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实行需要配套和完善 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起源于230年前的瑞典,有"阳光法案"、"终端反腐"之称.1883年,英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财产申报的法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在许多国家已被证实为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制度,也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反腐手段之一."阳光法案"目前已在90多个国家实施,其最终目标是让官员不想贪、不敢贪和不能贪.  相似文献   

2.
《检察风云》2004,(22):27
从刑事法律的角度看,低层国家公职人员作为"小吏"在职务犯罪构成要件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一是职位低微,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国家干部身份的普通工作人员;二是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有出于故意且为直接故意;三是不仅侵犯了国家、集体或个人的合法利益,而且同时也必然直接地分割了国家整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四是从犯罪手段上看,主要采取贪污、挪用等手段侵吞国家和集体的财产.  相似文献   

3.
尹田 《法学杂志》2006,27(3):10-12
国家财产包括不能进入或者尚未进入民事领域的财产(包括为国家享有所有权的财产)与进入民事领域的财产两部分.国家通过投资或者拨款而进入国有企业或其他企业以及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财产,除公有物及公用物之外,国家即丧失其所有权,财产所有权归国有企业等私法人或者行政机关等公法人享有,国家享有投资人或者设立人的权益.国家所有权或者由宪法或其他公法直接创设,或者关涉公共利益,故其性质为公权而非私权,不具备私权特征且基本不适用物权法的具体规则.民法为私法,重在保护私的利益,公法领域的国家财产应由公法加以规定和保护,"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不应成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财产调查是民事执行的始点、前提和关键.制定科学的"完成财产调查"认定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开展财产调查,可以准确判断被执行人有无履行能力、履行能力大小,推动有财产案件"应执尽执"、无财产案件有序退出.开展财产调查要在重构"调查财产"概念、创新"完成财产调查"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程序上严格依法、范围上"全面覆盖"、手段上网络查询和实地调查"双穷尽"、责任追究上"应追尽追"、监督上"全面公开"等"完成财产调查"认定标准,并将之运用于判断是否穷尽财产调查措施、认定"无可供执行财产"上.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学界对没收财产刑的实质内容长期缺乏清晰认识,这源于对其所剥夺的"财产"未能有深入研究.在法律上,财产的本质是财产性权利,财产是物的上位概念.我国刑法规定的没收财产刑,实质是对犯罪人的私有财产权的剥夺,而非仅仅是对特定之物的剥夺.只有深入了解到这一点,才能理解没收财产刑超出了刑罚的正当化根基范围,因而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摈弃.  相似文献   

6.
都玉霞 《政法论丛》2009,(3):106-109
公务人员财产申报制度是许多国家预防腐败体系的一种常见手段。从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许多国家都陆续制定了公务人员财产申报法。通过借鉴国外相关立法例,结合我国国情以及财产申报的实际状况,来制定我国的《公务人员财产申报法》已迫在眉睫。通过制定《公务人员财产申报法》,逐渐构建我国的预防腐败体系,发挥其终端反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静 《河北法学》2006,24(4):141-146
一个主权国家在另一国家成为某一诉讼的被告,若该被告国出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主张豁免权,则不该被视为同意该法院地国的管辖.即使辽宁省在美国未能成功主张豁免,美国为了避免对外国财产采取强制措施而导致中美外交方面受损,也不会对辽宁省的绝大部分财产采取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法学》1986,(11)
在经济领域里,违法犯罪分子无时无刻不在窥测方向,变换手法,以日益隐蔽、狡猾的手段和方法侵吞公共财产、蛀蚀社会主义经济。挪用公款公物行为,就是他们在新形势下变相侵占国家和集体财产,侵犯社会主义财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两份内容截然相反的离婚协议,第一份约定了财产的分割,第二份又约定了"无财产分割",对"无财产分割"的理解,双方产生了歧义.那么,"无财产分割",是认可了第一份协议之外的再无财产分割,还是对第一份协议完全否定的本来就无财产分割呢?--……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拥有万贯家财的人不在少数,但作为一个政府官员能拥有上千万财产,这样的人却肯定很少,而且这样的财产也肯定来历不明。原江苏省体改委证券期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射就是一个通过不法手段获得上千万家产的原政府官员。张射案发后,检察机关从其住所和股票账户上依法扣押和冻结的财产多达1160多万元。2002年的冬天似乎要比往年来得早些来得猛些。11月20日上午,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审判庭的被告席上坐着一个看起来要比其他人更怕冷的人,他把两只手从口袋拿出来搓几下后又赶紧放回口袋里,不知是真的怕冷,还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惶恐,不停…  相似文献   

11.
我国经济合同法第16条第二款规定:“违反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如果双方都是故意的,应追缴双方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库所有.如果只有一方是故意的,故意的一方应将从对方取得的财产返回对方,非故意的一方已经从对方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财产,应收国库所有.”这是处理无效合同案件适用追缴财产之法律依据.追缴财产是一惩罚手段,是人民法院以国家的名义对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是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属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属于民事制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财产权的宪法史可分为人权财产权和国家财产制两个阶段。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是国家财产制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宪法创设的用以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垄断,其基本工具价值是垄断。以权利观审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它具有主体的唯一性和权利的专有性、不可变更性和价值优先性等特点。宪法上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质是国家权力,是管理权,而非自由财产权。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05,(4):10-11
目前已见诸公开媒体的涉赌官员资料显示:官员往往采取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国家财产等违法手段获取赌资。  相似文献   

14.
胡婧 《北方法学》2017,11(5):53-60
为实现刑法之威慑和惩罚功能,古代国家法律将没收罪犯之全部财产作为刑罚适用。近代以来,虽然基于惩罚犯罪之必要,依照刑法规定之情形,可以适用没收罪犯财产之一部分,但多数国家的宪法规定禁止适用没收罪犯之全部财产。由于近代以来的立宪主义宪法以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为首要价值,宪法对生命、自由和财产加以严格保护,因此,宪法往往规定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将宪法的价值植入刑事法之中,如宪法规定废除或者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禁止刑讯逼供、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等。宪法明确禁止适用没收罪犯全部财产的刑罚,其正当性首先表现在透过宪法的禁止性规定,彰显对财产权以及财产继承权的保护;其次,表现在不以没收全部财产作为惩罚罪犯之手段,防止国家滥用刑罚权,避免适用报复性酷刑,以达到尊重个人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蒲天德 《检察风云》2006,(10):22-23
2006年3月14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四川省国家贫困县"两路一桥"工程腐败窝案中的南部县原副县长陈德金,经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以受贿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没收个人所有财产.其余案件正在审查起诉中.  相似文献   

16.
国家及其财产享受豁免是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国家以及财产豁免是指一个国家及其财产未经该国同意免受另一个国家的管辖和执行。就司法而言,一个国家及其财产不得在另一个国家的法院被诉,或者其财产不得被扣押或强制执行。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及其财产享受豁免既是来源于国家主权原则,又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国家主权原则。目前,关于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理论和实践正处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一方面,一些国家单方面地制定了限制外国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立法。而在一些国家的法院中,滥诉外国国家  相似文献   

17.
盗"椟"含"珠"     
保安偷了"天价"电脑犯罪嫌疑人王某是宁波市一家知名服装企业的保安,职责本来就是保卫企业的财产安全,可总嫌钱赚得慢的王某却打起了企业财产的歪主意.……  相似文献   

18.
当代俄罗斯的国家财产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文 《河北法学》2006,24(9):129-133
当代俄罗斯的国家财产制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财产到国有财产的重大变迁,社会主义全民所有财产断裂为国有财产(俄罗斯联邦国有财产、俄罗斯联邦主体国有财产)和市有财产.拟通过对全民所有财产到国有财产的变迁、当代俄罗斯国家财产的法权构造以及当代俄罗斯国家财产理论的基本特点的分析,以期深刻全面地揭示当代俄罗斯的国家财产制度.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有三种性质的财产,即全民所有的财产(国家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国家财产,就是指属于国家所有的钱财、资源、物资、建筑、设备、文物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等等。由国家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代为储存、保管、销售、运输的集体所有的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也属于国家财产。  相似文献   

20.
【裁判要旨】在刑事审判中,判断国家工作人员以欺骗手段骗取财物是构成诈骗罪还是贪污罪的标准是:第一,国家工作人员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利用了职务便利;第二,国家工作人员骗取的财产是否属于其主管、管理或经手的公共财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