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主要表现在网络围观、网络结社、人肉搜索、网络水军、网络恶搞和网络暴力等六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进行引导,消除其非理性的负面影响,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深化网络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素养,完善法律法规;营造文化氛围,培养意见领袖;坚持以人为本,进行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提高了网络民意在政府政策执行运作中的分量,但其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和质问总是呈现出一种"黑幕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揭露社会"黑幕"更能彰显网络围观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但网民热衷围观"黑幕"也容易招致负面的社会影响,分析网络围观"黑幕倾向"现象的成因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有助于消解中国的互联网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3.
面对当前群众利益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的复杂形势,公安机关要推进社会管理能力创新,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积极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具有突发性、传播性、破坏性和交互性的显著特点。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策略有:健全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构和队伍;加强互联网虚拟社会的服务和管理;运用"公安网络舆情引导管理系统",完善涉警网络舆情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公民参政、议政的主体意识空前高涨,社会呈现出一幅以"网络话语符号"为标识的匿名狂欢景观。当前的网络围观带有典型的主体行为动机差异性的特点,暴露出理性与冲动、有序与错乱相交织的复杂特色。理性网络围观需要构建透明、公开的网络环境,同时,大众媒介的舆论导向、网众自身的理性认知也是营造理性网络围观氛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时代,和谐警民关系作为公安工作追求的理想目标,不仅要求存在于现实社会中,而且也应当包含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容易滋生网络谩骂、网络谣言和网络"群体极化"等现象,使公安机关在建设网络空间的和谐警民关系中面临挑战。因此,公安机关只有探寻引导网络舆情的有效方略,才能实现网络社会的警民和谐和现实社会的警民和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3G时代网络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网络青年自组织为主体所形成的网络力量正从虚拟走向现实。这种"从说到做"的转变使网络青年自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和谐因素的同时,也因其常借助网络媒介而散布谣言、混淆是非,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魁首"。研究发现网络青年自组织具有参与退出自由化、组织结构松散化、管理方式民主化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等特性,对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建设先进网络文化、构建健康网络校园文化、开展网络法制化以及加强组织自身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积极加强网络青年自组织管理和引导,使网络青年自组织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围观作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兴网络现象,深刻影响着当下的现实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基于政府公信力视角存在三方面的举措规避网络围观负面效应。第一层次是公开政府信息打造“回应政府”,第二层次是合理使用技术转变管制思维,第三层次是弥合制度鸿沟落实“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8.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的"催化剂",又是化解危机的"灭火器"。面对网络舆论,政府部门应发挥避雷针效应,做好积极引导;打破屏蔽效应,树立公开透明形象;重视首因效应,做好事件首次应对;克服激将效应,提高新闻发布水平;避免蝴蝶效应,及时迅捷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高校的媒介生态环境,高校部分工作极易被公众密集围观或被媒体积极关注,导致高校网络舆情诱发扩散的风险加大,而运用统战工作思维研判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有利于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降低网络舆情的诱发扩散风险,从而实现高校统战工作的空间延伸。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为人们表达舆情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快捷的平台。许多网络舆论事件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并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社会媒体主导的网络舆论改变了传统政府与公民对话的机制,政府与社会、公民的关系出现了崭新的变化。网络舆论导致网络扰政、网络暴政问题: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形成了一定的消解。网络舆论拓展了一定范围的民意表达。实现网络舆论自由与政府网络舆论管理的平衡,网络舆论治理需要确立对话与协商新机制,辅之必要的管制与引导。  相似文献   

11.
涉案网络舆论的研究视角,是从网络热点案件的公共属性展开的讨论。涉案网络舆论是网络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网民议论有着监督执法和公共参与初级阶段的性质。沟通引导,是以互动的方式、以增加信息量的方法说服网民,并把网民从情绪化引向理性。  相似文献   

1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讲,当今中国农村仍然是熟人社会的写照。我国农村的熟人社会基于传统关系网络,以礼为行为准则形成了自身的秩序机制,为维护我国农村社会治安起到了引导、教育、惩罚、纠纷调节和共同防御的作用,在对农村进行治安管理时应当充分发挥农村的自治作用,尊重农村风俗习惯,合理引导农村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给公安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开设公安微博是公安机关畅通信息渠道、在网络舆情事件中获得话语权的一种创新警务模式。它创新了公安机关信息公开的形式,创新了公安机关信息公开的语言,创新了紧密联系群众的方式,创新了服务社会的形式,创新了侦查破案的途径。公安微博打开了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执政”的新思路,有利于改善公安民警的形象,提高公安机关执法的公信力,能够获得更多民众的支持和理解,更有效地开展警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高地,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对社会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加强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的改进与创新,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既有全球性又有地区性。在我国,互联网与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题目,而如何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使用好网络这一辅助工具,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文章通过对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怀特海名著《教育的目的》的解读,探讨其教育思想对网络时代大学教育的意义以及网络引导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涉警网络意见力量的真正形成始于2003年。以"孙志刚案"为典型代表,2003年是涉警网络舆论蓬勃发展的重要标志年,有人也将2003年称作是"涉警网络舆论年"。从2003年的萌发,到2005年的发展,再到2008年开始的爆发,一直到2011年势态渐趋平稳,涉警网络舆论也完成了从肇始发端到喷薄泉涌再到平缓稳定的发展历程。在涉警网络舆论应对中,要积极打造公安微博平台,积极推出意见领袖,积极吸引青年网民的关注,做好涉警网络舆论导控。  相似文献   

17.
名誉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名誉权的保护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刑法作为对名誉权保护的最后手段,具有谦抑性的特征,加之法益冲突的存在,因此对名誉权的刑法保护范围应作限制。侮辱罪中"公然"要件的设立就是合理限制刑法对名誉权保护范围的表现。然而,司法实践中对"公然"的理解存在不同的意见,尤其是对究竟是"行为的公然"还是"结果的公然"存在分歧,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通过具体分析"公然"要件的含义可知,公然应当是针对行为而言的,不存在"结果的公然"。此外,为了防止不当扩大刑法对名誉权的保护范围,还应限制传播性理论的适用。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是公安工作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日渐勃兴的“公安微博”正是公安机关用最“时尚”的方式搭建起的与民众沟通、倾听民声民意的互动平台。针对目前“公安微博”存在的问题,各地公安机关应从微博管理、提升微博互动性、整合微博功能等方面着手,使公安微博在舆论引导中充分发挥时效快、覆盖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合理地使用网络会造成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弱化。按照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这会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增加。与网络的紧密联系会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社会联系的弱化,突出表现在依恋、奉献、卷入和信念四个方面。不过只要我们对青少年上网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引导,就会使其发挥增强社会联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