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奋斗》2012,(11):7-7
近年来.宝清县委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党组织有效服务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坚持高起点谋划,把各级党组织有效凝聚到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来。科学发展,民生为先。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问题,县委先后出台了20多项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了财税增收、信访化解、市容整治和城市建设“大会战”,兴建了一大批改善民生重点项目。围绕加强对民生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以服务保障民生为重点内容的党组织工作例会、定期报告、专项推进等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民生决策、群众评判等17项民生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人》2009,(6):4-6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民生聚力,民生固邦。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时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党的十七大  相似文献   

3.
查颖冬 《唯实》2023,(2):29-32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独成章,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贵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出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中不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让群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5.
要进一步强化以民为本意识。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增强以民为本意识,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转变领导方式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为民上,不断增强为民尽心、为民尽力、为民尽职的责任感,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6.
《天津支部生活》2021,(7):14-17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是为党争取民心、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政治工作,是实打实的“民心”工程。近年来,天津民政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职能,倾情倾力打造天津民生保障的新高地,努力让民政工作成为党和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求是》2012,(18):27-2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我国基本民生保障取得了许  相似文献   

8.
张扬  李艳 《新长征》2012,(11):24-25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保障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改善民生,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最终目的。近年来,白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和发展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点,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省财政厅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加大民生投入保障,不断提升财政工作"民生含量",有力支持了各项民生政策落实见效.2022年,省财政厅将紧盯增进民生福祉目标任务,"压一般"、保民生,不断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提升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  相似文献   

10.
李凌  张继平 《新长征》2011,(5):40-41
民生工作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施政的最高原则,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德惠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紧紧围绕“生存性、安全性、发展性”民生需求,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了民生工作水平和实效。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的最终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的内涵在不断升级,更加关注发展和生存质量层面.满足民生改善的多样化需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重视统筹考虑民生改善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作为"现实的人"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即以"民生"为本。民生主要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和文化民生三个方面。民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要从一定的历史境遇出发做具体分析。民生的根本是利益,因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说到底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要将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的要求与当下条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万事民为先。近年来,炎陵县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公务,坚持民生工作和经济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生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明显提升。坚持富民为先,夯实民生基础。扩大就业。依托企业促进就业,突出抓好"两园两区"建设,注重项目能耗审核、环保评审两关,积...  相似文献   

14.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始终关注民生,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关注民生为突破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为积极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中国共产党需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情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立场;始终贴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5.
《实践》2018,(5)
正今年,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进11件更贴近民生的实事,让交通运输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区人民群众,切实增强全区人民群众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11件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具体包括:新改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新增100个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到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2014,(2):F0004-F0004
千秋大业,民生为本。 去年以来,晋中市纪委监察局坚持把以人为本、执纪为民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全过程,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生问题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权益和权利能否得到落实的问题,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其根本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包括民主与法制两个方面.为此,一要确立正确的民主观、民权观、民生观,二要"硬化"民主制度.从当前的条件看,近期通过民主能够较好解决的民生问题的重点是医疗卫生和教育,使当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较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交通运输连着各行各业,服务亿万群众,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供给质量,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9.
张博 《奋斗》2012,(5):43-45
城市,以人为本;发展,民生为大。我省这一届领导班子一直将改善民生作为还政于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回首过去的五年,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惠及民生、保障民生,始终都是龙江大地奏响的最强音。在刚刚结束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中更是将“始终坚持民生为大,共享科学发展成果”作为一条重要的经验加以总结,明确提出“大力保障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任务。可以说,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是贯彻省第十l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加快我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具体举措,更是新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20.
李翠兰 《新长征》2011,(9):42-43
民生问题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今后五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党和政府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的目标和工作的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利益问题,切实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利益矛盾,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