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感悟读书     
<正>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有两个生命,一个是物质生命、一个是精神生命。物质生命需要饮食、睡眠、锻炼滋养,精神生命则需要知识、文化、信仰培植。一个人如果只有物质生命而没有精神生命只能算是行尸走肉,故历代先贤都极其重视精神生命的修养。书籍记载和传播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如何读书也成为读书人关注的课题。我认为读书收获在书外,要靠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2.
书香社会     
<正>书香社会,是指优质出版物供给更加丰富,社会基础阅读设施更加完善,特殊群体基本阅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建设书香社会"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李克强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后,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温饱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却出现了物质需求畸形发展与文化需求滞后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我们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的偏差,不同步地发展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结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民生不仅指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主要的是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需求,对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来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体。不能分裂地单纯发展物质生活,再发展文化生活,必须同步发展才能培养健全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伟大的书,本身就同时拥有安顿灵魂和激发创造的力量。物质的发展永远会受到各种制约,精神的蓬勃才是不竭的源泉。毫无疑问,阅读正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条理、更有方向、更有智慧。更重要的是,阅读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我们需要用阅读来重建信仰。社会需要诚信,人们需要信仰。读书会让人知道世界的深奥,会让人明  相似文献   

5.
梁衡 《思考与运用》2006,(10):43-45
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作为人,还有另一半更重要的,就是他有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满足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带动全团职工的读书热情及提升阅读能力,6月22日,五师九十一团工会、女工委举办了"书香承载梦想·阅读点亮人生"为主题的读书演讲活动,在全团进一步营造职工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比赛中,选手们结合自身的读书实践,紧紧围绕主题,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分享了阅读收获、体会和感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人的需求(需求侧)和社会发展(供给侧)之间矛盾的历史变迁。需要结构维度,从物质文化需要上升为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价值维度,从追求物质精神价值上升为追求审美价值;需要发展维度,从追求人的基本发展上升为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美丽中国建设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从供给结构维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价值维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科学发展的价值需要;从供给发展维度上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撑。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解决需求侧和供给侧矛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8.
裴小明 《党史文苑》2011,(6):43-44,47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学习成才的典范。毛泽东的"活到老学到老"的读书精神、"博而精"的读书取向、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读书风格、注重"讨论式阅读"的读书方式、"使看书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的读书热情、"学以致用"的读书目的,对当前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进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省内新闻     
<正>2019年"书香青海·礼赞新中国"——4·23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青海"阅读季启动仪式在西宁举行(本刊记者于生妍)芳菲四月天,迎来读书日。4月23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19年"书香青海·礼赞新中国"——4·23世界读书日暨"书香青海"阅读季启动仪式在西宁市中心广场举行。开启我省全民阅读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推动习近  相似文献   

10.
阅读的力量     
正读书是生活方式,也是人生态度。有人在阅读中超越自我,更多的人在阅读中思考改变。弗朗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1.
正作家麦家说,读书即回家,这个"家"显然不是生活意义上的家,是精神之家,是心灵家园,在这里你会得到如亲情一般的抚慰和回馈。读书确乎能找到第二家园感。诸事不顺的时候,回家安歇可以平息不少负面情绪,可以淡掉不少冲动,然而,物质的家不在身边怎么办?那就从阅读中找家吧!所在的地方千差万别,但天下的好书给人的养育是一样的。你的心境不知会  相似文献   

12.
人的需求,就其基本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两大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种高级的需求。人的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转移,必须以发展精神文化为基础。人的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与低层次的维持生存需要的物质需求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①它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形成的产物。它的社会前提是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的出现。作为人的个体来说,也是个体发育或发展到相当成熟程度的产  相似文献   

13.
阅读的重量     
阅读是有重量的,这重量让我们对阅读的重要毫不怀疑。阅读对人的功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道出了读书对写作者的要紧。但当我们凝神于阅读那"重"的一面时,其实也不该忽略阅读的"轻"。这里我想起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说:"读书如同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说的读书要有方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受害。怎么读书?我体会到,就是"三种方法",即:问、钻、思。问是前提。问者,疑问也;学问者,边学边问也。"生疑—析疑—解疑"是读书的过程,有疑而入,无疑而出。一个人读书,如果心中无疑问,则无法调动阅读胃口,亦  相似文献   

15.
正阅读,修身养性,传递智慧。阅读,齐家治国,泽被天下。一个人拓展生命需要读书,一个地区持续发展需要读书,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更需要读书。书博天下,文耀贵州,第二十四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举办,无疑为读者、为贵州、为中国带来了阅读的新风、注入了发展的动力。书博会上,博学鸿儒为推动国家阅读振臂而呼,读书人物为号召全民读书身体力行。在榜样的带动下,苍苍白发,为书而狂;莘莘稚子,因书而  相似文献   

16.
<正>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确立、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始终处于互动之中。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总是不断把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提到理想信念教育面前。如果从精神文化发展的大视域去研究理想信念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需要进一步从现实人的发展、人的需求以及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的角度探索构建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建设的新机制问题。我们这里说的"理想信念建设的机制",指的是带观律性的理想信念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7.
阅读,身未动而心却已游历山川;阅读,穿越千年时空与先贤交流;阅读,让生命之旅更加宽阔丰盈.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离不开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上凡是读书蔚然成风之日,必是思想活跃、文明进步、精神文化拔节生长、社会人心昂扬进取之时.上世纪初即有先进知识分子呼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长起一大批勇于担当的俊杰.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书香家庭"、"藏书之星"、"满城书香"等风生水起,滋养人心.如今全民阅读活动辐射面越来越广,风起云涌,全国各种读书活动项目已有3000多个,约400多个城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首次将"全民阅读"写入其中,必然有助于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8.
工业文明以"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为哲学依据,以"竞争"为政治经济话语构设,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层面的幸福为伦理基础。生态文明以"人类是大自然的兄弟朋友"为哲学依据,以"合作"为政治经济话语构设,以全面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层面与精神需求层面的幸福为伦理基础。随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迈进,针对环境权需要放弃掠夺式、竞争式、片面性的解说,而把它解释为阻绝有害环境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权利;全球各国、各行各业以合作的姿态阻绝有害环境,使得全人类皆能从生态环境中获益的权利;公民要求政府履行环保责任而满足宜居需求乃至宜居幸福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从阅读对于个人成长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个人精神的发育。从阅读对于日常工作来说,其指导作用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需要理论视阈下,结合当代中国转型发展实践,提出新时代贫困概念的三重内涵:人的自然性存在产生物质需要,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生存困境,进而导致"物质贫困";人的社会性存在产生交往需要,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关系困境,进而导致"交往贫困";人的意识性存在产生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人陷入思想困境,进而导致"精神贫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仅要摆脱"物质贫困",更要在此基础上关注和解决人们的"交往贫困"和"精神贫困",唯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