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伦 《今日浙江》2009,(11):44-44
针对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奉化市专门出台了在特殊形势下扶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制订了“八个一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案,逐级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目标责任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主导作用,力争大学生全就业。主要做法有:  相似文献   

2.
《山西政报》2008,(17):23-26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五大惠民工程”,建立充满活力的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机制,推进和谐山西建设,现就我省实施创业就业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省就业工作时刻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人群”,注重发展经济拉动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优化服务助推就业“三个环节”,就业工作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注重扩大就业,向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并重的转变,积极实施援企稳岗措施,将减少失业的防线提前到稳定就业岗位;二是由过去注重帮扶就业,向注重帮扶就业与促进创业并重转变,  相似文献   

4.
谭颖 《群众》2013,(7):I0039-I0041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我国当前正遭遇“最难就业季”,促进就业除了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更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既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助于解决当前目益严峻的就业难题,可谓一举两得,也与“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契合,尤其应当成为江苏各地实行积极就业政策的首选。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就业优先”列为“十二五”就业规划的方针和主线。为什么要把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如何理解就业优先战略?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发表时评文章指出,2005年上半年,我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城镇新增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数量增加,职业培训工作得到加强,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是,当前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就业工作还需抓紧。就业再就业工作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今年下半年和今后几年,重点仍是再就业工作,争取用2-3年时间,进一步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为建立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奠定基础。今年下半年,要确保“95146”目标的全面完成,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出现“考研热”“考证热”“考编热”“慢就业”等教育和就业热点现象,就业观念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2003—2021年间的10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和理论解释,并分学历层次、院校类型、学科门类、性别维度进行了差异性比较。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毕业生就业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而社会价值一直未得到重视。第二,2003—2021年,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明显的变化,对经济价值的重视程度超过个人价值。第三,就业观念存在异质性。相对而言,博士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硕士生更看重经济价值,本科生较看重个人价值,专科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高职高专、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人文学科毕业生更看重个人价值,社会学科毕业生更看重单位性质,理工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经济价值,其他学科毕业生更看重社会价值;男性毕业生更看重工作性质和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赖德胜  何勤 《人民论坛》2023,(11):40-45
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具有专用性人力资本较低、就业过渡性特征明显、就业形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相较于其他群体,青年群体面临在劳动力市场脆弱性更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意愿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政策支持不精准等问题。解决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困难问题,需要密切关注青年群体就业面临的新趋势新变化,通过短期实现经济稳增长“解痛点”与长期结构性调整“促长远”相结合,以确保短期促就业效果明显,长期通过就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不断提升青年群体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9.
陈颐 《群众》2008,(3):34-35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劳有所得”首先必须“劳有岗位”。今后一段时间内,我省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改善民生首先要实现相对充分的就业,而要真正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0.
兰亚明 《群众》2013,(10):77-78
大学生就业的“量”与“质”分别对应于“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量”是“质”的基础,如果就业不充分、失业率过高,那肯定谈不上就业质量好;但是,如果不考虑就业质量的提升,“质”的低水平、粗放型,不仅造成人才浪费、教育资源浪费,而且制约用人单位的效益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贯彻落实全省关于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为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外来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搭建“招聘与求职”对接洽谈的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度关注民生工作,对促进就业工作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改变了“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模式,正在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绝大多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与此相配套,各地区及高等学校还相继开办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金山区提出实施“农村优秀使用人才培养工程”,区政府牵头组织的农业人才招募工作同时拉开序幕。2009年4月,首批招聘的百余名大学生已陆续来到农业合作社实现就业。在“人才求职若渴、农业求才若渴”的背景下,随着这波大学生农业就业热潮的兴起,他们的就业适应情况如何?农业合作社最需要哪类人才?农业用人机制还有哪些方面待完善?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答案也随之揭晓……  相似文献   

15.
今年,吉林省松原市实施“一增,两个强化,三项活动,四个注重,五项系列服务”,简称“12345”工程,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增”:是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兴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努力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衔接机制是高校开展就业服务的重要保障,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衔接机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文章从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服务现状入手,梳理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衔接中存在的“行政化”色彩明显、缺乏整体性协同机制、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晰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着重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嘉 《青年探索》2012,(1):64-69
对大学生群体就业意愿及其就业择业的行为分析,应包括专业选择、继续升学意向、基层工作意向等多个方面。根据调查,广东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理性、切实,但当前“求职难”和企业招聘难的矛盾依然普遍存在。相关行政部门应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特性,制定和完善相关就业促进与优惠政策,培育公平就业的市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张颖 《人民论坛》2023,(7):107-109
青年就业力是青年作为就业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呈现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既包括促进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提升的软实力,也包括岗位胜任、职业潜力发挥等硬实力。青年就业力的提升,关系青年群体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关系青年劳动力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一个观点”,建立“双向认知”,培养“三种情怀”,修炼“四项技能”,是提升青年群体可持续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张志勇 《群众》2020,(4):19-20
“人有恒业,方能有恒心。”就业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做好就业保障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金湖县紧紧围绕推动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标找差、综合施策,着力构建“创成业保就业”“三项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全民创业潜力、释放创业活力,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全县累计建成创业孵化基地12个,新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办私营企业3186家,吸纳就业1.82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2%的较低水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8年,金湖县就业创业工作被省政府通报表彰,成功入选国家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  相似文献   

20.
文科生由于受专业特点的限制,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文章从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五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文科生就业的因素,并从“逐步优化文科学科专业设置,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培养机制”“不断优化高校就业指导队伍,注重引导学生科学自我定位”“加强家校沟通改善家庭教育,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锻炼”“大力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注重培育文科生正确就业观”“逐步增强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注重提升文科生创业意识”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文科生就业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