行行政化、程序复杂森严化和与诉讼同质化的趋势中,其权威性和效益性严重受损,要重构我国的劳动仲裁制度,就应力图从组织构成上确立独立性,并实行裁审分轨、各自终局的模式,使诉讼与仲裁错位互补。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于解决劳动争议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已不断暴露出其弊端。应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立法,实行“双轨制”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建立和完善“三方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当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高校的分配机制应当坚持原则,破除平均,完善激励机制.现在高校基本上实施了岗位聘任,全员合同管理的用人制度,逐步形成了契约化的人事管理制度.高校应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进行人事争议协调机制的建设,在依照法律的同时,也需要调解和仲裁来解决争议及背约行为.高校的人才流动机制是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完善人才流动机制,解决未聘人员的分流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