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民商事案件,在法院受理案件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民商事判决书作为反映民商事案件的一种载体,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关系。因此,民商事判决书的制作质量是值得关注的。我国的民商事判决书存在举证不充分,说理不强,引法不准确等等的问题,为此,民商事判决书还应在样式、格式和形式上进一步改进,并加大说理力度,以提高判决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判决书的表达本质上应当是体系化和规范性的,这是由实体法的概念框架和程序法的结构框架所决定的。然而,事实上判决书的表达存在着诉讼请求欠缺明确性和具体化、事实形成与认定逻辑的模糊化处理、法律问题认定与解释说理弱化等问题。随着一事不再理、禁止重复诉讼等制度的实定法化,规范化不足的判决书不仅无法适应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和诉讼质效。要件事实理论具有浓厚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实体法和程序法共同作用的法的空间促进二者衔接和统一,能够重新审视并分解民事审判,为民事判决书的规范化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论根基。因此,有必要结合要件事实理论规范民事判决书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判决书的叙事说理是判决结论的事实基础和理论依据。二审法院的民事判决书是最终解决当事人权益争议的书面决定,也是执行的依据,更是充分体现司法公正和法律真义的精神产品。因此,准确叙事、充分说理,在二审民事判决书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民事判决书是民事审判活动的最终体现。目前 ,大多数民事判决书都能做到合乎规范 ,但是叙事缺乏证据印证、论证说理不到位、制作不规范等问题也还普遍存在。本文拟就如何提高民事判决书的质量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法院体系具有双重性;美国法院判决书的格式有其自身的特点;查阅美国法院判决书应掌握一些方法;我国法院判决书应该借鉴美国法院判决书的说理透彻、语言优美、结构谨严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量刑说理是刑事判决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刑事裁判诉讼活动的最终落脚点。"正义是从裁判中发生的",量刑裁判是审判程序的重要环节,而说理是判决的精髓。然而,目前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重定罪轻量刑的失衡理念还未完全得到纠正,反映在判决书中,便是量刑说理不充分。量刑规范化改革要求判决书承载起刑事审判程序正义的诉讼价值,记录庭审活动中诉讼参与者关于量刑的建议、意见。量刑程序给予控辩双方平等参与机会,法官就要参考双方意见进而全面说理,程序参与性、对等性要求下,法官应围绕控辩双方提供的量刑信息,给出采纳与否的理由,包括对量刑事实情节的论证、法律依据适用的论证等,实现裁判的中立性,由此得出的量刑结论不仅具有实体上的正当性,更具备程序上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结果加重犯因果关系的认定自始就是一个难题,以北大法宝网案例库中"伤害致死"判决书为例分析,其中绝大多数判决书对于基本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避而不谈。在少数谈及因果关系的判决书中,要么对于因果关系的表述存在分歧,要么在具体的论证理由上过于简单。法律规定的不严谨,司法认定的不重视,以及因果关系学说立场的不明确,都可能成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通过对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务的进一步考察发现,想要在判决书中让因果关系的说理呈现明确化、常态化,有赖于因果关系学术立场的形成。我国应当借鉴德国刑法中的"直接性理论"来阐明结果加重犯中的因果关系问题,但需要明确"直接性"的内涵,发挥"直接性理论"的优势,摆正"直接性理论"的定位,使其在抢劫罪、强奸罪、绑架罪、非法拘禁罪等常见罪名的结果加重犯中均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民事判决书从形式到内容越来越受到法学界有识之士的非议,民事判决书的改革已成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民事判决书的制作理顺民事诉讼关系,改革过去民事判决书的法官主导型和主观性,强化诉讼过程的客观性,突出争议焦点,加强分析说理与思维过程,从而使民事判决书充分体现民事诉讼民主化、公开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边区法院两则判决书 ,注重证据论证 ,说理充分 ,情理法融为一体。对今天裁判文书制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加快裁判文书改革的步伐 ;裁判文书改革的重点在于加强说理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修辞是司法过程中的遣词造句,不仅是一种说服手段,而且是展现真理的一种事实性力量。法律修辞的意义,从哲学角度来说,是法律的展现,具有存在论的意义;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可以降低信息成本;从政治学角度来说,具有限制权力的功效。当代中国法院判决书说理和修辞的普遍缺乏,根源在于缺乏可以对判决书进行自由讨论的公共领域,也即没有以法律修辞为中心的语言游戏。法院判决应从中国古代判词中汲取修辞艺术,降低信息成本。判决书上网就是在判决书的公共领域引入读者批判的一种对策,对于加强判决书的说理和修辞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