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改良和创新.当代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为中国文化的创新之源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再造中华民族的创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更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在新时代传承中华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为此,要坚持明德立志,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中华文化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国文化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我们不仅要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取舍上张弛有度,还要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使世界文明之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5.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应从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角度重新追问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断提出文化创新的途径与策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中独树一帜,在未来的文化蓝图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自信既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又有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而其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认同、继承、创新又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是根与源的问题。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征可以多个角度深化对文化自信问题的认识。一、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唯一延续性看文化自信的强大历史根基首先,从时间上看,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漫长文  相似文献   

7.
秦焕钧 《北京观察》2023,(12):68-71
<正>杨利慧师从“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他一生正直严谨,笔耕不辍、诲人不倦,“正直、勤奋、淡泊”的人生信条对杨利慧产生了极大影响,成为她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向上的座右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在与时代共鸣的基础上,才能开创新的发展范式和新的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创新     
文炳勋 《湖湘论坛》2004,17(6):34-35
积极探索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与重塑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必然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 ,与时俱进 ,吸取理论创新、思想创新的积极成果 ,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脊梁"。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文化交流是文化自信的必要条件,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件。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积淀,植根于中国改革发展实践,内蕴不断强化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正>近几年来,习近平主席就弘扬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许多高见,对我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范围和重点,路径和方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等等,是重要的指示。习主席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文化是指人们运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方式及其实际成果。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中国科技文化孕育于传统文化中,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创新发展,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发展密切相关。在文化自觉视角下审视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科技文化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的科技文化软实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化发展的创新 ,就是说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须自始至终保持动态的发展过程 ,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在持续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继承过程中不断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文化创新 ,自觉地以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态度把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把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经济的革新和开放的国际文化交流相结合 ,从而振兴中国的民族文化。再进一步说 ,社会文化力 ,与社会经济力、社会政治力一样 ,影响着每个民族、国家的发展 ,进而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社会学家马…  相似文献   

13.
唐智敏  刘梦娟 《传承》2008,(24):78-79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6,(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被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更凸显其核心位置。因此,兼收并蓄世界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形成具有自信的中国特色创新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十分丰富。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5 000年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念和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与建军治军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等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传承、弘扬和升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安邦之道。  相似文献   

16.
浅谈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克兢 《传承》2009,(8):108-109
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全球化的巨大冲击,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应该在不断开拓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发展道路上,融入到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成果,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之永葆生机和活力,适应我国当前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需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我们应从文化发展战略理论研究、增进国家文化认同、推进文化创新、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探索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十分丰富。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站在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5 000年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理念和政策、中国传统文化与建军治军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等十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传承、弘扬和升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安邦之道。  相似文献   

20.
李九龙 《前进》2013,(5):42-44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土壤,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雁门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雁门文化,传承民族血脉,对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