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印度洋海权之争--地缘政治视角下的美中印三角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全球地缘政治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印度洋成为世界海权的"心脏",二是中国和印度崛起为欧亚大陆上新的地缘权势中心.由此,美、中、印三国的安全战略都聚焦印度洋,在地缘政治视角下,围绕印度洋海权之争,三国在印度洋极力缔造均势,并为自己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6)
海权之争在世界历史和大国地缘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权对正在崛起的中国,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作为陆海兼备的中国,海权发展却相对缺失,其中美国的不断介入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中美两国没有直接的海洋领土争端,但美国却经常利用与中国有领海争端的周边国家制约中国海权发展。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便时常插手,成为推进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筹码,为钓鱼岛争端的解决增添了不稳定的变数。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必须谨慎处理海权争端中的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27)
历史经验表明,海洋兴则国强,海洋衰则国弱。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陆地上的资源逐渐枯竭,走向海洋、开发海洋将成为大势所趋,海洋成为人们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而近几年来,日益崛起的我国,面临着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当代中国海权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权大战略显得尤为迫切。中国特色海洋大战略必须深化海权和海洋意识、重视海军力量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维护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和保障中华民族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4.
从根本上说,地缘政治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考察和策划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国崛起的成功同地缘政治的娴熟运用密不可分。在美国崛起的实践中,以马汉、斯皮克曼和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理论,为美国的成功崛起和世界霸权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南。而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更深远的蕴涵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曾凡传 《学理论》2011,(35):32-33
近年来,南海紧张局势不断上升,越南、菲律宾频频侵犯我国南海主权。处在"十字路口"的南海,在中华民族崛起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我国各个方面。解决南海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因素考虑:加强有关南海的立法工作;以"合作共赢"为指导促进经济合作;推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强化南海的海权建设。  相似文献   

6.
马汉的"海权论"产生于19世纪末期,其伴随着美国国势的上升而形成发展,也伴随着美国的殖民扩张政策而走遍全球。基于19、20世纪历史的视角,阐述"海权论"形成的背景,分析其主要观点,并揭示"海权论"对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影响,可以为我国新时期海洋政策取向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权意识的演进与其对海洋的认知密不可分,海洋认知作为重要的引导性因素在海权意识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互为促进,历经海洋认知不断深化、海权意识走向勃兴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地缘政治形势:苏联解体使来自北方的陆权安全威胁得以解除,经济发展在国家战略目标中的权重进一步上升。随着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以及台海局势恶化和海洋权益争端日趋激烈,中国地缘政治重心正从陆地转向海洋。海权优先成为中国地缘战略的选择。海军是海权构成的基本要素。为了满足中国发展海权的迫切需求,中国海军开始战略转型,这样的转型在提高海军战斗力、改善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同时,也将对亚太地区海权战略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以及国家利益需求的扩容,使海上通道安全成为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对于中国而言,海上通道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能源运输安全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权建设的关键性议程,而战略支点的打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紧密依托"一路"规划"一带一路"是中国政治、经济和安全的对外大战略。其中,"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  相似文献   

10.
英国是世界上最不具备崛起条件的国家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个面积小、人口少的边缘岛国,却在近代崛起并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崛起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改革带来的社会稳定、工业革命带来的经贸发展以及优势的海军力量,是其崛起的三大战略支柱,而后者又是最直接、最关键的战略支撑。英国崛起的过程充满着大智慧,今天中国崛起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与当年英国遇到的情况相似,因此应该深入研究近代英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11.
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日益强盛,许多人在大谈中国崛起,并充满了乐观主义的心态。然而,大国崛起绝非易事,充满了各种可变因素。因为,一个大国的崛起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离不开多种条件的支撑。第一,大国崛起需要谦恭的民族性格。谦恭是医治强横最对症的良药。《道德经》就指出:"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相似文献   

1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这是在考察近代世界新兴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必然得出的结论。中国的崛起背景也要求中国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条道路将对世界的和平、合作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是客观的理性选择。中国的和平崛起机遇和挑战并存。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和平崛起创造坚实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它的发展取向是和平的,走的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要在21世纪实现国家的复兴,一方面要吸收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战略条件。雄厚的物质基础、不竭的创新精神、先进的思想文化、稳定的国际环境、强大的军事实力等是实现当代中国崛起的战略条件。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两型社会"发展湖南经济是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部署,也是中央实现中部崛起重大决策的具体实践。全省人民应当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湖南人杰地灵之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实现湖南经济社会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16.
曹世霞 《学理论》2013,(12):161-163
泉州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港口之一,其兴起虽然较晚,然而却后来居上,到宋元时期迅速崛起,一举成为驰名中外的国际大港,以"刺桐港"美名享誉世界。其崛起是多种因素相互结合的产物,主要就宋时泉州港兴起原因进行探讨,对其崛起原因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探究我国港口的发展规律,而且可以为现在海外交流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崛起的中国撬动了世界政经格局的传统板块,给世界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条件;而世界政经形势的剧变也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8.
晓余 《瞭望》2004,(51)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创立于1972年,在金山卫海滩崛起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石化总厂),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团结进取、忘我献身"的"金山精神"。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上海石化通过开展"向先进水平挑战"主题活动,极大丰富了企业精神,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在进行中。崛起尽管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但它对世界格局、力量对比等方面的冲击力是不可小视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方面。研究表明,中国的崛起的和平性不仅表现在崛起的方式上,还表现在崛起的影响中。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撑。而政府支出通常能够反映出政府职能及其优先选择,即能够反映出公共政策。因此,在"中部崛起"中,本文重点研究了政府财政支出问题。同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的借鉴有助于中部地区的发展。本文以上海和武汉为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为武汉和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