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果说张允一同志和赵惠敏同志都是久经考验的老革命,与自己的伴侣有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所以完全赞成和支持丈夫的遗愿,那么成长于和平时期的子女们的认识怎样呢?我与刘晋同志的一双儿女、旺午同志的一女三男,分别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文谈。旺午同志的女儿张杨林在梨园医院工作。她说,看了遗嘱以后我们都很赞成。父亲一辈子都是我们做人的榜样。他生活一贯俭朴,剩菜饭抢着吃,不让我们倒。他总教育我们,人生的路不能靠家庭,要靠自己走。我从小跟奶奶住在农村,回到父母身边不久就去外地读书。父亲常写信教育我,平民百姓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我写的信有错别字他就一一改正后原信寄回让我看。我小儿子高中毕业当了三年临时工,我没找过父母或组织的麻烦。一直到儿子考取大专文凭才找了工作。我没有怨言,共产党的干部都象爸爸这样就好了!  相似文献   

2.
接访七年     
周琼  冯锐 《人民公安》2011,(9):23-25
有一位群众带了两个馒头两瓶水坐在接访室门前一整天,他想看看公安局长接访是真心接还是做样子,结果发现接访一整天下来,局长曹力伟连午饭都没吃,中间仅花两分半钟去了一次厕所。  相似文献   

3.
领导人的自我激励,不但是他自己作为领导者的能力得以发挥、事业得以实现的前提,决定了他自己领导历程的发展,而且是他激励追随者和群众的前提。领导人,不但要善于激励自己,而且要善于激励别人。一、领导的自我激励是靠事业感使命感的激励领导的自我激励,既不是靠他自己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主观上自己激励自己,也不能靠别人来  相似文献   

4.
永恒的瞬间     
康健 《人民公安》2021,(3):75-75
作为艾冬同志的同事,我于2008年与他相识。艾冬说话快、走路快、办事快,工作起来像踩着风火轮。艾冬始终是以一种"拼"的劲头在干工作。与母亲的最后一面,艾冬依然想着工作,2020年春节腊月二十九那天,母亲董存梅给艾冬打电话,让他回家吃饺子。"那天我儿子要值班,中午1点多,趁着午休回来的。我给他煮了12个饺子,他就吃了7个。我说你怎么吃那么少,他说我单位还有活。"董存梅回忆道,自己知道艾冬平时工作挺忙的,就没再要求他回来,并告诉他,要好好工作,帮百姓解决问题。可没想到,这一见,竟然是最后一面。  相似文献   

5.
媒体广场     
《人民公安》2010,(12):5-5
<正>《瞭望》2010年第24期兴疆聚变一位南疆干部告诉记者,当他坐在台下,听到张春贤书记用新疆方言说自己要做新疆各族人民的"儿子娃娃"时,"我眼泪都流出来了。他要下决心融入新疆,融入新疆各族  相似文献   

6.
儿子买车     
五年前,我们一家三口在广州打工时,刚满二十岁的儿子要利用双休日去学驾驶,我极力反对,想我们这种工薪族还能买车?岂不是白日做梦!儿子坚持要去学,说如今时代,年轻人必须通电脑、懂英语、会驾驶,方能在社会上闯荡.父母向来拗不过独生子女,再说儿子又是自己掏钱去学驾驶,说他也白说,管也白管,只有任他去.不出几个月,儿子果真拿回个驾驶本本回来.我心想:这驾驶证只怕是拿也白拿,要放在箱子里存档了.  相似文献   

7.
王莹 《今日广西》2012,(12):56-57
百岁老人张祖贻每天睡午觉前一定要吃点零食,有一天女儿没给他吃的,他就不睡觉,还说,“不给吃的,不白睡了?!”他加入过国民党,后来被批斗得体无完肤,但他看得开;他曾经是个“药罐子”,经过自己调理后,身体越来越好;上世纪50年代,别人都不谈养生,他却已经开始做了;因为爱吃零食,  相似文献   

8.
这种“舍一取一“的抉择,是父母永远的痛,世界上还有哪种抉择比这更痛苦?更艰难?   靠“即使卖血也得把孩子供出来.“这是河北省尚义县黄脑包村村民李静说的一句话.可是他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去年他大儿子考上大学,他却让二儿子辍学了.二儿子初中还没读完,并不是学习不好,而是卖血也供不起,他只得用威吓、哄骗来迫使孩子离开学校,去外省打工.(6月21日新华网)……  相似文献   

9.
诗歌欣赏     
父亲从医40多年,曾连续当过四届县政协委员,现已经病逝11年了。他活着的时候有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如:“你待我一尺,我待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吃亏人常在、吃亏是福”、“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平平安安”、“三岁看大,从小看老”、“一个馒头也要蒸熟了吃”,等等。  相似文献   

10.
《创造》2006,(12):52-53
事件:2006年3月15日,重庆市璧山县,55岁的人力三轮车夫吴存仁累死街头.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吴家欠债万元.吴每天挥汗蹬车午餐只吃2.5元.当地人力三轮车收费为城内2元,出城3元.为了孩子,4个人坐一车他都肯拉.吴连续两年每天工作12个小时.15日因疲劳过度死在自己的三轮车上,口袋里装着给孩子做学费的百元零钞.3月17日晚,从武汉某大学赶回家的儿子吴陶回到家中,乡亲们安慰吴陶.  相似文献   

11.
重典与严管     
<正>馒头人人要吃,却不想如今吃馒头也会让百姓成惊弓之鸟。一段媒体曝光的影像,让我们警醒了,即便是在大上海这样的原本以为吃得最安全的"后世博"国际化都市里,即便是在这座城市中原本以为最可信的大牌超市中,人们买到的馒头,竟然也是染色的、变质的、工人们"打死也不要吃的"。无怪乎有老外会疑惑地问咱中国人一句:"你们怎么就毒不死呢?!"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滁县地区有位中年农民王长元,一家五口人承包了零点六八公顷的耕地。过去,从种植到收获都要靠自己,十分操心,而现在省心多了,因为乡村有许多服务机构为他提供服务,他仅仅需要管一管日常的田间管理。家里其他人因此可以腾出时间来发展副业——儿子凭借木匠手艺走南闯北揽生  相似文献   

13.
闵行区区长王洪泉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生活的磨难、工作的锤炼使他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自己的权力是党给的、人民给的,所以做任何工作都要考虑是否对老百姓有利。在他办公室的墙上,“从政为民”四个字一直鞭策着他、警醒着他。办事要对得起良心、顺乎民心,要有党性。  相似文献   

14.
祁彪 《民主与法制》2014,(22):51-53
“妈妈,蛋炒饭,你吃…” 看着25岁的儿子平安(化名)将一碗蛋炒饭端到自己的面前,平安妈妈眼中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 “妈妈,不哭,我做的,你吃……”  相似文献   

15.
得失之间     
《辽宁人大》2009,(6):46-46
李先知是某县县长,长期在县里工作,树大根深。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很快将儿子李后觉由一般干部提升至县工商局副局长。但是,他对儿子这个职务并不满意,他望子成龙,希望儿子一定要超过他。可是,就在他准备将儿子进一步往上推的关键时候,他偏偏退休了。  相似文献   

16.
老午 《民主与法制》2010,(16):58-60
12年前,他在煤矿打工时,一岁多的儿子被抢走。为了找到孩子。他寻遍大半个中国。花光了40多万钱财,即便骨折了也要拄着双拐前行,为此他一贫如洗,靠救济生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历史名城“不夜城” 的故址——山东省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有一位从台湾回乡定居的老人孙温范.他今年74岁,是1988年5月回乡与阔别了48年的妻子曲淑嫦重新团圆的.孙先生在家乡生活得怎么样?有何感想?“家乡民风淳厚,经济发展快,我们生活得很好.”孙先生身体硬朗,脸泛红光,看上去比实际要年轻得多.他向我们介绍,他们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在青岛铁路部门当干部,工作忙,很少回家.饮食起居,多亏邻居们照顾.1989年3月,他骑自行车外出,不小心摔断了左腿,住了两个多月医院.这期间,邻居们送吃的,送用的,还轮流到医院看护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是现在,他吃的菜、烧的柴,大多是邻居送的,很少自己花钱去买.孙先生透过玻璃窗指着院子里(?)(?)  相似文献   

18.
清官难做论     
中国古代的百姓拥戴清官,盼望清官。也许是他们见多了贪官、昏官、庸官,被坑得太苦,所以总指望"青天大老爷"出来"为民作主",雪沉冤,薄徭役,减赋税,好让自己过几天安生日子。殊不知,清官从来只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而且,做清官难,难做清官,别有一番苦楚在心头。清官难做,难在何处?鄙人不才,试述三则:一则难在自家要讨苦来吃。要做清官,自己,连带妻儿老小,就得过清苦的日子。就靠那么几两俸银度日,香车宝马坐不成,高堂大屋住不上,山珍海味吃不到,绫罗绸缎着不起,诸如出洋旅游、桑那按摩之类赛神仙的消  相似文献   

19.
姚军红 《乡音》2014,(12):33-33
“有群众反映,有的馒头作坊使用编织袋做替代笼布,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这种馒头被人们吃了,即使编织袋清洗过,也不能那样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今天在政协常委会上提出来,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给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相似文献   

20.
正全世界此起彼落的食安风暴让人省思,每天吃进肚里的食物应该越单纯越好。也让"阿鹏师老面包子馒头专卖店"负责人吴传鹏看见了创业机会。他改良儿时在家乡吃的传统老面馒头,自行研究结合了东方酒曲菌种与西式水果菌种,综合培养出天然好菌种让面团发酵,创新多元口味与Q弹口感,散发独特面香,掳获台湾消费者的胃,也站稳自己第一次创业的脚步。来自湖北武汉的吴传鹏,念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