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释学家利科尔曾把解释学从局部解释学向一般解释学转变以及解释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说成是解释学的“两次哥白尼式革命”。尽管至今并无人把哈贝马斯使解释学向“批判的解释学”转变,称之为解释学的第三次哥白尼式革命。但是他对解释学进行反思,把批判思索引入解释学中去,并依据解释学去重建社会理论,使解释学走向当代社会分析与意识形态批判,这确实是别开生面之举。  相似文献   

2.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不仅以其系统阐述的社会批判理论而闻名于世,而且还以其号召并践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而广为人知。基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哈贝马斯提出用"劳动和相互作用"代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用"社会一体化"代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用"社会的组织原则"代替"生产方式"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策略。就其诉求而言,哈贝马斯力图通过"创新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而使其与变化了的时代相匹配,但由于摒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重建"实际上否定和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之谜作出了科学的解答,而哈贝马斯力图用交往行为理论改造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对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与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努力,比较两者不同的分析视角、不同的理论内涵及时代意义,指出哈贝马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还原唯物史观的本真,以便正确地认识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哈贝马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 ,就是他探索批判理论“规范性”的过程。在确定以“交往行动理论和话语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过程中 ,哈贝马斯对于启蒙的思考经历了断裂、残缺和重建三个阶段 ,其中关于“启蒙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思想 ,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 ,并最终使他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维度。  相似文献   

5.
田润锋 《前沿》2010,(9):31-34
晚期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困境则是其理论背景。哈贝马斯通过考察马克思的社会劳动、类的历史的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假说,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章伟 《传承》2012,(2):28-29
哈贝马斯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是技术理性批判思想的一种代表性论述。但他没有停留于对技术异化的一般理论批判上,而是进一步探索扬弃技术异化的道路;他认为必须真正建立起主体间的理解,使交往行为合理化,这才能从根本上扬弃技术异化。按其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将深刻改变传统社会历史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在黑格尔之后,为了进一步寻求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20世纪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其中,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经典代表。在解释学的意义上,伽达默尔通过对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批判,构建了语言存在论。正是以语言存在论为基础,伽达默尔开创了形而上学何以可能问题的哲学解释学之路。  相似文献   

8.
康德是现代解释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在现代解释学发展中承担着“历史性的导论”的功能。康德哲学自身中包含丰富的解释学内涵,但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从《判断力批判》的反思判断力概念人手,廓清这个概念与现代解释学的历史关联,将能阐发其具有的解释学的意义空间。反思判断力可看作伽达默尔的解释概念的前导概念,而目的论判断可直接视为康德的解释学。反思判断力的思想仍将继续启发和推动当前解释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共识是指多元主体形成的共享性的认识和理解,它以差异为前提,是人们积极建构的结果,具有历史性、变化性、公共性、主体间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哲学史中的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批判解释学、后现代主义解释学对如何形成共识都作出不同解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共识是主体间以理解为取向的精神交往活动,是理解之主体间性的整合形态,是意义的规范结构。  相似文献   

10.
曾以提出批判的解释学、晚期资本主义理论而闻名于世的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在 2 0世纪 70— 80年代转向了交往异化理论的研究。他针对工业文明在现代西方的崛起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异化状态 ,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交往异化理论 ,以及重建现代性的新理性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黑格尔以来便存在着的理性也是现代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