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版权     
中国手机媒体发布版权自律公约 日前,全国手机媒体委员会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3大运营商发布《中国手机媒体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和版权自律行业公约》。公约倡议业内企业在自身平台上传第三方内容时,主动履行版权审核责任。  相似文献   

2.
制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WCT)第8条是为了将数字网络中的作品传播权纳入到著作权中。我国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目的与WCT第8条相同。不能脱离数字网络传播方式来理解“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要件。数字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即在数字网络中,数字信号是否开始向某个特定用户传输由该用户“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决定。从文义解释出发,数字网络传播也应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为弥补立法缺陷,可以删除“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要件,合并广播权,确立实至名归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法律》2007,(6):105-106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协办的《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发布暨“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征集和推介活动启动仪式2007年8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人民网、新浪网等14家博客服务提供者签署了《博客服务自律公约》,2006年“社会责任”优秀博客作者王孺童宣读了《文明博客倡议书》,同时,“绿色网络文化产品”征集活动也正式启动,并开通了活动官方网站。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正式发布了“互联网版权备案核实平台”。该平台旨在推动正版内容服务商(ICP)的正版作品快速流通服务,每个阶段网络版权联盟将发布正版作品推荐目录.加快正版作品的传播速度。平台具体运作的流程是,正版内容服务商将影视作品的版权信息在互联网版权备案核实平台上进行备案.版权联盟进行版权审核,并将版权清晰、授权关系明确的正版作品进行汇总,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法律》2010,(4):27-27
2010年6月12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在京举办网络著作权保护论坛。来自全国人大、国家版权局、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音像著作权协会、国际唱片业协会、电视制片人委员会、全国律协、北京律协、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版权联盟、互联网企业等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畅所欲言。我刊编辑部应邀派员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创作也随之呈现蓬勃之势。然而由于网络的特点,网络中的版权问题与传统的版权制度设计,在保护版权问题中往往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在保护作者的著作权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权衡中会发生不能良好平衡的情况。然而,随着创作共享机制的引入,这一矛盾将会得到良好的化解。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的浪潮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法律界带来了众多问题和许多新的挑战。与互联网共生的是各式各样的纠纷,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网络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网络版权保护的难度增大,各种不同的新型作品侵权行为也不断冲击着传统版权法律保护机制。文章认为,既然网络作品也属于作品的范畴,应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范畴之内,那么网络著作权就应作为基本的权利纳入我国著作权保护机制内。  相似文献   

8.
今年九月,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版权公约《伯尔尼公约》签订一百周年。该公约问世之后,进一步引起了世界各国对版权保护和版权立法问题的普遍关注。所谓版权,是指法律上规定的个人或法人对自己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所享有的印刷出版和销售的专有权利。这些权利,非经本人允许或法律许可,他人不得使用。我国的法学界有人把版权和著作权当做相似但又有微小差别的两个概念,也有人把版权和著作权同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著作权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模拟版权时代的利益平衡机制被打破。本文以现在争论激烈的临时性复制、私人复制等问题为切入点,在总结学者们观点的基础上,为我国著作权在网络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解读《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国家版权局局长石宗源和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签发,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已于4月30日发布,并于5月30日正式实施。该《办法》的出台引起各方的关注。在《办法》颁布实施之际,我刊特约参与此《办法》制订的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版权处处长赵秀玲女士就该《办法》制订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撰文介绍,并在《政策法规》栏目中全文刊登该《办法》,以期对读者了解该《办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罗守笑 《法制与社会》2011,(36):105-105
谷歌“版权门”事件让我们发现,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核心权利是财产权,保护著作权就是要保护著作财产权。版权法的修改应该增加保护著作财产权的条款。  相似文献   

12.
陆洋  铁坤  陈华 《法制与社会》2010,(23):66-67
本文以一则案例说明,在网络世界里,因链接的介入而引起的网络版权之侵权问题,其法律责任如何认定?其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于链接的性质与功能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即使适用过错的归责原则,是否能有效的保护网络版权,而同时危及互联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著作权的专有性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是一对天然的“冤家”,互联网的特性使得权利人难以控制其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由此而引发的侵权纠纷日益增长。就立法而言,我国通过法的移植和引进,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和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了权衡和妥协,使保护和促进协调进行,网络著作权保护立法正在逐步完善。而对司法而言,各地法院对新法的理解和运用需要一个适应和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参加著作权(即版权)公约之后,应当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过去的根本不主张保护版权(至少不主张保护外国人的版权),走向无原则地主张不加区分的对一切外国作品都给予版权承认。因为,这种走极端的理论同样不利于改革开放,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未参加版权公约的国家的状况谈起,弄清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我国人大常委会已于1992年7月1日批准我国加入《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这两个公约在1992年10月之后均将在我国生效,届时对大多数外国作品均不能再“自由使用”(包括翻译、改编等)。  相似文献   

15.
网络版权保护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经济依靠法律对于产权的确定实现生产和交易。经济学绐我们提供了改革现有版权,限定网络版权的范围的有益视角。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从简化著作权权利内容入手,设定广泛的传播权从而包括网络著作权,以及从保护对象入手,简化版权保护的内容,纳入网络作品,设定网络版权两种方式的优劣,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知+删除”规则原本是网络著作权侵权领域的规则,我国已经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予以确认并不断完善,为使社会大众自由获取信息同时保护版权人和网络平台商的利益,设置这一安全港湾非常必要,同时也可促进互联网产业良好发展、自律经营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避风港原则在适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情况、新技术以及新的法律问题的挑战,目前该原则已延伸到专利和商标领域,诸如《商标法》、《专利法修改草案》、《侵权责任法》均已吸收该原则的精髓,对网络交易平台的经营者应承担的间接侵权责任做出了规制  相似文献   

17.
云计算服务模式在互联网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推动着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规则作出适应性调整。云服务器提供商作为该服务体系中的关键主体,其在服务内容、技术能力、行业伦理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其在司法实践中面对责任主体定位不清、责任认定依据不明、责任内容界定不当等诸多问题,亟需在法律规范层面对其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规则予以廓清。基于对云服务器提供商基本定位的释明与对既有立法规则适用关系的厘定,应当明确以《民法典》规定之“通知-必要措施”规则作为其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依据,并以比例原则为价值指引,通过扩张解释“必要措施”之基本内涵,对云服务器提供商的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路径予以细化完善。在维护法律规范自身稳定性的同时,实现版权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草案)》已于1989年12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该草案第二条规定了如何保护外国人的作品。①保护外国人的作品以及本国在国外作品的有效手段是有关国家参加国际公约,目前保护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主要有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本文以这两个公约为线索,对著作权国际保护问题做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建渊 《中国司法》2002,(12):30-31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互联网上随意将他人作品上网或从网上下载作品后或传播或出版发行营利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引起的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日益增多。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如何认定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这是法律界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以下4点。一、把握“临时链接”与“永久保存”的区别“临时链接”和“永久保存”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行为。从技术上讲,链接是一种连接手段。“临时链接”(也称为“普通链接”,提供的只是通过网页全文检索系统检索到其他网站编排的页面的相关信息后与…  相似文献   

20.
张静 《法制与经济》2008,(14):85-86,95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传统版权保护制度的革命。为了适应技术的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通过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录音制品条约》,被称为“互联网条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