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宁  王冰 《青年探索》2016,(6):27-32
近年来各类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数量多、影响大,其中不少公益组织是由青年人创建并担任负责人。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对G市三个青年公益组织及其负责人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公益组织的青年领袖人物的成长过程中,公益孵化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公益报道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青年公益活动的模式有行动倡导和行为艺术的特点,而报纸的公益报道则提高了青年公益活动的社会认可程度。研究同时发现来自政府部门的对青年公益组织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尚不明显,由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不但应该给社会组织提供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还应该积极介入青年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使青年社会组织能发挥更加积极正面的社会建设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重要发现】我国公众的公益活动参与意愿强烈但实际参与行为偏少,"互联网+公益"效应凸显,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信息的透明度、机构的合法性、品牌知名度是影响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中高收入群体的公益观念更强。移动互联时代,人人公益的理念不断强化,公益的内涵和形式更加丰富,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6省市、12家汽车乘用车整车厂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为调查对象,调研分析了他们的工作状况.调查显示,新生代产业工人在年龄、文化程度、政治素质、维权意识方面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同时,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工作收入不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作前景渺茫,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低.对于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状况中体现的问题,应该从提高产业工人收入,完善工作场所的管理,吸纳一线工人参与管理三方面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公益行为与公益创业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的新趋势、新热潮。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单纯商业竞争、经济创业到拓展社会创业、公益创业的过程。青年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力量,对于新事物、新潮流都敢于大胆探索、不断推进。青年公益行为就是在关注自己生活改善的同时,乐意服务社会、帮助他人,为共建共享和谐家园作出奉献。青年公益创业就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的时尚,将服  相似文献   

5.
青年公益人:一个新型社会群体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公益人是伴随改革开放时代而诞生的群体,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进程中发展壮大,他们具体包括青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组织管理者、青年爱心机构负责人、青年公益传播者、青年公益研究者、青年公益创业者等等。青年公益人群体发挥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扩大社会参与、构筑社会良心、健全社会保护、丰富社会职业等方面。作为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期的新型社会群体,青年公益人将发挥越来越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B俱乐部的个案研究,描述了都市白领青年组织网络社团参与社会公益的活动特点,指出成长于社会转型期的都市年轻人并不是不热心公益,而是与其父辈相比,他们对于公益责任的认同更加趋于务实化、人性化、生活化,而且这一群体特殊的公益实践方式和责任理念正深刻影响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7.
公益诉讼是指任何组织和消费者都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的一种制度。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首次写入公益诉讼内容,即新增的第55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此规定原则性过强,剩下的具体制度设计工作全部依赖最高人民法院相应的司法解释。可是,公益诉讼是作为诉讼权入法的,而中国的诸多部门法中并无相应公益法权的实体法规定,公益诉讼权的规定显然是对实体法的一种超越。公益法权具有天然的社会权本质,要顺利实现公益诉讼的制度安排,须完成公益诉讼的路径转化。以公益法权的社会权属性为据,为其寻求宪法上或民法上的权源,以实现公益法权实体法的弥补与司法配置。  相似文献   

8.
睡眠是一种时空现象,能折射个体所在的整体性时空。为深入了解青年产业工人的睡眠状况,本文通过对重庆产业园区的田野观察和20位产业工人的深度访谈,根据青年产业工人不同睡眠节律,将他们划分为规律作息的安定者、拖延入睡的娱乐者、难以入眠的焦虑者、主动少睡的孤勇者,分别对应了接受与融入、挑战与反抗、隐忍与压抑、奋发与作为几种园区适应策略。这些适应策略是青年产业工人在陌生城市试图构建个体主体感、职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的体现。青年产业工人形成了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节奏,睡眠成为日复一日流水线工作中的个体化时刻,在空间分割和时间压缩的时代时空、人际孤立和陌生无助的社会时空、劣势积累的个人时空的交互作用下,青年产业工人突围机会日益缩小,需要通过时空重塑来获得希望与信心。  相似文献   

9.
当前,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公益生态圈逐步发展成熟,在我国慈善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S公益平台案例,对互联网公益平台生态圈的特征与结构,价值创造和治理机制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发现,互联网公益平台生态圈由不同公益主体和生态子系统构成,其价值创造机制依赖于内部各个生态子系统和各个公益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其治理机制符合“个体-关系-系统”的层次递进逻辑。在成长性和健康性两大导向下,通过对个体、关系和系统三个层次的治理,互联网公益平台生态圈可以实现全面系统的治理,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研究结论推进了互联网公益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互联网公益生态的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创设了我国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规制污染环境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然而该规定过于粗陋。本文分析了设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并对环境公益诉讼的纠纷的可诉性、当事人适格、及诉之类型和诉讼请求等基本问题予以界定。同时,本文认为构建与适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不应脱离我国的司法状况和具体国情,而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完善。  相似文献   

11.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计珍 《前沿》2005,(4):114-115
行政公益诉讼是相对于行政私益诉讼由非法律上利害关系人提起的、直接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行政诉讼。在我国这仍是一司法盲区,但西方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本文通过对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的简要介绍,论证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应采用的行政公益诉讼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约60家企业、1200名员工的抽样调查,通过与同龄的青年城市工人、老一代农民工以及老一代城市工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青年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存在根本性差异,与同龄城市青年存在某些共同特征,城市青年成为他们的主要参照对象和竞争对手,但其在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有必要针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建立一套支持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公益创业借鉴商业企业经营模式,创造社会价值并实现经济回报。公益创业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型组织,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来公益创业在国内的发展比较迅速,成为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尤其是中国青年对公益创业的热情高涨,中国青年通过公益创业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同时解决社会问题并创造经济价值,青年公益创业者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2016年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青年公益创业面临着筹资困境,资金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公益创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本文针对青年公益创业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目前公益创业者筹资现状,主要有:创业启动资金规模较小、资金来源渠道较少、过度依赖政府等;找出影响公益创业组织筹资困难的原因,主要为:公益创业组织法律地位模糊、组织缺乏绩效评估体系、自身经营能力不足等;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规范公益创业组织法律形式、鼓励发展公益创投等中介支持机构、注重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等,促进我国青年公益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益诉权是指进行公益诉讼的权力。所谓公益诉讼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请求人民法院进行纠正和制裁的诉讼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公共性违法行为,保护公共利益而采取的一项司法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缺位,致使很多环境损害行为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预防和纠正。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和起诉主体类型入手,分析各类型起诉主体在司法实践中的表现,最终提出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主体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青年参与公益的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转变,特别在我国各大高校中,涌现出许多公益活动新思路、新方法.公益活动的“下沉”使得互联网平台成为公益链中重要的一环,大量的公益信息发布、公益活动管理等工作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本文对我国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发展现状和面临困境做具体研究,并将高校和社会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做对比分析,提出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武威 《岭南学刊》2009,(2):68-71,105
现行诉讼制度基于直接利益关系原则而对诉讼主体资格有所限制,这影响了公益诉讼制度社会和法律功能的发挥。应当将公益诉讼主体扩展为国家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与组织和个人,同时在根本制度、诉讼费用、奖惩机制以及法学教育与法律知识的普及多个层面进行完善与改进,以健全我国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利益博弈时代公益诉讼的机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健  李伟  张锋 《桂海论丛》2006,22(4):90-92
利益搏奕时代下,利益群体分化组合导致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形式多样化,出现私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划分,传统诉讼理念以私益救济为核心的制度安排逐渐受到挑战。科技管理活动具有公共效益性和公共侵害性双重特征,往往易出现公、私利益的交叉和冲突,公益诉讼是解决科技管理中公、私利益矛盾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机制。我们以法经济学分析为视角来考量公益诉讼的机理,并在对公益诉讼理念重新凝练的基础上构建了公益诉讼的机制模式。  相似文献   

19.
当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应容许国家公诉机关或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保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这直接关系到公益保护的有效和行政权力监督的力度.在我国建立以行政公诉优先、民众诉讼为补充的行政公益诉讼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法律知识、办案经验,调查取证方面的优势,又动员了私权的力量来制约行政权的行使,从而构建监督行政权力的系统,促进行政权依法行使,从而维护公益.  相似文献   

20.
提升和改进都市青少年公益参与,一是要实现都市青少年群体对于公益推动的价值认同;二是获得与政府合作的资质和经验,搭建公益平台;三是创新公益方式,与青少年缩短距离,吸引更多的青少年积极参与;四是规范公益行为,这需要政府、公益组织、企业和相关公益参与者共同参与制定公益营销标准和协作规范;五是要及时评估公益绩效最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群体自身的特点展开分析,合理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公益和公道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