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8篇
法律   4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产权的宪法史可分为人权财产权和国家财产制两个阶段。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是国家财产制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宪法创设的用以实现国家目的的手段,其基本特征是国家垄断,其基本工具价值是垄断。以权利观审视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它具有主体的唯一性和权利的专有性、不可变更性和价值优先性等特点。宪法上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质是国家权力,是管理权,而非自由财产权。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三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于今年 1月 1 0日至 1 1日在省城济南召开 ,来自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省、地 (市 )人大等党政机关的代表近 3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 2 0余篇。与会学者围绕人大的监督权、宪政的发展与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关于人大的个案监督权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 ,对人大个案监督的评价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法院司法的专门性和人大权力的集体性哪个更可靠的问题 ;二是在承认司法机关存在着严重问题的情况下 ,对其如何进行监督呢 ?从国…  相似文献   
3.
日本环境权说在立法、司法和环境行政实践中遭到了普遍怀疑和普遍拒绝。在环境权入宪的国会讨论中,支持派或主张把环境权"作为国家政策"加以规定、以"环境的义务"的形式规定,或主张仅仅把环境权的"精神"植入宪法,都不主张直接把环境权规定为宪法权利;反对派或认为环境权不宜进入宪法权利体系,或以与环境权相对应的责任义务不明确为由反对明确规定环境权,或认为规定环境权不如规定其他具体的人权,甚至认为讨论环境权入宪是误入歧途;折衷派认为环境权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对象,其理由或为环境权内容含糊、环境保护立法定位未定,或为反对环境权入宪的观点也有道理。日本司法界拒绝环境权说的主要理由有(1)根据环境权的主体不明确性;(2)环境权的内涵不明确;(3)环境权这一概念多余。日本环境行政也没有采纳环境权的理念,而是贯彻了(1)环境"有限性"的判断安排法律政策;(2)用来自对环境整体性的积极反映的整体性思维指导环境政策安排;(3)以共同利益作为处理不同主体间关系的原则;(4)以职责——监督为环境行政系统开展工作的动力机制等原则。日本环境权说遭遇困局的原因出在:第一,萨克斯并没有向日本学界传授环境权的真"经",他的演讲没有回答什么是环境权,而是介绍了美国的环境公民诉讼制度,讨论了这个制度产生的合理性;第二,日本学界所"发扬"的环境权以私权环境权为代表,而这种挂环境标签的权利与日本的环境观不相容。  相似文献   
4.
民事救济论者希望用民事法律保护环境,但对民事救济和环境损害两者的对接试验说明,民事救济可以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权益提供有效救济,但无法对非“他人”的利益提供救济。环境利益是人类的利益,环境损害是对人类环境利益的损害。创造“环境权”的努力无法为人类环境利益创造具有自然人、法人身份的利益主体。民事救济手段中的救治已然损害的赔偿性责任方式、阻遏性责任方式、预防性责任方式都不能对环境损害提供救济。我们无法为环境损害找到符合民事救济制度中的责任人条件的行为人。造成环境损害的“总行为”的主体是不应按民法原理对行为负责,也没有能力对环境损害负责的“众人”。能够对环境损害负责的适格主体是政府,这已经在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5.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这一方略正式写进宪法,法治成了法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关于法治的讨论渐达高潮时,适逢最受中国普通百姓崇敬的古代清官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诞辰1000周年。对包拯的纪念不能不让人在古代清官和现代法治之间产生某种联想。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问题最多、最不能让人满意的是执法,而在中国百姓的心目中,清官享有执法如山的盛誉;司法腐败遭受的批评越来越多,而历史上清官恰恰专门惩治贪官污吏;我们设计了建设法治国家的蓝图(其中…  相似文献   
6.
首先采用缔约方大会模式的国际环境公约是《拉姆萨尔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华盛顿公约》第一个正式使用"缔约方大会"一词,并使缔约方大会这种模式达到趋于成熟的程度。缔约方大会模式通常包括缔约方大会、专门性质的附属机构和秘书处三部分。缔约方大会机制倾向于采用非强制性的"内部化"的程序来保证环境公约的实施。其"内部化"的实施主要包括报告制度、申诉制度、援助制度、环境信息交流制度、处罚和补救措施等。缔约方大会机制的长处主要在于:运行成本低、运转灵活、影响范围广、监督手段和争议解决方式符合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环境税: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馈乏的大国,现在又处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初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量很大,人地矛盾不断凸现,必须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建立起一套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消费,进而完成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严重滞后于现实的要求。近期以来,国际资源类期货市场的价格暴涨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探讨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利益及环境利益相互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法律专家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本刊约请有关专家、学者专门撰文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被决定的法理——法学理论在生态文明中的革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祥民 《法学论坛》2007,22(1):30-33
一 在以往的法学理论中,至少在某些时期的或某些流派的法学理论中,法律被赋予工具属性,一种有对象被其支配或处理、规制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徐祥民 《法学论坛》2007,22(6):12-14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我国政权机关、执政党和学界、新闻舆论普遍用科学发展取代传统的发展理念,这是政治家、学者和管理者们对发展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诠释,是发展这一人类价值观在环境时代的特殊表现形式.我们应该按照环境时代对人类行为、国家战略、社会发展政策等的要求,把科学发展变成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WTO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规则从规范贸易制度入手,广泛介入各成员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WTO框架下,我国已驶入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然而在普适WTO规则的过程中,我国目前还有诸多方面需要与之进一步衔接。为顺应入世后的环境置换,有必要根据WTO规则对我国现行法制作一定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