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晓红 《公民与法治》2012,(21):16-18
2012年7月11日,山西籍女应届毕业生曹菊以“平等就业权被侵害”为由,将招聘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某培训学校起诉至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这是我国自《就业促进法》生效后第一起性别就业歧视案,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女大学生就业中的不平等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平等权的视角中剖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本质,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实现平等就业权,而且对全社会女性就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龙科  明文 《法庭内外》2007,(12):43-43
《就业促进》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旅。这部法律之所以引人注目,其中之一就在于法律首次专章规定实行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日前有关部门透露,与该法配套的新法规即将出台,诸如“保障公平就业”等原则性的法律条文.将细化为“哪些岗位不适合妇女”等可操作性的具体条款,要以类似法规来推动公平就业的真正落实。  相似文献   

4.
论就业歧视的界定——欧盟“正当理由”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而相关立法相当落后,学界对就业歧视界定规则的研究也不深入。歧视是对正义原则的违背,其实质是一种不正当的区别对待。欧盟将歧视分为直接歧视和间接歧视,“正当理由”在歧视认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应借鉴外国相关立法和司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现状的就业歧视界定规则,可根据先赋因素和自获因素两种情形区分就业中的区别对待现象,继而分别规定构成歧视的不同标准。  相似文献   

5.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将更加难以保障.”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孙晓梅告诉记者,自己将继续为《反就业歧视法》的出台鼓与呼.早在2015年两会上,她联合了重庆代表团的36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一份关于建立《反就业歧视法》的议案,并得到了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答复:已被该部列为重点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6.
焦红艳  李娜 《政府法制》2009,(10):18-19
5年前,中国几乎听不到“反就业歧视”这个词。 但这并不等于歧视不存在。 “蒋滔身高案”、“周一超杀死人事劳动局工作人员案”、“张先著反乙肝歧视案”等一系列震惊全国的案件,让很多学者关注并研究中国的“就业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晖 《法制与社会》2014,(1):271-272
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尖锐,劳动力市场供给数量激增,但伴随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速下滑,市场无法提供更充分的就业岗位,就业市场呈现买方格局。用人单位在选择新员工问题上获得充分自由选择权,其能够运用各种显性或隐形的手段对求职者进行带有歧视性的甄选,这种歧视现象之一就是性别歧视,女性在求职时远比同等条件的男性困难。随着女性劳动者增加,女性就业歧视现象越发严重,不仅破坏就业市场公平竞争,而且威胁社会稳定和法治进程。本文试图从立法层面分析女性就业歧视泛滥原因,并探讨就业歧视的界定,同时就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胡海波 《法制与社会》2011,(30):185-185
本文分析就业平等权与就业反歧视并非完全等同,并基于此将就业不平等的原因归为就业歧视和权力的干预两类,最后提出相应的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9.
女性就业歧视之法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女性劳动者的增加,女性就业问题日益显现出一些不容乐观的趋势。本文对中国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的歧视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法律分析,探讨了中国女性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规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业歧视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而反就业歧视法制相当落后。就业歧视的本质特征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差别对待,法律禁止就业歧视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平等就业权并实现社会正义。在市场化就业背景下,反就业歧视必须正确处理用工自主权与平等就业权这对“轴心”权利的相互关系。我国应当以正面赋予劳动者平等就业权作为反就业歧视的权利基础,以准确界定就业歧视作为反就业歧视的中心任务,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面逐步建立健全我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规控体系。  相似文献   

11.
潘新光 《法制与社会》2010,(16):190-191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歧视现象,这是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根据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歧视是否基于人力资本的差异,可以将歧视分为人力资本差异型和非人力资本差异型。本文指出采取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和司法、加强法制教育等对策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现实中就业性别歧视存在,侵害了女性的劳动就业权,不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推行,影响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因此,应当对什么是就业性别歧视进行界定,明确用人单位歧视.女性劳动者的法律责任,并且在必要时建立专门消除就业歧视的机构,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法。  相似文献   

13.
院校就业歧视,是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院校就业歧视不仅侵犯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还给用人单位带来消极影响,危害社会稳定与和谐。文章针对院校就业歧视问题,对在广西南宁市高校毕业的就业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后分析认为消除院校就业歧视现象,必须建立健全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和监督保障机制体系,并通过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消除院校就业歧视,促进就业公平。  相似文献   

14.
何悦 《中国律师》2007,(5):33-34
1、目前我国各地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就业歧视。就业歧视不仅表现为对女性、外来务工人员(户籍歧视)和残疾人的歧视,而且表现为年龄、民族、姓氏、外貌、身材、学历、身体状况(如乙肝)、血型、经验、属相、地域、婚姻状况、生育状况、星座等方面的歧视。据统计。90%以上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条款。就业歧视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公民就业权的实现,影响了政府的威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5.
劳动权的平等保护及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铁力 《法学杂志》2012,33(3):118-123
目前我国社会就业歧视现象愈演愈烈,劳动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其内在包含的就业平等权要求禁止就业歧视,因此禁止就业歧视是劳动权的题中之义。本文将以劳动权的平等保护为出发点,界定就业歧视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论述禁止就业歧视的必要性。我国禁止就业歧视的相关立法存在不足,应从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完善禁止就业歧视、维护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美国历史上就业性别歧视非常严重,联邦最高法院在几个重要的宪法判例中明确否定女性享有和男性平等的就业权。美国《1964年民权法》的通过真正开启了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的大门。“性别”以一种极为奇特的方式被写进旨在解决种族歧视问题的民权法案中,从而与种族、肤色、宗教和来源国一起成为被禁止的歧视理由。虽然“性别”被写进《1964年民权法》并没有真正反映当时美国社会对女性地位和社会角色的主流观念,但该法第七章一经实施还是对女性就业权的平等实现产生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妍 《公民与法治》2013,(16):36-36
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终结各种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开、公正的环境,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8.
薛华 《法制与社会》2011,(32):50-51
当前,我国就业平等的观念相当匮乏,现实生活中的就业歧视现象比比皆是: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健康歧视、身高歧视、相貌歧视……民众的生存之道是谋生,而谋生的手段就是就业。关注就业就是关注民生,禁止就业歧视就是维护民众的生存之道。我国建立和完善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符合我国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有关反就业歧视的趋势。本文通过比较和借鉴荷兰、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反就业歧视的经验,分析我国反就业歧视现行立法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叶琼 《法制与社会》2013,(12):179-180
现今就业市场上普遍存在性别歧视问题,我国目前性别就业歧视的表现为就业机会不平等、工资和福利待遇上的不平等和职业生涯的不利处境等。女性平等就业具有重大的意义,要不断完善立法等,切实保护女性职工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妇女就业是妇女获得经济独立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就业问题日益显现出一些不容乐观的特点和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女性就业形势,本文对中国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的歧视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国女性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