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建平 《现代领导》2008,(11):40-41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上) 如果要给中国历史上的奸臣列一个排行榜,或者来个“十大奸臣”之类的评选活动,李林甫位居前列.想来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  相似文献   

2.
北宋初年,与辽国军队作战的宋军中有一位统帅级的人物名叫潘美。这个人物,在一些戏曲小说中是以反派角色出现的.戏曲小说中称他为“潘仁美”。直至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潘美是个奸臣.而且是陷害杨家将致杨老令公杨业于死地的卑劣小人.  相似文献   

3.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唐太宗,请求清除朝中奸臣,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上书人,向他问道:“我所使用的大臣都是经过反复考查的忠贤之士,你知道谁是奸臣?”  相似文献   

4.
要尽人皆知     
安徽襟江带淮,地处中原,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从古到今出了不少世界级的名人:老子、庄子、管子、三曹、华陀、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等,还有一个不大为人知道的大商家周学熙。但有两个现象引起人们的思索,一是这些大名人很少在安徽发展,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二是这些人物中很有几个是盖棺尚不能定论的有争议的人物,远的如曹操,近的如李鸿章、陈独秀、胡适。曹操,罗贯中把他写成一个充满权谋和奸诈的政治家,戏剧舞台也一色是反面的人物,戏台上他一出场的定场诗就是这么四句:“别人笑我是奸臣,我做奸臣笑别人,别人比我身先死,我…  相似文献   

5.
在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乾隆皇帝和大臣和坤的一段话很耐人寻味。乾隆问:“你愿意当忠臣,还是愿意当奸臣?”“我既不愿当忠臣,也不愿当奸臣”和坤答。“为什么?”“当忠臣往往被奸臣害死,当奸臣最后也没有好下场”和坤回答得很妙。 “那么你要当个什么样的臣子?”乾隆进一步问。 “我愿当个弄臣,就是想万岁所想,伺候好万岁的吃喝玩乐,万岁想啥我就干啥,一切都听万岁爷的”。  相似文献   

6.
《水浒》中宋江这个投降派的典型具有较大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反贪官”上。他总是喋喋不休地叫嚷:“奸臣闭塞”,“贼臣当道”,左一个要反贪官,右一个要杀贼臣,貌似很革命,蒙蔽了不少人,因而长期以来被一些人吹捧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  相似文献   

7.
勿绝于“弄臣”之手孙信成历史上,头脑稍微清醒一点的封建帝王,都知道要依靠忠臣,警惕奸臣。可不论是昏君,还是明主,却都离不开弄臣。于是,奸臣就多以弄臣的面孔出现。这些人虽为国家大臣,却一门心思陪帝王说笑嬉戏,与帝王一起养狗、斗鸡、玩蛐蛐、打麻雀,为帝王...  相似文献   

8.
京剧人物脸谱漫谈之十──白脸奸臣须贾霍建瀛在京剧舞台上,有许多剧目是写忠奸之争的。他们分别代表着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本期介绍的京剧《赠绨袍》中的主角之一──须贾,便是一个“奸臣”的典型。须贾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的魏...  相似文献   

9.
《淮海论坛》2010,(1):47-48
千余年来,五代的冯道一直受到訾议和诟骂。欧阳修骂他“可谓无廉耻矣!”司马光骂他“乃奸臣之尤!”王夫之说冯道“恶浮于纣、祸烈于跖”。胡三省说他:“位极人臣,国亡而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还许多人认为:冯道是历仕五朝的“失节”之人:是没有气节的软骨头;是朝秦暮楚的不倒翁.是“二三其德”的“巧宦”……这一类的论调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和主导地位。千余年来.虽然也有人说几句公道话,但是声音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10.
自知之明     
清乾隆时,有人上书皇帝说,顺天府乡试贡院大殿匾额上的三个大字“至公堂”是严嵩所书。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在这样一个为国家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竟然悬挂的是大明奸臣的手笔,一是显得我大清无人.另外也不利于树立以德治国的导向。乾隆一听有理,便下令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选出最好的以代替之。  相似文献   

11.
北宋末年的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等人,是六个臭名昭著的聚敛奸臣。他们自成一伙,狼狈为奸,祸国殃民,时人斥为“六贼”。这帮家伙在北宋后期的二十余年间能够爬上高位,把持朝政多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结成帮派,冒充新党,欺世盗名;一旦时机成熟,又善于委祸于人,借以翦除政敌。“六贼”之首的蔡京,正是这样一个穷凶极恶的阴谋家野心家。  相似文献   

12.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是一句颇值得深味的古话。“政声”,为官者的政绩、声誉也。一个官员的“政声”如何,在位时是很难听到真实的声音的,除非这个官员是一个虚心纳谏而又清正廉洁的清官。这道理很了然。在长达数干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朕即国家”的皇帝自不必说,就是一般握有权柄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口含天宪,稍有逆拂,便可置人于死地?在专权的官威之下,倘有人敢言“政声”之非,这无异于老虎头上搔痒,自找死耳。所以,有“众立之诺诺”,而难得有“一士之还愕”.该星人治的结果.“政声”的好坏,自然也只有在“人去…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临时救助中,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社会上一些人则钻了政策的空子。自从新的救助办法实施以来,一些人“看准”其中存在的漏洞,把此看做“商机”,有的干脆把它当做“工作”来干,一个站一个站地转移.很有一种走“江湖”的感觉。这些人群,似乎才是真正的“城市流浪人”。  相似文献   

14.
杨治邦 《前进》2007,(9):56-56
时下,有一种.认识很有市场:批评“影响”团结,而表扬则促进,“和谐”。仿佛一批评就否定了太好形势;一表扬就入人心情舒畅,社会和谐了。  相似文献   

15.
骆诚 《当代广西》2004,(15):9-9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还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语要谨慎而行动却要敏捷,养成少说多做的习惯,不要夸夸其谈。光说不做是君子所不齿的,作为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老夫子的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古今还有许多相类似的话。比如“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百姓从行不从言”、“言论是花朵,行动是果实”等等,这些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为政不在多言”。  相似文献   

16.
蒋建平 《现代领导》2007,(11):39-40
李靖的为官处世之道(上)李靖是唐代开国元勋.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生得“姿貌瑰伟”。据说他年轻时就很有志向.每谓所亲日:“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一代名将,舅甥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为将之道,韩擒虎每每会被外甥李靖的一番理论倾倒,抚之日:“可与论孙、吴之术者,唯斯人矣。”  相似文献   

17.
时下,不论城镇还是农村,绝大多数青年男女结婚典礼都要事先选好“吉日”。所谓“吉日”,即结婚典礼这一天要明历、阳历都是“双日”。有的甚至不仅要求日子是“双”.而且要求月份也是“双”的,这实在是荒唐和笑。在解放前的旧中国.结婚典礼择“吉日”是非常普遍的事。有些人就连外出办事.甚至理发、洗澡,都要先看好日子。全国解放以后.这样的人和事很少见了。司是,近几年来.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旧习俗又死灰复燃,尤其是结婚典礼择“吉日”最为突出。每逢所谓的“吉日”,大街小巷迎亲的小汽车往往排成长队,鞭炮声震耳欲聋,有…  相似文献   

18.
子秋 《今日广西》2008,(3):56-56
印度人、尼泊尔人很重视身份,在印度若身份不同或所属阶级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起吃饭。尼泊尔人也同样有类似的阶级划分,在其国内,对“身份”的重视,超过了一切。  相似文献   

19.
《政工师指南》2009,(2):35-35
1.“雪” “雷”,据说出自江浙一带,特别是浙江东北部地区,发音lei dao是指听到别人的话很诧异、很惊奇抑或难以理解,类似于现代词汇“晕倒”、“无语”等等的意思。由于打字习惯故而出现“雷到”这样的词汇,“雷到”其实在当地是“瘫倒”、“翻倒”之意,语境用途比较广泛。现在网络喜欢把雷人大致分为雷人语录、雷人广告、雷人发型、雷人服装。  相似文献   

20.
“潜水潜到娴熟,就像鱼儿一样,在水中轻松自如地游!”当被问起潜水感受时.没有一个潜水者不是这样回答.那声音里充溢着兴奋与自豪。“在水下,就感觉像到了另一个美妙世界,很新鲜也很刺激。”从广义上讲,“潜水”,是人在水面以下进行的各项活动的总称,包括潜泳、水下工程、打捞救援等。潜水休闲旅游.是近年来在都市年轻人中目渐流行的一项运动。因充满刺激和挑战,又让人回到大自然中,格外受到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