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于人的一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力量。随着大众传媒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它对广大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和明显,但它也有着不利于青年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方面。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大众传媒对农村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重大影响和不利方面,以促进农村地区各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东在业青年职业流动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广东在业青年的职业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业青年对自身职业的满意程度,然后对在业青年的职业流动意愿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广东在业青年中,有一半的青年曾经考虑过改变自己的职业,在流动意向上,大多数青年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教师为流动目标,这其中又表现出男女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随着年龄的增长,18-30岁青年经历了职业流动周期由短到长,职业流动速度由快到慢,职业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变化.随着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的提高,职业流动周期曲线的走势呈"倒U"型,大专、本科文化程度青年职业稳定性最强,月收入在1201-5000元范围青年职业的稳定性要强于月收入低于1201元和高于5000元的青年.职业流动周期反映了青年职业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当代青年的职业发展过程可分为社会闯荡期、职业磨合期和事业起步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以往研究较多从城乡或省域视角分析讨论农村青年流动,而缺少从城市群的视角来探讨农村青年城乡流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居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村青年流动路径、城市居迁意愿的空间分析与多层次二分类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跨城市群流动、城市群内部流动和从非城市群流入城市群是当前农村青年流动的主要空间路径,其中城市群内部流动的城市居留和迁户意愿显著高于其他空间尺度的流动;农村流动青年在城市的居留和迁户决策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理性选择与平衡的结果。城市群的边界效应为农村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和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面临的知识经济时代 ,把知识的掌握者———人才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迅速 ,职业流动日趋频繁 ,在这一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青年人首当其冲 ,就整体而言 ,青年就职者小到换岗、“跳槽” ,大到区域流动呈现出“高频”状态 ;从抛弃“铁饭碗” ,到“围城”现象的出现 ,充分显示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加剧和能力的较量。本文对青年职业流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认为 ,青年职业流动呈“双向性”与“双为性”特点 ;青年职业流动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要引导青年职业合理流动 ,应充分发掘青年人力资源。改革使中国劳动…  相似文献   

6.
谭林 《前沿》2013,(14):119-120
运用关于四川西部山区农村青年的人生观调查数据,分析农村青年在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人生态度三方面情况,发现西部山区农村青年的人生观总体上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呈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趋势,个体自我意识增强,但在其个体特征、外出务工经历、受村委会影响和接受大众传媒等诸素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缘于城乡二元分化,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波涛汹涌,都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造成了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青年的尴尬境遇。当社会流动成了现代中国农村青年的一种基本选择时,他们的职业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可能。在健全价值观的塑造上也体现出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情操。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与青年时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社会地位优势不断提高,对青年时尚的流变有直接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大众传媒在青年时尚的兴起,发展这一变迁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作用,分析了青年时尚对青年自身产生的多层面影响及大众传媒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树立正确的国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谐世界理念为当代青年的国际观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全球观、和谐观、发展观、共生观、合作观,社会实践是形成正确国际观的根本路径,而国际意识教育、青年国际交流与国际参与、青年跨国界流动和大众传媒的引导则是其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广州青年职工要求“职业流动”,具体行为包括通过组织办理手续的正常调动和近年出现的留职停薪、自动辞职、故意旷工让单位除名等各种不同性质的流动方式。去年以来,广州在职青年要求“职业流动”(以下简称为“流动”)现象日趋  相似文献   

11.
就地城镇化对本地农村青年的成长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珠三角G市D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经历了身份特征、生活方式和职业发展路径的城镇化转换。就地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青年"人的发展",使农村青年借以获得更丰厚的集体经济分红和土地升值红利,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培训,开拓更广阔的职业空间以及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但另一方面,部分农村青年在就地城镇化转换过程中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从而陷入价值认同困境、职业发展困境、社区参与困境和群体融合困境,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农村青年就地城镇化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社会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对中国青年群体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中产阶层的形象呈现成为青年群体对这一新兴阶层认知的重要来源;大众传媒推行的中产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青年群体对未来的设计--向"中产"/"白领"靠拢.  相似文献   

13.
韩钰 《青年探索》2016,(2):46-54
拥有较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青年要实现阶层向上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资本。与布迪厄意义上的高雅文化资本不同,本研究以家教、家风、家传等家庭传统文化资本作为分析农村青年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通过对鲁西南H村和M村接受高等教育或经商等方式实现阶层跨越的人口比重和各自家庭与村庄家族所拥有文化资本的对比,重点分析父母的文化素养、习性,家庭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投入,村庄家族风气等在农村青年向上流动中的作用。尽管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农村青年在入学和流动机会等方面与城市青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在机会和学校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坚韧、执着的农村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期望和对教育时间的投入,再加上村庄家族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仍然帮助无数农村青年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了阶层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主要通过对王村青年择偶观、择偶标准、对离婚的态度、处理感情危机的方式等问题的实地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农村青年婚恋观与人口外出流动具有强相关,婚恋观的群体差异与青年的外出流动时间呈正向显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十几年来俄罗斯农村青年的就业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青年们希望能变得富有,过上所谓“新俄罗斯人”的生活,有一夜暴富梦想的人增加了,对社会声望高、收入高的职业趋之若鹜,一些青年对在农村工作失去了兴趣。  相似文献   

16.
当代青年职业选择及发展趋向陈理得“跳槽”、“第二职业”、“下海”、“人才”,是近年来青年研究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青年人才的流动、青年科技人才的“隐形失业”和下岗青年再择业,又成为当今青年群体的“热门话题”。青年职业的选择是我国青年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村青年出现前所未有的较大规模的社会性流动,其中尤以生产发展快、生活较富裕的地区更为突出。我们先后走访了我市农业人口人平年收入800元以上的富裕地区——白云区、天河区、番禺县三地。通过调查,我们对箭裕地区农村青年流动的特点,成因、利弊和发展趋向有了初步的认  相似文献   

18.
新技术对青年劳动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替代效应"上,本研究通过区分不同青年劳动群体,探究"替代效应"在其工资收入以及职业流动意愿上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高的群体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社会经济地位更低、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低的群体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一般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新技术对不同青年劳动群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替代效应"有限性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新技术的引入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而新技术引入会刺激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  相似文献   

19.
农村青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青年,他们对地区整体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以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为例,从教育状况、职业选择、公民参与、业余生活、生活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对农村青年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基础不够坚固、动力不足、非人为因素造成巨大压力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青年工作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青年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同时对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分析当前青年工作面临的挑战,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社会经济结构的重组对青年工作组织体系的冲击。共青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组织网络体系。目前这个体系正受到社会经济结构重组的冲击:政府职能转变弱化了行业团组织结构;企业产权变更改变了基层团组织的隶属关系;大量“三资”企业、乡镇青年组织成为“空白点”等等。事实上,青年组织不仅对青年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对社会也有着巨大潜在能量。可以说,离开了青年组织,就无法把握青年运动与青年工作。 二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劳动力的市场配置使青年大量从业流动给青年管理工作带来冲击。市场经济中经济杠杆成为青年从业流动导向。80年代初开始,大批农村青年进城打工,造成了一些农村青年组织没有工作对象,而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又找不到青年组织。进入90年代,城市青年从业流动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或由于“跳槽”,或由于辞职干个体,或由于企业亏困回家等等。存在大量游离于青年组织的青年,对青年工作的健康发展不能不说是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