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既是地方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办学方向,也是地方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在司法考试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要实现既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又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目标,应突出地方性与实务性,打造一支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优秀师资队伍,加大与完善实践教学,建立高校与司法实务部门、政府部门、社区、企业等主体参与的多元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
笔者围绕公安院校"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素养的要求和刑事法学学科特点,探索构建以学生法律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刑事诉讼法学层次化、模块化、流程化实践实训教学模式,并在付诸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教学模式在完善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促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推进法学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具有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卫卫 《求索》2013,(2):208-210
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性。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环节,是目前我国法学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内外法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诊所式”教育是高校法学实践教育改革的有效模式。但作为“舶来品”的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诊所式”教育的内生性诉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在逐渐建设的过程中找寻其与中国法学教育的契合之路.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探索最合适的“诊所式”教育的本土化进程方式和优化路径,本文从我国高质量法律人才不足的实际出发,以理工院校理专业特色为依托.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科技基础、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传播的环境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在观念、技能、知识、角色等方面迅速转型,以适应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需要。高校新闻专业肩负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任,完成使命的方式和路径是,强化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语言素养教育,练就发展型人才;深化基础知识学习,推广通识教育,培养互联网思维,打造全能型人才;突出实践环节,提升动手能力,培养"行知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强化法学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祖平 《前沿》2005,(4):136-13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健全和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法律人才。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应立足于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加大创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庞欢 《中国发展》2014,(2):43-47
融服务与学习为一体的服务学习是美国高校的特色教育行为,并对其他国家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呼吁教学模式的改革,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在法学人才培养中采用服务学习,能有效完成实践教学目的,实现学生、学校、社区、政府四方共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对法学人才培养服务学习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法学本科教学的角度,探讨了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应当以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法学本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法律人才的专业素养应当是对法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知其应然。文章还对在法学本科教学中科学运用司法考试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两个"指挥棒"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周佐霖 《传承》2014,(5):122-123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内涵对于文理科而言是有区别的。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这门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素养,其培养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群众》2021,(14)
正"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使命。作为全省两所"三全育人"试点高校之一和首批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人才是地方高校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战略思路,以科研为助力,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旨归,在贡献中发展。构建"知识创新体系",以发展知识的创新体系取代知识传授体系。构建"考核创新体系",完善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管理创新体系",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各项管理和制度建设之中。构建"科研创新体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构建"校风创新体系",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大力激活校园人文与科技的隐含因素。使地方高校努力为社会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1.
袁翔珠 《前沿》2010,(2):189-191
作为众多民族生活的区域,少数民族法律人才的培养在西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法学教育模式并没有为少数民族法律人才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特殊内容。因此,西部高校应当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法律人才的特点和需要,建构具有较强民族性和适应性的培养模式。少数民族法律人才具有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历史使命的双重性和文化传承的内在性等特点。基于此,其培养模式应当坚持突出特色、强调民族性的原则,从构筑培养模式的有形空间——课程设置到无形空间——建立多元、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正>处于国际秩序构建的新时代,响应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需要高校及社会积极培养中国的涉外法律人才,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维护中国国际利益,保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储备充足的人才。涉外法治人才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能够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复合型人才。[1]2012年,教育部将22所高校列入教育部首批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高校纷纷开设了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融合地区资源优势,培养基于国(区)别的涉外法律人才。但目前高校培养重心仍集中于大量的国内法学理论知识学习,高校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亟须依托产学研培养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改革创新培养计划并加以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3.
余宇 《重庆行政》2007,(5):91-93
目前,我国几乎所有普通高等院校的法学培养方向都是造就法学理论家,因此,每年数以万计的"法学家"从神圣的法学殿堂走出来,却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此刻,他们才意识到,法学院所传授的法律规则,虽然散发着理性和高贵气息,却与社会纷繁复杂的游戏规则大相径庭。有专家分析并认为,我国法学教育多年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法律教育与法律实践相分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学是作为一种人文知识而不是作为一种职业学科知识被引入,更不是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以需求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凤玉 《前沿》2012,(10):168-170
地方高校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基于地方人才需求状况,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建构人才培养体系,是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关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从课程结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构建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路晓延  董旭 《前沿》2012,(2):189-190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机构,不仅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还要使这些人才在未来的生活中,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而研究和分析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意义和对策,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是地方院校法学教育的既定主要目标之一,合格的法律职业人才筛选是司法考试的既定目标。加强地方院校本科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之间的良性关联关系,以合理设计的司法考试制度推动地方院校本科法学教育改革,改变地方院校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需求相脱节的局面,形成法律职业、司法考试与地方院校法学教育三者之间信息传导的良性机制,最终将法律职业的要求通过司法考试制度传递给地方院校法学教育,使地方院校法学教育改革与法律职业需求更加紧密地有机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7.
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训。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站在历史、全局的高度构建新时期适应知识经济要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有鉴于此,高教界已开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目前我国高校对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人文教育重视不够,德育教育流于形式。2.专业设置过窄、过细,教学方式陈旧。3.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重视、培养不够。因此,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现状迫切需要转换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公安法学教育是本科层次的法学教育,主要培养跨专业复合型、职业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公安法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政治、业务和身心素质.公安法学人才培养应采用"4 1 1"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科研能力——研究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院校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按照国家和教育部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等院校让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多掌握一些创新能力和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在今后的就业中就会多一个筹码和资本。提供培养本学科先进技术应用能力的条件,培育能掌握先进技术的实验技术力量,使实验室始终保持技术上的现代性,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应用文科实验室自身发展的能力和培养研究生人才较强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法学教育的实践性不够,重理论而轻实践。应从推动法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创新法学教育培养模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四个方面加强法律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