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求实》1992,(4)
在目前改革开放中,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凡事先问是姓“资”还是姓“社”。我们应如何理解姓“社”姓“资”这个问题呢? 1、找们是要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因为在存在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中,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个根本的原则问题。我们只有牢牢地把握住社会主义的大方向,贯彻执行好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能实  相似文献   

2.
在苏家坡期间,有一次,毛泽东发现闽西特委炊事员杨冬冬没有棉被过冬。床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捆稻草,就拐弯抹角地与杨冬冬聊起了天:“大婶,你姓杨,我也姓杨,人家都称我杨主任,那我该称你‘姑母’才对了。我们是一家子人呢。”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农村发展党员中的“近亲繁殖”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河南省唐河县古城乡杨楼村党支部,连续两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在上级组织部门的督促下,支部书记杨××却发展平时有劣迹的弟弟入党,引起党员上访。县委经过调查核实,撤销了杨××的支部书记职务,取消了其弟...  相似文献   

4.
“冒险”辨     
中国人历来以温文尔雅著称,没有西方人动不动就找一些令人不寒而慓的事来玩玩。当认识到这种潇洒同样是一种财富时,我们后悔自己潇洒太晚。于是,最近一个时期,“敢冒风险”这个词,在领导话讲、报刊文章中使用频率颇高。的确,在改革开放中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必须大胆地去试,大胆地去闯,这样做自然要冒险。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上,贻误时机,后果不堪设想;落后风险更大。正是认准了这个理,深圳人冲破“姓社”还是“姓资”的思想禁锢,  相似文献   

5.
杨欣  李田  李晓东 《奋斗》2006,(7):26-29
不久前去肇东采访时,市委宣传部的同志向我们介绍:“我们这里有个村子,不是靠国家拨款扶植起来的,是土生土长起来的,这个村虽然没有洋房别墅,但是富裕程度和城里不相上下,居住环境比城里还要好……”一番描述,让我们对这个村有了初步印象。  相似文献   

6.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下简称“文选”)中,邓小平同志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了准确的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往在这个问题上,曾受到过各种思想的束缚和干挠,这个问题不得到彻底解决,我们就会在姓“社”姓“资”问题上转圈圈,老是放不开手脚,沿用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好不好?这要有一个正确的回答。这个制度好不好,决定于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认为党委领导下的个人负责制是好的,它适合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否就永远是个好东西了呢?也不要把它说得那么绝对。现在我们对这个东西熟悉了,有了经验,证明它是个好东西。但是拿到别的国家去是否合适呢?不要认为把这个东西拿到任何国家去都合适。我们党从来没有这个意图,也从来没有把党委领导下的个人负责制“贩卖”给别的国家,说我们这个制度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这个牛皮是吹不得的。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段话,不仅在实践上为人们大胆改革卸了包袱,壮了胆,而且在理论上深化了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来唬人的,主要是这个问题。 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要问姓“社”还是姓“资”,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有人觉得已经不是问题,其实不然。至今不少人实际的理解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或者更明确地解释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这样的理解,不可避免地要纠缠到姓“公”姓“私”、姓“社”姓“资”的争论中去,并且会影响十五大精神的贯彻落实。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场经济作为经济的运行方式,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是没有社会属性的,而由于一些人理解上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的目标早已明确,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至今仍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之分,因此没有必要在市场经济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其理论根据有二:一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因此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二是如果认为市场经济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那就很可能把市场经济中普遍采用的一些经济手段、方法、  相似文献   

11.
姓“资”姓“社”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对其如何认识关系着整个改革开放的全局。前一时期,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说“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姓“资”。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改革开放以前,差不多二十多年时间里,在左的指导思想影响下所搞的“贫穷的社会主义”,表面上姓“社”,实质上搞得社会主义没有多少吸引力、凝聚力,人们口头上唱“社会主义好”,心里却在嘀咕:“肚子没吃饱”。这样的“社会主义”只能是死路一条。用小平同…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有人说:“在姓社姓资问题上不搞争论就是不问姓社姓资,在发展经济中怎么干都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在姓社姓资问题上不搞争论决不是“不问姓社姓资”,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其一,“不争论”是为了使人们进一步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坚定不移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当前“左”的思想影响在一些人头脑中仍然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思想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  相似文献   

13.
民乐县南古镇杨坊村有9个村民小组,418户村民,总人口1736人,党员49名。村党支部以“双培双带”工程为载体,坚持以发展与创新并举,走出了一条“链条传动抓培带,能人带动促发展,党群共富奔小康”的新路子。村要强,民要富,村班子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对待姓“社”姓“资”问题刘炳瑛现在有一种议论,似乎搞市场经济就不要再讲姓“社”姓“资”问题了。这是一种糊涂认识。其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弄清了它们之间的质的区别,才谈得上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15.
在水口渡口一箭之遥的蓝坊村,住着一对姓蓝的兄弟,老大叫蓝星朗,老二叫蓝星春。1929年5月的一天早晨,老二对老大说:“哥!这几天连续下雨,河水很大。但今天天气很好,我们应该去撑船赚点钱,不然中午没有米下锅了!”“这些该死的刮民兵,差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本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理论上长期没有搞清而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今年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提纲革领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于,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他还就社会主义的本质、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  相似文献   

17.
宁河区苗庄镇后江石沽村,是天津著名的“七十二沽”之一,虽贵为津沽之列,却并无富庶之名。这座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后江村”的小村庄,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全村157户、401口人,有耕地725亩,主要以小麦、玉米和辣椒等传统农作物为主,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村容村貌破烂不堪,公共积累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出步子,不敢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这个问题的困扰。他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掌握这三条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排除“左”  相似文献   

19.
家乡易名录     
沈北有个马刚村,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每当提起这个名字,总会使我想起那茂密的山林,清澈的溪水,勤劳的乡亲,还有关于这个村名演变的故事。据老人们讲,很早以前,这里是沈阳的北大荒,只有肥得流油的土地,而无半点人烟。后来,从外地搬来六户六姓人家,垒屋架灶,开荒垦植,惊醒了这个久睡的山区,形成一个小小居民点。因为全村只有六姓,人们都把这里称作“六姓屯”。也许这块风水宝地独具吸引力,每年都从外地搬进一批新住户。他们年复一年地劳动生息,繁衍后代,很快增至几百户人家,使六姓屯成为沈北山区一个大村。明朝时期,这里设置了千户所。千户所…  相似文献   

20.
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有的同志把“解放思想”、“不搞争论”理解为改革开放中可以少讲或不讲姓“资”姓“社”。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以下简称三卷)后,觉得这种看法是十分浅薄的。 作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小平同志是处处捍卫社会主义的。在三卷中,他在开篇说明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最后一篇坚定宣告“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邓小平文选》第383页,以下引用该书只注页码)全书有100多处明确说我们“是社会主义”,我们在“搞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显然,把小平同志“解放思想”,“不搞争论”理解为不问或少问姓“资”姓“社”是不正确的。那么,什么是邓小平同志科学的姓“资”姓“社” 观念呢?这是学习三卷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学习三卷,正确地看待姓“资”姓“社”问题,就要在三卷中寻找一个如何区分“资”与“社”的思想体系,而不是着眼于只言片语,抓住其中几个简单的抽象结论作文章。对此,我认为至少应当从三个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