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从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出发,选取货币供应量、利率、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数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具有一定的调控效果;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化对房价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利率调整不是调控房价的有效手段;利率政策有较长时滞,但对房价波动的贡献度大于货币供应量。  相似文献   

2.
赵健 《理论月刊》2012,(4):130-133
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和金融创新推进,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变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根据操作变量的选择依据,文章针对其中的可控性,从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实现、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以及货币乘数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了货币供应量作为操作变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罗治光刘骅叶建新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金融改革规划时已明确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目前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流通中的现金M0、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而究竟是控制M1还是控制M2,值得...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应该关注资产价格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话题。本文以1999年1月至2004年11月为时间窗,选取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股价指数的增长率作为资产价格变量,研究其与货币供应量M2和M1的增长率之间的协整关系和G 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与资产价格之间存在均衡关系,而短期内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资产价格的互动关系更为密切,房屋销售价格和股价指数的变化都会显著地引致狭义货币供应量M1变化。因此文章建议我国货币政策应该逐步关注资产价格。  相似文献   

5.
资讯     
2006年人民银行新增贷款 2006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1月5日在南昌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2006年主要工作,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6年货币政策的预期凋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相似文献   

6.
2012年最优货币政策选择的依据是:(1)2011年1~3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已经从2010年1~9月的18.96%下降到13.04%,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则从同期的20.87%下降为8.85%,一个"从紧的"货币政策就是一次"负向的"货币供应冲击。(2)计量研究结果发现,货币供应、产出(GDP)增长对价格变动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随着货币供应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下降,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弱,2012年将是一个通货膨胀上涨率逐渐下行的年份。(3)由于当年的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当年的经济变量,运用"预调"和"微调"来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存在,可能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因此,遵守货币供应量(M2)增长目标在15%以下来稳定公众预期,应当是一个优选的政策,可以实现9%上下的经济增长率和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左右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货币政策变量与股市主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不以金融资产价格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却对股市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股价与成交金额的波动均与货币政策变动有深刻关联。长期内,货币供应量和一年期存款利率对股指存在正向的影响,而准备金率对股指则产生负影响;货币供应量对股市成交金额产生正向的影响,一年期存款利率对股市成交金额产生负影响。短期内,各主要货币政策变量几乎都能对股市波动产生影响。但是,信贷额的变化对股指与成交金额在长短期内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的政治分析杨龙货币政策与物价政策是国家控制经济的两种重要手段。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动,政府可以调控经济发展的速度;借助物价手段,国家可以稳定经济,调整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货币政策包括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管理。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中央银行增...  相似文献   

9.
通过货币和准货币供应量、CPI、PPI、CGPI等大量数据分析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状况,进而分析了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物价水平和经济滞胀等层面的影响,最后提出通过在财政政策中持续增加"民生"支出、不断完善税收制度和货币政策来遏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我国具体实践 ,运用计量经济学基本模型 ,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效应进行实务论证、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 ,对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谢平 《政策》2000,(1):15-16
一、今后二三年应实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 在最近10多年中,货币政策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即适当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用信贷利率杠杆来促进投资、消费、出口,支持经济的发展。随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一促二防”的方针,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防止通货紧缩,继续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这与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已有很大区别,实  相似文献   

12.
张强  乔煜峰 《求索》2014,(10):38-42
从经济主体和经济变量两个角度,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机理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采用2002-2014年的银行业和货币政策年度数据,通过P-VAR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银行风险承担意愿一定的情况下,风险承担程度上升会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并使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升高,从而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产生扩张效应;反之则会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紧缩效应。为提高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应多管齐下,综合采取深化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市场体系以及加强政策间的协调配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快速提高,又成为物价上涨的助推力量。从中期的数据来看,2003~2010年货币存量M2的6倍增长和名义GDP总量的3.3倍增长之间有了一个明显的"空隙";从短期的数据分析看,2009~2010年的M2增长率达到了48%以上,货币流通速度上升了15%,而名义GDP总量仅增长了26.75%。货币供应量增长已经大大超出了对货币的需求,表明进入了一个通货膨胀时期。面对物价的高位运行,2011年上半年"从紧"货币政策与下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适时转换,应当是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经济增长的优选政策。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同去年相比,2010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开始我国遇到了通货紧缩现象 ,虽然中央银行适时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 ,但经济运行速度增幅趋缓 ,物价仍然持续低迷 ,并未取得理想效果 ,因而有必要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面临的障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国家或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 ,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货币的目标。国家或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方法称之为政策工具 ,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经济的扩张、投资的急剧扩大 ,我国的经济总体是在高通货膨胀的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同去年相比,2010年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是: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同时要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强化金融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协整的边界检验方法考察了我国实际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并通过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得出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长期弹性与短期系数,同时纳入CUSUM和CUSUMSQ检验来验证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结果发现,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系数是稳定的,因此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应该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8.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库券和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与市场利率,从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之一,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国内对推行此项业务的呼声很高,但要真正实行这一工具,还必须具备一系列前题条件: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和强大的、足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已趋缓和,这是与中央银行在“九五”期间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综观中央银行正在执行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有如下几层含义:1.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要略高于经济增长和计划控制的通货膨胀率以上两三个百分点.如经济增长率是8%.物价上涨率要控制在10%,货币供应增加量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通胀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高位运行的物价水平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究其原因,除了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因素外,还包括相关制度的不完善、通胀预期的推动等原因。为此,应通过适度减少货币供应量、不断完善和调整相关制度以及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等方法,减少通胀带来的危害,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