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建明 《湖湘论坛》2003,16(5):55-56
(一 )信贷市场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 ,信贷机构结构的不平衡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平衡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与M2 之比 ,1998— 2 0 0 1年分别为 82 8%、78 18%、73 82 %、70 9% ,可见 ,贷款是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信贷市场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在信贷市场上 ,我国传导货币政策机构的结构极其不均衡。一是三大政策性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垄断地位 ,国有银行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之比在 70 %以上 ,国有银行贷款占M2 之比达 5 0 %以上。如果加上国有控股银行和其他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 ,国家控制的信贷资源应该…  相似文献   

2.
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美市场的前提下,斯蒂格利茨的货币经济学理论挑战传统微观经济学体系,他把货币经济学置于银行信贷行为的基础上,使传统意义上属于微观经济学的银行行为理论与传统上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及政策结合在一起,形成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他提出信贷是异质的,并且经济运行是以信贷为核心的观点,对在非均衡的宏观经济分析多元化的框架下探索宏观金融调控的微观基础富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2011年1月—2017年9月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验证了我国银行主导型影子银行及其主要业务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及传统信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广义信贷考核与影子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影子银行业务扩张及其信用创造功能总体上促使了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银行贷款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货币供给渠道。其二,与其他业务相比,影子银行业务中债券投资、同业业务对金融机构银行信贷总额具有挤出效应,而在货币供应中两者信用创造功能较强。其三,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我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广义信贷考核对影子银行业务及其信用货币创造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对银行存差的实证研究可见,我国银行存差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经济总量与银行存差现象是高度相关的;银行存差现象虽不能直接确认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弱化,但给中央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应引导银行扩大有效信贷投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改进金融服务;创新和推广信贷产品,拓宽银行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的途径;加强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调节协调和信息交流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强  乔煜峰 《求索》2014,(10):38-42
从经济主体和经济变量两个角度,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机理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采用2002-2014年的银行业和货币政策年度数据,通过P-VAR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银行风险承担意愿一定的情况下,风险承担程度上升会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并使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升高,从而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产生扩张效应;反之则会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紧缩效应。为提高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应多管齐下,综合采取深化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市场体系以及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金融效率宏观矛盾的微观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效率是指金融系统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是对实物资源的引导效率。我国金融效率低表现为我国经济的高货币化而低金融化。原因在于我国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反映为货币传导机制中存在金融抑制的问题。因此,应在金融领域、实业领域优化金融发展方向,以改善货币传导效能,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强化经营管理 赢得储户信赖──中国农业银行忻州中心支行营业部福生,河旺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于资本这种特殊商品的差价,即利差。有了存款没有好的信贷单位,没有健全的信贷体系,没有完善的信贷管理办法,就会形成双呆贷款,谈何利润。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近年来,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将货币条件从反危机的极度宽松状态逐步向常态回归的同时,着力引导银行优化信贷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能源,交通和源材料紧张,消费基金增加过快,基本建设投资增长过猛,货币投放过多,使国民经济中的一些比例关系不够协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发挥银行的作用,运用信贷杠杵协调经济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研究有助于更好解决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拟采用建立在非平稳时间序列基础上的经济时序分析方法,从动态角度检验中国货币政策的各分渠道传导机制效应,并对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角度界定的货币机制与信贷机制进行了效应及时滞比较研究,借以为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提供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唐双宁 1954年10月生,高级经济师。1978年考入东北财经大学。历任建设银行沈阳市分行常务副行长、沈阳市人民银行副行长、行长、中国人民银行信贷管理司司长、货币金银局局长、银行监管一司司长。2003年4月,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相似文献   

12.
影子银行业务的大规模发展会弱化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有必要准确界定影子银行业务范围,测算其规模,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如何从信贷、利率、资产价格等方面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影子银行业务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影子银行信贷传导机制是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渠道,影子银行利率传导机制不畅通,影子银行资产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不明朗。  相似文献   

13.
以金融相关比率、股票交易总额占GDP的百分比、货币和准货币增长率、银行部门提供的国内信贷占GDP的百分比等四个指标衡量金融虚拟性,对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马来西亚和中国的银行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国和英国的银行危机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到,金融虚拟性是一把双刃剑,银行脆弱性与金融虚拟性相伴而生,具有正向功能和和负向功能。只有充分认识到金融虚拟性的负向功能及其影响的严重性,加强金融监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虚拟性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促使金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它的有效性则主要依赖于其传导渠道的多少,以及各种传导渠道的传导效应的大小。目前,我国存在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而且,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信贷渠道传导货币政策的效应将越来越大。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信贷渠道”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信贷渠道”存在着多层次、多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以其无金额起点限制、风险低、期限短、周转快等特点,日益受到企业的青睐,在我国票据市场广泛流通使用。但由于票据市场品种单一,以及商业银行管理存在漏洞,在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等地区,出现了众多专门以买卖银行承兑汇票以及银行承兑汇票代理贴现为业的票据中介业务。尤其是在当前货币信贷资金紧张,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黄金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金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建设黄金存储托管系统,发行黄金存托凭证;央行对黄金存托凭证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商业银行成为央行的交易对手;商业银行作为黄金做市商通过调整黄金信用来调整货币的流动性。黄金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完成后,将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带来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区域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群  曾令华 《求索》2008,(10):58-60
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应的区域差异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国家统一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实现。本文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了八大综合经济区实际产出对信贷冲击的敏感系数,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效应,沿海地区对信贷冲击的反应比内陆地区强烈。实证分析显示,区域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与中小型工业企业产值比重正相关,与国有工业企业产值比重和国有银行贷款比重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以及电子支付的飞速发展,使全球经济呈现出虚拟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特点。数字货币作为互联网科技下的产物,正在为金融、投资和商业等多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数字货币的发行将对我国金融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加强金融监管,有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和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当然发行数字货币对我国银行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方式也将造成严重的冲击。基于此,发行数字货币要稳健推行,当前重点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货币发行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积极构建数字货币的有效监管机制,保护数字货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金融调控方式逐步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货币市场进入了货币政策传导环节,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和渠道变得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信贷过度集中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金融问题,它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源的配置效率。本文试图在Stiglitz和Weiss的S-W模型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的简单分类来分析信贷配给和信贷过度共存的产生。当信贷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时,银行可能依据某些简单、容易获取且与贷款归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企业进行分类,以此指导信贷分配。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同、企业策略性行为和银行间恶性竞争,导致银行信贷资源的过度集中,使得信贷配给和信贷过度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