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运用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对大众传媒与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众传媒对农村青年职业流动的频率、目的、半径、途径等方面有显著影响,大众传媒在农村青年职业流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14-29、14-35岁青年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主要结论是青年人口总量和比例逐年减少;低龄青年性别比偏高,且在未来会更为严重;流动是影响青年群体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广东是青年人口数量最多的省;我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青年的城镇化;流动青年规模大,远距离流动比例高;青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比14岁以上总人口高1.7年;青年在二、三产业中就业的比例高于父辈;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龄在推后;未婚青年的性别比偏高趋势严重,婚姻挤压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3.
随着年龄的增长,18-30岁青年经历了职业流动周期由短到长,职业流动速度由快到慢,职业由不稳定到相对稳定的变化.随着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的提高,职业流动周期曲线的走势呈"倒U"型,大专、本科文化程度青年职业稳定性最强,月收入在1201-5000元范围青年职业的稳定性要强于月收入低于1201元和高于5000元的青年.职业流动周期反映了青年职业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当代青年的职业发展过程可分为社会闯荡期、职业磨合期和事业起步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我们所面临的知识经济时代 ,把知识的掌握者———人才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迅速 ,职业流动日趋频繁 ,在这一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青年人首当其冲 ,就整体而言 ,青年就职者小到换岗、“跳槽” ,大到区域流动呈现出“高频”状态 ;从抛弃“铁饭碗” ,到“围城”现象的出现 ,充分显示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加剧和能力的较量。本文对青年职业流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认为 ,青年职业流动呈“双向性”与“双为性”特点 ;青年职业流动的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要引导青年职业合理流动 ,应充分发掘青年人力资源。改革使中国劳动…  相似文献   

5.
数字解读     
★部分女性就业层次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妇女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2000年城镇在业女性中,各类负责人占6.1%,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22.8%,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3.2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城镇在业男性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16.7%,比1990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与男性相比,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增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广州青年职工要求“职业流动”,具体行为包括通过组织办理手续的正常调动和近年出现的留职停薪、自动辞职、故意旷工让单位除名等各种不同性质的流动方式。去年以来,广州在职青年要求“职业流动”(以下简称为“流动”)现象日趋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年职业选择及发展趋向陈理得“跳槽”、“第二职业”、“下海”、“人才”,是近年来青年研究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青年人才的流动、青年科技人才的“隐形失业”和下岗青年再择业,又成为当今青年群体的“热门话题”。青年职业的选择是我国青年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新白领》主编:郗杰英,副主编:刘俊彦,撰写:王宝菊、刘俊彦、吴琪、张华、张树庭、杨晓升、郗杰英、徐文新等。 《新白领》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推出的“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的2000-2001年卷.全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新白领——当代热门职业青年报告》,下卷为《新白领——当代青年热门职业访谈实录》. 《亲白领》上卷着重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热门的外企中方青年、青年广告人、青年律师、金触业青年、IT青年等五个职业的青年。本书是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较…  相似文献   

9.
新技术对青年劳动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替代效应"上,本研究通过区分不同青年劳动群体,探究"替代效应"在其工资收入以及职业流动意愿上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高的群体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社会经济地位更低、职业技能专业化水平更低的群体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一般技术接触的机会更大。新技术对不同青年劳动群体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技术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的工资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替代效应"有限性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总体上人工智能、自动化相关的较前沿新技术的引入会加剧收入不平等,而新技术引入会刺激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职业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青年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意愿。  相似文献   

10.
采用社会支持网研究通用的提名法测量工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集中探讨在企业工作的外来蓝领青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从经济支持网、职业支持网、情感支持网和社交支持网等维度考察外来蓝领青年的社会支持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外来蓝领青年的社会支持网规模高于一般外来流动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同时,网络关系构成突破了传统流动农民工对亲属关系的强依赖,构建了以朋友关系为主的非亲属关系支持网。  相似文献   

11.
解读"新白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一个关健,是实施人才战略.因为,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已占到60%以上.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他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他们所经受的思想文化洗礼,他们所从事的具有较高知识和科技含量的职业,使他们成为中国“新白领”的主体.他们是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职业风范、生活方式如何,他们的成长趋势如何,不但于他们,也对整个社会、乃至中国的未来都意义重大.为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00-2001年度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新白领”——热门职业青年报告》,集中调查研究了外企青年从业人员、青年律师、青年广告人、金融业青年和IT业青年,同时,对20多个热门职业的青年以访谈方式进行了描述.我们期望通过对这些职业青年的调研,使读者对中国“新白领”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同时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乐观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青年就业地域选择、就业观念及就业形势呈现新特征,空间流动呈现出向西部分散、向基层回流、向中小微企业靠拢等趋势,城市发展、职业期望、故土情怀都是影响青年居留意愿的重要因素。针对青年流动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居留意愿,可以从强化政策引导、完善社会保障、加大创业扶持等方面入手,为青年施展才干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随着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流动激剧增加,表现之一就是职业流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跳槽”或转工现象的增加。目前在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里工作的青年农民工中,转工现象十分普遍,它的存在对乡镇企业的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很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最  相似文献   

14.
青年群体的利他行为对增强社会的利他性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1461份全国性抽样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社会参与度、业缘信任水平、利他组织信任度与认知度等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群体的利他行为水平。统计模型证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青年群体参加社会活动越频繁,对职业交往对象越信任,越了解和信任利他组织,则越可能更加频繁地实施利他行为。上述研究结果为提升该群体的利他行为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员流动极为频繁,而人员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回流"和"转工".田野调查研究表明,转工现象的频繁和广泛、人员迅速流动对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农民工转工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青年农民工更倾向于频繁转工.在转工过程中存在着不理性的因素,对农民工的职业发展也产生了影响.转工已经成为了新时期农民工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以及一种表达方式,并最终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一种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6.
缘于城乡二元分化,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波涛汹涌,都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造成了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青年的尴尬境遇。当社会流动成了现代中国农村青年的一种基本选择时,他们的职业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可能。在健全价值观的塑造上也体现出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情操。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副业刚需"成为网络热词,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斜杠青年"日益增多。对29位"斜杠青年"进行深入访谈发现:"斜杠青年"的职业选择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包含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动因的驱使以及跨界机遇的争取三大因素;超过半数的"斜杠青年"对自己双重职业身份拥有较为正向的情感态度;大多数"斜杠青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积极的自我建构,体现在对新职业的自主探索、面对困境的乐观心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的探索性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群体中的规模庞大、亟待关注,却被忽略的"穷二代"青年的职业地位流动与道德风险问题,并从社会分层、公平正义视角进行探讨,不乏新意.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及2021年新青年市民群体发展状况调查数据,描述青年农民工就业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并重点分析青年农民工就业状况影响因素的时期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状况有所改善,表现为其在业比例较高且较为稳定、职业层次略有提升、就业稳定性有所改善、工作收入持续增加、劳动保障水平在波动中上升,但是也存在工作强度普遍过高、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和队列差异依旧明显等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青年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变化是农民工就业保障政策和教育事业发展等宏观背景以及个体人力资本、家庭经济禀赋和家庭压力等微观因素共同形塑和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健全劳动权益保护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个体化”向“家庭化”转变,以切实和系统地推动青年农民工就业状况的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较多从城乡或省域视角分析讨论农村青年流动,而缺少从城市群的视角来探讨农村青年城乡流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居迁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对农村青年流动路径、城市居迁意愿的空间分析与多层次二分类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跨城市群流动、城市群内部流动和从非城市群流入城市群是当前农村青年流动的主要空间路径,其中城市群内部流动的城市居留和迁户意愿显著高于其他空间尺度的流动;农村流动青年在城市的居留和迁户决策受到流出地和流入地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理性选择与平衡的结果。城市群的边界效应为农村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和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