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历史条件下全新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体现和要求,是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要求和路径,是践行共产党人宗旨的基本要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石,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关键环节,是最终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公共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质要求和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在这里,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提出了共产党执政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命题,深刻地阐明了共产党与人权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争取、维护和促进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伟大实践,明确地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纳入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之中。这个论断的提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澄清了人权领域的理论是非,有力地驳斥了国际敌对势力攻击“共产党执政是集权、专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将"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以人为本"在法治理念上的突出体现,人本法律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和保障人的合法权利为尺度,实现法律服务于整个社会,泽被全体人民.人本法律观是党依法执政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而党依法执政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坚持人本法律观为指导,推进党依法执政,应大力弘扬法律人文精神,丰富党依法执政理论的时代内涵,实现党领导下的人性化立法、执法和司法,进一步加强法治监督,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尊重与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1世纪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其他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努力使“三个代表”要求制度化、法律化,是确保其成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依法治国对先进生产力的促进与保障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三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现代法律通过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深层次上说,这…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贯倡导并履行尊重和保护人权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不但如此,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为尊重和保障人权而不屈不挠地奋斗。众所周知,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皇权专制。近代以来,外国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实行“血”与“火”的专制统治,更是毫无人权可言。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及新文化运动的掀起,提出“科学与民主”、“劳工神圣’…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是对全党提出的根本性要求。从理论高度认识“以人为本”并将其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全过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构建过程必然要凸现人的主体性。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中演绎出和谐社会建构路径的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要尊重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人民群众追求真善美的活动中积淀出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9.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统战工作,要求统战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各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内在要求。统战工作要把不同利益主体作为思考问题和行动的出发点,充分尊重不同利益主体意愿,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始终贯穿着这一基本原则,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是中国人权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首次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写入宪法,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执政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建设的政治理念和价值,成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从而为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的生活条件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始终贯穿着这一基本原则,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清楚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日益成熟。正如外电所评价的那样:“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立党为公、以人这次宪法修正案对公民财产权的这些修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突出体现了我国新一…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也是推动和促进扶贫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首先是把人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切为了人,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为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权…  相似文献   

14.
武长顺 《求是》2005,(4):50-51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新修正的《宪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重大发展,也为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公安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必须具备正确的公安职能观。公安机关作为上层建筑,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公安机关依法履行人民民主专政职能的警务活动,主要体现在“打与防”两个方面:通过依法对少数违法犯罪人员的打击和惩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例如公安部提出“命案必破”的要求,就是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通过防范各类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保…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命题,把握以人为本首先要正确理解“人”.从本体论上说,它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的人;从认识论上说,它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自由的人;从价值论上说,它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实践的人;从历史观上说,它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相统一的现实的人.在当前阶段,以人为本之“人”的哲学内核是作为以上所有“人”之集中表现的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科学化与执政理念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和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执政的价值诉求;人民群众是主体存在、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实现每个人的人格平等和法律平等是科学执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目的存在和手段存在的统一体,因此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是科学执政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剧作者和剧中人的统一体,因此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当下的正当权益是科学执政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6.
杨顺湘 《探索》2006,3(2):33-36
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理念、发展现实与发展走向。执政为民与以人为本的契合点是人民群众、关键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执政为民与以人为本的统一性,首先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当家作主又紧密连接人民权力主体与责任主体;执政为民就是践行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把人的全面发展摆上执政的首要位置,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韦震球 《理论建设》2012,(3):39-41,67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话语系统,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并伴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换。以人民的具体利益诉求为依据、以追求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是这一转换的内在逻辑。把握这一转换,有助于厘清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其发展变化的不同认识,从而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以引领执政实践、增强执政合法性、提高执政能力。此外,把握这一转换,有助于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提出,具有深层次的原因。以人为本的前提是确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以人为本的提出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树立人性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尊严和权利,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最优先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题中之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内在和谐,要求人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协调发展。可见,科学的发展观,也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逻辑要求。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当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种“以人为本”同我们党的宗旨、性质是一致的。我们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提高执政能力,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持久拥护,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