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8年10月20日微软推出了正版增值体验计划,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争议的一个焦点是:微软的此次计划是否违法,有没有侵犯计算机用户的合法权益。本文主要从民法角度通过对微软是否有权推行正版增值体验计划及正版增值体验计划是否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等两个方面分析阐述了黑屏事件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周新宁 《法人》2008,(11):38-38
继“番茄花园”事件之后,微软又针对盗版发出黑屏通牒。微软向“番茄花园”开刀一事时隔未久,焦点又聚集到了黑屏事件。从微软中国公司获悉,10月20日起,该公司将通过每隔1个小时,把未通过验证的操作系统进行电脑黑屏一次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自力救济,还是权利滥用?——评微软“黑屏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软对中国实施WGA和OGA计划,对使用盗版软件的用户采取了电脑黑屏和提醒标记的警告,此举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应.微软实施"黑屏计划"在技术上涉嫌窃取家庭用户隐私,妨害到个人安全和社会稳定,从法律上看不属于自力救济而是对知识产权的滥用.社会各方都应冷静思考,针对类似事件提出妥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微软从1992年进入中国后,遇到了迥异于欧美市场的状况。16年来,各种诉讼纷争不断纠缠着这个庞大的软件企业。10月开始的黑屏计划更是使微软陷入了舆论的旋涡。  相似文献   

5.
微软“黑屏”事件引发舆论一片哗然。法律界人士对此也众说纷纭,犯罪论、黑客论或病毒论、垄断论、侵犯物权论、技术措施非法论等不一而足。通过以《版权法》、《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多维视角对微软“黑屏”事件最关键细节——用户许可协议和WGA Notification程序的分析,得出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结论,即只是由于用户许可协议的瑕疵微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进而才导致其“黑屏”行为的侵权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法律层面,对近期讨论较多的微软黑屏行为是否涉及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和物权、触犯刑律、涉嫌垄断等问题做出一些思考和分析,认为黑屏行为没有侵犯个人隐私权,但微软有能力对用户造成这方面的威胁;没有侵犯盗版用户的物权,但会对用户使用电脑造成一定的不便和干扰;没有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但其行为存在危害信息安全的风险;黑屏行为本身没有违反我国的反垄断法,但微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其它行为则涉嫌垄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法律层面,对近期讨论较多的微软黑屏行为是否涉及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和物权、触犯刑律、涉嫌垄断等问题做出一些思考和分析,认为黑屏行为没有侵犯个人隐私权,但微软有能力对用户造成这方面的威胁;没有侵犯盗版用户的物权,但会对用户使用电脑造成一定的不便和干扰;没有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但其行为存在危害信息安全的风险;黑屏行为本身没有违反我国的反垄断法,但微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其它行为则涉嫌垄断。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21号,微软在中国推出新一轮正版验证计划,未通过验证的WindowsXP操作系统会收到每一个小时桌面背景变成纯黑色的盗版提醒,"微软黑屏"是否违法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本文认为"黑屏"行为违反了民法、反垄断法及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文中从反垄断法的视角思考和阐述了反垄断法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分析了其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微软黑屏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究竟是微软打着维权的旗帜实质上以违法的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还是中国市场对微软有误解?下面本文将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对微软黑屏事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吴丹红 《法人》2008,(11):36-37
“黑屏计划”和之前打击“番茄花园”盗版行为一样,只是一次精心策划的商业秀,在这个商业化的肥皂剧中,微软是最大的赢家  相似文献   

11.
胡健 《江淮法治》2008,(22):1-1
妄自揣测一下:微软的老板最近一定比较烦。本想用来“威吓”(“告诚”)一下盗版软件用户的“黑屏”策略,引发了中国网民出乎意料的强烈反弹,微软也被扣上了“网络暴力”、“垄断帝国”、“新式黑客”等一顶顶或旧或新的大帽子。如果说此前微软举报“番茄花园”作者洪磊涉嫌侵犯微软著作权仅仅是“杀鸡儆猴”,对象只是盗版软件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此次“黑屏”行动升级,就是正式向数目惊人的盗版软件使用者“开刀”了。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0月20日,微软开始实施WGA和OGA计划来验证用户是否使用正版软件程序。软件使用者一旦被验证为盗版用户,其电脑桌面将变为黑色,并出现对话框,提示用户“是盗版软件的受害者”,并且这种提示将每小时出现一次,与此同时.用户的办公软件界面上也将出现“盗版”的相关标识。这一事件引发了知识产权界的诸多争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私力救济的角度分析了微软黑屏事件。文中认为微软黑屏的行为是一种技术措施,属于私力救济。但其不具有正当性,应当承担责任,但是我国目前对私力救济尚属理论探讨阶段,所以无法给出具体惩罚措施,体现出我国对私力救济规定的缺憾。  相似文献   

14.
微软“黑屏”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程度的垄断,属于一种特殊的黑客行为。“黑屏”行为展示了高技术主体通过技术实现权利向权力转化的能力,这种转化能力比以往哲学家所言的“知识一权力”具有更大的现实性和社会危险性,立法对此种新技术运用中附带的危险应当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15.
微软就打击盗版软件掀起了一阵黑屏活动,并把矛头指向了所有的终端消费者。由于以往维护知识产权活动的打击对象一般局限于非法营利的传播者,微软的行为引起了诸多争议。本文就终端使用者使用盗版软件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范围,是否对微软权益造成重大损害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东馨笙 《法人》2008,(11):39-39
价格高昂只是垄断的结果,并不是垄断行为本身,以微软“黑屏”打击盗版、从而维持高昂价格指责其涉嫌垄断,不符反垄断法理论  相似文献   

17.
吕斌  马丽 《法人》2008,(11):34-35
比尔·盖茨10年前的甜言蜜语一度让无数中国人享尽占便宜后的沾沾自喜,然而面对今日微软毫不留情的“黑屏”行动,许多人如梦初醒——那位最有钱的美国人当年慷慨施舍的只是一种特殊的鸦片  相似文献   

18.
微软的黑屏行动,应该使我们正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加快我国相应软件行业的自主研发、独立自主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19.
萧何 《法庭内外》2008,(12):1-1
482名硕士、博士论文侵权案一审落槌;微软黑屏行动被指为网络犯罪;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联想手机被指侵权;汉拿山董事长因交通肇事被诉  相似文献   

20.
“微软黑屏事件”引发了众多的社会思考,实质上这是一种滥用软件技术保护措施对于用户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损害行为,此种企业“私力救济”型非法制裁个人用户的行为在过去20年内屡次发生,微软公司的行为只是再一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严重的软件技术保护措施滥用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由刑法对其进行评价。对于现行刑法体系下如何应对和制裁软件技术保护措施滥用行为,并从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层面上来思考信息资料保护体系上的平等原则,进而思考将滥用软件技术保护措施的行为单独入罪化的可能性,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