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社会对法治行政与效率行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行政程序制度。对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概念进行法律界定,对我国现行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研究状况进行评价,论述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存在的法律价值,可为研究我国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2.
把以促进行政主体与公民间理性交往为核心的行政协商规则融入我国行政赔偿程序中,将有利于促进其价值的彰显与功能的发挥.我国2010年《国家赔偿法》反映了行政赔偿程序的协商走向,但存在诸多不足.有必要建立健全我国行政赔偿先行处理程序与行政赔偿诉讼程序中的行政协商程序机制,以凸显行政赔偿过程中公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弘扬纠纷双方的主体间性,从而强化公民权利之救济,获取我国行政赔偿程序的制度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国家赔偿法》颁布实施以来,面对艰难的纠正错误,体现了国家对赔偿义务机关的尊重和信任。诚然,立法初衷是值得肯定的,然艰难的赔偿实践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先行处理程序有没有达到原先设想的效果?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国家赔偿法》中先行处理程序中的赔偿义务机关就是对相对人实施加害行为的行政机关,于是赔偿义务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一点也许是为当初立法者所忽视,又或是出于对赔偿义务机关的过于信任。试问有几个裁判会判自己犯规呢?受害人向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能否从先行处理程序中得到赔偿令人怀疑,实践亦证明,…  相似文献   

4.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赔偿先行处理制度的修改既不能有效激励赔偿义务机关利用先行处理制度来解决纠纷,也不能确保他们能够自由协商以解决赔偿纠纷。从制度的视角来看,对赔偿义务机关来说,有效的先行处理制度应该既能促使他们积极、认真地对待赔偿请求,又能保障他们自由作出赔偿决定。我国先行处理制度就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基于和谐社会理念,为有效解决行政侵权赔偿纠纷,应对国家赔偿金制度进行改革,授予国家机关在一定额度内自由决定赔偿金额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行政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违法原则存在三方面缺陷:限制行政赔偿范围;不能解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引起的行政赔偿问题;难以解决共同侵权、混合过错等情况下的责任分担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行政赔偿应主要采用客观过错原则,并把无过错责任原则作为辅助原则。  相似文献   

6.
新《国家赔偿法》在赔偿范围、赔偿标准、赔偿程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并且历史性地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了国家赔偿范围,彰显立法的人性化理念,进一步实现了美誉为“对宪法承诺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兑现法”的价值目标。但此次法律修改并没有一步到位,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遗留问题,阻碍着立法人性化理念的深入贯彻。因此,正视与反思此次立法修改,进一步强化立法人性化理念,就需要充分贯彻结果归责原则,进一步扩大赔偿范围;完善配套法规,落实精神损害赔偿;扩大举证倒置范围,保障受害人的诉权;改进先行处理程序,提高国家赔偿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国家赔偿法》在程序方面的修改主要有增设协商程序、赋予当事人一定的程序权利、细化期限的规定、取消确认违法的程序、完善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的决定程序。上述修正使《国家赔偿法》更接近程序正义,但先行处理程序违反自然正义,协商程序缺乏可操作性,确认与赔偿程序合并是否科学仍有待实践检验。完善国家赔偿程序,应遵守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参与原则和效率原则,未来可考虑出台专门的《国家赔偿程序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行政程序的独立性、国外行政程序之司法审查的情形 ,以及我国行政程序之司法审查的内容和可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司法赔偿程序是否公正合理,直接影响到司法侵权行为受害人所受损害能否得到填补。我国国家赔偿法中规定的司法赔偿程序已经成为公民获得国家赔偿的主要障碍。重构司法赔偿程序,应体现司法赔偿制度的目的,反映程序效率原则的要求,取消前置性的确认程序,将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程序改造为选择性的协议程序,取消复议程序,保留非诉讼性质的决定程序,通过引入听证程序等对其加以完善,增设赔偿决定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交通事故车辆减值损失赔偿案件层出不穷,新颁布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仍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车辆减值损失应否赔偿、如何赔偿的问题仍是法院处理此类案件所面临的难题。车辆减值损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中也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因此,车辆减值损失应该赔偿。应明确赔偿主体,完善减值损失价格评估机制,使减值损失赔偿问题的处理公平合法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1.
我国《行政诉讼法》日渐显露出诸多结构性缺陷和深层次矛盾,这些缺陷仅靠司法解释已经无法彻底解决,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已成为紧迫课题。已正式提交我国权威法制机关的中国人民大学版专家建议稿认为,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精神和基本框架仍然可行,但部分内容已不适应行政法治发展的要求,亟须加以修改补充。为此,中国人民大学版专家建议稿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修改建议,其主要创新亮点是:(1)调整重述了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2)增加了司法最终裁决原则;(3)用"行政争议"替代"具体行政行为"作为界定受案范围和起诉权的基本标准以扩大保护范围;(4)提出了改革现有行政审判体制的改革方案;(5)系统构建了指定异地管辖制度;(6)将电子数据证据作为新的证据类型;(7)确立了诉讼停止执行被诉行政行为的原则;(8)增设调解制度和简易程序;(9)系统构建了公益行政诉讼制度;(10)将司法建议制度正式化并强化其功用;(11)建立赔偿(补偿)专项准备金制度和法院支付令制度;(12)增加执行措施,加大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许多大陆法系国家,都存在行政判例制度.我国法律不承认行政判例的约束力.在中国,为弥补制定法的缺陷,回应权利需求和保证司法统一,有效地预防与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是构建行政判例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跨国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的今天,仅简单适用传统民法的同质赔偿原则已经无法对跨国性环境侵权的受害人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救济.而惩罚性赔偿因其兼具补偿、惩罚、遏制和预防功能,使其在跨国性环境侵权中弥补了同质赔偿原则的局限性,能更好地实现对受害人的司法救济和对加害人的惩戒.  相似文献   

14.
治安调解属于行政调解,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本土资源,具有诉讼等纠纷解决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功能上,行政治安调解具有密切警民关系和加强社会控制的功能。在规范上,行政治安调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为法律依据,并以公安部颁布的其他文件为依托。行政治安调解在性质上为行政相关行为,不具备可诉性和可复议性。行政治安调解制度本身的内在悖论使这一制度在立法上和实施上存在着诸多缺陷,在分析此问题基础上对行政治安调解的受案范围、调解程度及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改革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赔偿与补偿的界限看我国《国家赔偿法》的修改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上对赔偿与补偿的界限的认识,都从违法性开始。但是,随着“结果违法说”的兴起和过失的客观化,同时,赔偿与补偿的理论基础的趋同,赔偿与补偿的界限正在消弭。这一现象应当引起我们对传统上研究国家赔偿的方法的反思。同时,也对我国的《国家赔偿法》的修改方向以及行政赔偿如何立法产生影响。在此情况下,有必要重构国家赔偿与行政补偿的要件。  相似文献   

16.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基本制度之一,是以加强保护行政相对方权益,防止行政专权,偏听偏信,确保行政行为 民主性、公开性、公正性的一种法律制度。然而,我国当前的行政听证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够完善的地方,只有对这些缺陷 和不足进行完善,才会推进我国政治的民主化,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才会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司法体制及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乏力;为强化民行检察监督,须建立我国平行式监督、案件退补制度,建立民行追加抗诉制度等方略.  相似文献   

18.
公安交通行政许可是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公安交通行政许可工作中存在许可项目不清、行政越权、滥用职权或不作为现象突出、程序违法、不履行监督检查义务、效率及服务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切实树立依法许可理念,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效能,使公安交通行政许可走上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19.
现代行政国家行政任务不断增加,行政机关为完成行政任务,不得不同私人部门合作,公私合作兴起。公私合作行为是弥补公私合作背景下传统行政行为形式的不足而孕育产生的一种新型行政行为,主要体现为行政契约和私法上的契约。通过对"治安承包"这种典型的公私合作行为形式进行行政法实证分析,以期考察公私合作行为的法律形式。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检举权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的检举权在公务员制度中是有所缺失的。对公务员检举权的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根据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检举权,界定公务员的检举权;其次,从文化、行政、法律三个方面,说明公务员检举权的价值;最后,从公务员法、行政诉讼法、行政监察法和国家赔偿法四个角度,谈公务员检举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