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察制度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中国古代既没有以“检察”命名的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检察官员,仅有与之相类似的司法弹劾制度,那就是御史监察制度。但是,御史监察制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一方面对革命运动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残酷镇压,一方面打起“仿宪”的欺骗旗号,把日本的司法制度搬到中国来,使清朝的司法制度有了新的变化。1906年9月20日,将原掌审制的刑部改为法部、专管司法行政;将原掌管案件复核的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专管审判,并负有解释法律、监督各级审判的职责。同年  相似文献   

2.
审判委员会制度作为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及特殊的政治体制的产物,有中国司法制度之“缩影”之称。随着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提起与推进,审判委员会的存与废也成为法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而司法实践部门则把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司法改革的长远目标来看.取消审判委员会亦许利大于弊。但就目前而言,因为审判委员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美国的军事司法制度中,"军事指挥官"享有部分的司法权,英国的即时处置制度和不经审判的处罚制度等都体现了军事指挥权与司法权的统一、对于以上体制,国内外学着褒贬不一.本文认为在提高军事案件的处理效率,完善司法程序等方面,我国都可以从中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4.
乔丛启 《中外法学》1990,(6):27-31,67
<正> 二十世纪初,中国法制进入了激烈变革的时代。在这场变革中,北洋政府大理院曾踏踏实实地做着综合中西、拾遗补缺、经世致用的工作。 1906年,清政府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依1909年12月28日颁行的《法院编制法》之规定,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大理院院长有统一解释法令及必应处置之权,大理院有指导和监督各级审判之权。这一立法为北洋政府所承袭,并于1915年6月由当时的司法部呈准重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事审判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中国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在法律制度的变革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无疑是与社会实践、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的司法制度的改革。在以追求效益与质量为目标的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浪潮中,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一朵最为引人注目的浪花。换言之,中国民事审判的改革已成为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中国民事审判改革是否成功,对中国司法制度的改革能否成功,甚至是否能  相似文献   

6.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其"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2010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实施意见》,再次肯定审判委员会在总结审判经验,指导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7.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二十七日,清廷颁行《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共45条,其中有6条涉及到检察机构或检察官(第七、十二、十三、三十一、三十九、四十五条)。《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对审检机构采用的是四级机构设制,“(第二条)大理院在京直辖审判厅局有三:(1)京师高等审判厅。(2)京师城内外地方审判厅。  相似文献   

8.
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要司法制度,创制者欲以其来解决冤假错案频发、案件质量低下等问题,但实际上,审判委员会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运作中均存在着较多问题,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审判工作的需要了。本文就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起源、弊端等问题做出分析论证,并就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存废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司法公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容。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 机关,司法公正无疑是其全部工作的生命和灵魂,是其各项审判工作的最高目标和原则,刑事审判也 概莫能外。推进刑事司法公正,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各项刑事司法制度,从而以制度促公正,以制度保公正。 一、深化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必须树立和强化现代刑事司法观念 制度的建立要靠人,制度的操作和运行同样要靠人。人的因素──人们的观念、人们的意识在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起着先导的、决定的作用。因而,推进刑事司法制度的…  相似文献   

10.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审判制度简化刑事审判方式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国家司法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审判制度形成于建国初期,它的前身是革命根据地的审判模式,五十年代又借鉴了苏联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些内容。要对这样一个实行了几十年的制度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