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非理性主义和后非理性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敏中 《新视野》2005,(1):69-71
文章把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视为非理性主义,把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视为后非理性主义。认为非理性主义仍属于哲学的范畴,而后非理性主义超越了哲学的边界,与文学、历史、艺术甚至社会现实更为贴近。这种研究的新趋向,有极端化的嫌疑,但对传统研究模式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哲学的重大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理性主义和思辩哲学的反动,并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哲学思潮——非理性主义。这一思潮的重要特征,是否定人类理性具有揭示事物本质的作用,反对思辩理性;主张人的意志、本能等是世界的最根本存在,强调人的心理体验、人的直觉是认识、把握世界的唯一途径。非理性主义作为一种与理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形成 追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我们可以发现,早在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关注世界本原,承认理性能力至上,让美德服从于知识,让情感依附于理智,从而初步形成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理性主义传统,后经亚里士多德的强化,遂使之成为后世西方哲学的主流。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又进一步发展成为英国的经验论和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其后经康德、黑格尔,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才最终得以形成。冯友兰曾说“理性主义才是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的正宗。”虽然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将逻辑分析方…  相似文献   

4.
《湘潮》2007,(6)
本文的目的是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危机的出现及其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来总结理性自我认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避免西方理性主义片面发展工具理性导致的文明体系的危机,重建符合时代要求和真正健全的理性观。这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敏中 《新视野》2000,(2):42-44
西方古代和近代哲学也涉及到非理性问题 ,但都只是作为其理性主义哲学的从属和辅助内容而在哲学中占有一席地位 ,它还没有形成一股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现代西方不少哲学家一反西方理性主义传统 ,把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转向非理性问题 ,宣扬非理性主义 ,形成了较全面和系统的非理性主义思潮。这股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精神分析哲学家弗洛伊德、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等。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是从四种意义上论述非理性问题的。第一是从本体论意义也即从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家方  王诗敏 《新长征》2006,(11):60-61
理性是最基本的人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以及思维方式、方法、能力等;非理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即人的自然性的一面,是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非条理、非顺序化、不自觉的推动人们认识和行为的精神属性,表现为直觉、意志、情感、欲望、本能、灵感等。现实人的精神属性中理性和非理性浑然一体,二者各有其功能。但理性与非理性双方一旦失去了平衡,人就不成其为一个健全的人,就会走入极端。这一点,目前在校大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一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转变。这种转折并非偶然,有其哲学自身发展的缘由和深刻的社会根源。西方理性主义从柏拉图开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家以“笔和舌”进行反对封建神学斗争的时候,他们手中的重要理论武器,就是以人本主义反对神本主义,以万能的理性对抗神的权威。他们以人的理性之光,驱散了笼罩一千年之久的“黑夜”,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近代哲学始祖弗·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著名命题,把科学与理性结合起来,推动了近代科学与生产的发展。笛卡尔的命题以人的思维、理性作为衡量事物存  相似文献   

8.
发现问题是科学方法论的中心课题。科学发现究竟有无逻辑性,长期以来,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及科学家都有不同的见解。传统理性主义发现观认为,发现逻辑与证明逻辑是同一体;现代非理性主义认为,科学发现是非理性因素在起作用,它是“灵感”和“直觉”;当代科学发现观认为,科学发现具有理性的特征,但并不排除非理性明素。这就是在科学发现观上正——反——合的历史演进。  相似文献   

9.
王慧 《唯实》2003,3(4):38-42
步入我国现代法学理论领域 ,理性建构和定性分析已成为法学理论研究的主流。但是 ,法的理性选择存在限度 ,在本质上它永远无法实现“完备理性” ,在内容上它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要 ,在形式上它缺乏对人的心理及外化行为的关注。而行为学的介入 ,可以形成“经验理性” ,以与从法文化的深层结构演绎而出的“建构理性”相对照 ,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动局面。但西方行为法学片面强调“经验理性”和定量分析 ,又失之偏颇。由此 ,得出“经验理性”和“建构理性”只有从善如流 ,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创造和发展。对法学研究 ,应当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非理性就现代意义而言,不是不要理性,更不是反理性,而是与理性内在统一于人这一主体行为中。正如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写道:“理智和冲动是协作的,而且强烈地倾向于殊途同归,而不是分道扬镳。非理性不一定是反理性的,而常常是亲理性的”。人的行为一般而言是合乎逻辑的,但并不是严格合乎逻辑;是理性的,但并不总是理性。那些主观设想的理性手段与目的在现实行为中都不能视作理所当然要遵从和实现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行为者不可能具有完备的市场信息供其理性选择,难免存在灵感、直觉、习俗、习惯等非理性判断。可见…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在围绕人的自由与解放而追求中,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想特征,诸如关注个体存在价值,探索主体行为动力和对科学理性主义反思等。并对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即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做到个性精神与集体主义,主体自然性与社会性,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价值整合。  相似文献   

12.
于祺明 《学习论坛》2007,23(11):13-16
对灵感与直觉的看法是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敏感话题,也是直接关系到科学发现逻辑是否可能的关键问题之一。有关的探讨延绵不断,研究的著述不胜枚举。一种似乎是主流的观点认为,灵感与直觉是非逻辑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而科学发现是与灵感、直觉密切相关的,所以无法进行逻辑分析。笔者则认为,并非完全如此,灵感、直觉与模型化推理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对待理性与社会发展秩序的关系问题上,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唯理主义的建构论理性主义,另一种是进化论理性主义或渐进理性主义。前者认为,理性是一种绝对之物,理性能够成为其自身的主宰,可以控制自身和社会发展进程;理性是社会秩序生成的根源,社会秩序印规范、制度和社会组织,是人的理性设计的结果。而后者认为,理性不是万能的,理性不能超越经验理解自身,理性具有一种不及性,理性发挥作用的程度和范围有限,社会秩序不是人的理性设计和审慎思考的结果,而是人的行为的结果,是累积性进化的结果,是人在不断的试错中形成的,自生自发的而不是理性设计的社会秩序才是最好的秩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能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超越建构论理性主义与渐进理性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性反思是终其一生的。他从现实和历史出发对整个近代理性主义的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根源进行了全面批判,这也是对哲学与世界、理论与现实之关系的根本反思,彰显了马克思与传统哲学所不同的观照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既批判了理性观念成为现实之统治的抽象逻辑,也批判了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本性,并且揭示了其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本性的现实基础和产生机制在于资本的本质和逻辑。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主义,科学哲学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经济理论对于许多经济现象不能作出较完满的解释.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建构中,非理性因素也愈来愈彰显出它的重要性,正确理解与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学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通常认为与理性或者说与科学理性相对立。但宗教是否就是非理性的,却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信仰与理性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大行其道,技术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成为评判信仰与理性关系的标准,而忽视了理性功能的多样性和理性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法律形式层面,古代和古典自然法中蕴含的形而上学基础逐渐被以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所替代,法律沦为一种摈弃了价值判断的纯粹社会治理工具。20世纪以来新自然法学派的出现与复兴,则标志着人类对法律的认知开始向道德理想与实证分析相互融合的趋势之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眼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没有微观基础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宏观经济学只能从“理性人”假设和推理出发,通过个量加总求和的方式来解决宏、微观经济学之间逻辑矛盾问题.据此,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必须通过“理性主义”方法来构建.文章认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既要避免落入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微观化的陷阱,又要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在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创造性发展和转化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康德和伽达默尔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具有开创精神的两位处于不同时期的哲学家、美学家,其美学思想本不具有可比性,但在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中,两位哲学家的美学思想都处于两个不同的关键时期,表现了西方美学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哲学视域和不同的价值追求,彰现了西方美学不同的思想前景。一、美学思想起点比较康德的美学诞生于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之后,将这两种不相容的理论作一学理上的融合。如果说,英国经验主义的困难在于如何将经验的事实上升为超验的本体,而大陆理性主义的难题则是超验的理性本体以何种方式演绎为现实的经验事件。康德的…  相似文献   

19.
《前线》1999,(11)
《哲学动态》1999年第九期发表欧阳康的文章指出,对人文精神,存在着种种片面理解。比如,现代西方以反对科学主义为主要目标的人本主义,他们反对理性,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非理性精神。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重人伦轻科技为表征的人文主义,他们重义轻利,重本轻用,重价值理性,轻工具理性,实际上把人文精神等同于伦理精神。再如,现代文化研究中的种种误解,如把人文精神等同于文人精神,或等同于人文科学的精神等。实际上,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个前提(出发点),即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历史前提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逻辑前提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前提是逻辑前提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前提是历史前提的提炼和升华.二是辩证的、具体的统一,决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提出并阐述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超越一切旧历史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