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浅谈加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欢 《学理论》2010,(8):147-148
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目前,在大学新生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提高新生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从中学环境到大学环境的过渡,才能为其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成功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这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踏入高校大门,新生们往往还不适应大学生活,会出现人际关系困扰、角色转换的困扰、学习方法的困扰、师生关系困扰以及自由的泛滥成灾等问题.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老师、家长都应引起重视,帮助他们尽快地调整好心态,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学习方法,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陈媛 《学理论》2013,(8):192-194
大学新生教育是高校大学生生涯教育的第一站,也是帮助大学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教育领域,传统的大学新生教育侧重于对大学生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辅导,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应把大学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纳入新生教育体系,通过对大学历史、理念和精神的诠释,使大学新生了解大学本身,为更好地开展新生教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退役复学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了从校园到军队再重返校园的过程。他们重返校园后,在校园生活、人际交往、大学学业、自我发展、心理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高校(高职院校)应为退役复学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农村籍大学生大学生活适应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对9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情感世界、就业选择等方面的适应情况的电子邮件访谈,全面分析了他们进入大学后表现出的反差、苦恼、不解、焦灼、愤恨、不安情绪等种种不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6.
吕剑新 《学理论》2010,(29):235-236
中国大学生是承载家长和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近年国内大学里出现的一些虽不普遍却也并不罕见的令人担忧的负面现象,唤起世人对如何构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日益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日益成为现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互联网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少机遇;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要想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背景,必须要在教育的内容、方法、队伍建设、网络管理等方面做出调整并加以提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8.
陈健 《学理论》2010,(27):263-264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时代需要,学会自主学习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生活、发展的必备能力。因此,学会自主学习对大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自主学习的概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迫切性和具体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入学教育是大一新生迈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转化,给新生带来一些不适应,如何有效地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尽早成为一名具有全面发展意识、能够主动学习的合格的大学生成为各高校的一大任务。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入学教育中新生更倾向于从朋辈那里获得支持和帮助。朋辈生活上的帮助、专业上的辅导、理想信念的影响、就业成才的带动,新生都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10.
宋曼璐 《学理论》2013,(12):293-294
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大学令》,确定了大学"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的宗旨,于百年后的今天,这条宗旨依然适用。既然要将高深的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社会需要的环节,在这其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必不可少。尤其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应不断改进,以适应时代之需要。基于此,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下简称《马哲史》)课程学习,从学习方法之重要性、《马哲史》课程的学习方法收获及应用、现阶段学习方法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小议本人对大学生新型学习方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2)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引导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树立学习目标和进行生涯规划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借助人类学研究方法,将朋辈辅导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搭建自我教育管理的平台,从生命体验的角度为大学新生描摹大学学习生活的图景,重点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此来解决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玉洋 《学理论》2013,(8):289-29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逐年增多,然而90后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他们在大学阶段以前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升学上,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都由家长和教师代包代揽,很多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又都是在父母身边,教师和家长看得紧,不良行为习惯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压力的放松,远离父母的管教,各项事务的增多,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现象,例如生活很难自立,人际关系搞不好,乱花钱,甚至出现了问题学生,产生厌学和退学学生。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平 《学理论》2009,(5):184-186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迈进大学的第一堂课,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提高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在高效便捷地为民众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由其引发的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性以及个人的集体盲从、情感困惑等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已危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深入调研,分析当前网络性心理障碍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寻找较为科学的解决方法,无疑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趋于成熟,但仍处于不稳定阶段,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往往面临着环境适应、目标确立、人际关系处理等多方面的情感问题。重视他们从高中到大学这一过渡阶段的情感需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是一项非常重要且能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工作,从学校、家庭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探讨了相关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鲜明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已迫在眉捷.作为大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把构建和谐校园当做自己的责任,适应时代要求,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刘瑞珍  邱崇洋 《学理论》2009,(17):260-261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大学生在对自身状况、学习环境、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水平和评价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当前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大学生心理日趋复杂,在他们的学习、社交、恋爱、择业等生活领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专家指出,今后对大学生困扰危害最大的将是心理疾患。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对个体要求的不断提升和社会激剧变动给个体带来的心理紧张刺激因素的增多、增强,高校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已从单纯的文化知识提升发展到从学习到人际交往、情感生活、社会生活等全方位的适应。各种大大小小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乃至休、退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消除或减弱各种心理疾患,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身心状况,良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开发潜能,全面成长已成为现代教育努力推进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食堂吃饭,到图书馆学习,去学校操场踢球,在学校网吧上网……他们早已不是学生,但仍过着和大学生一样的生活。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有名无分,因为他们已经毕业,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4)
民族高校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面临学习与生活方式上的适应问题。基于此,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探讨促进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教育适应性的可行性策略如下:学校教育管理方面:校领导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突出民族高校特色;学生处应组织多种活动,形成与少数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教务处可以开设少数民族文化之类的选修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学生个人教育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端正思想态度,多与教师沟通,多与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养成良好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