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的亲属2月15日曾经给江泽民总书记并党中央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小平同志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向来达观。关于他的后事,近年来曾对我们多有交待。为了体现小平同志一生的追求和信念,完美地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根据他的嘱托,我们提出如下意见:……” 意见共5条。当读到其中第4条“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时,不禁使人肃然起敬。死后捐献遗体和器官,小平同志虽然并非第一人,但作为一代伟人,他带头这样做,令人万分激动。 小平同志说过一句朴素而又充满深情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生前,他为了追求真理,为了  相似文献   

2.
对于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攻势人们谈得已经比较多了,然而还有一种来自我们自身内部的"和平演变",人们则重视不够.其实这后一种"和平演变"也同样是非常危险的.宋平同志说:"腐败与'和平演变'是有联系的,腐败也是'和平演变'的一种表现."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此作了更全面的论述,他说:"少数人以权谋私、行贿受贿、  相似文献   

3.
前年年初,在一次由统战部王兆国部长请我们民主党派领导同志们吃饭的餐桌上,他点名向经叔平和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征求我们的意见。他的问题是,当前有什么问题值得中央的重视,解决之良方安在?经先生是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他的意见当然比我的高明得多,这里就不说了,只从我当时所说的意见说起。我说,照我看来,数亿人的就业问题是个中  相似文献   

4.
徐谋 《瞭望》1988,(15)
本届人大和政协会上,有不少代表、委员们说,有些议题似乎成了“永恒”的话题,例如,要求增加教育投资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月二十九日上午,我在政协的民盟小组旁听,就听到张乔啬、孔令仁、张芝联、李树元等五位委员(还有一位委员我未查到其姓名)对一九八八年的教育投资未有明显的增加提出批评。张乔啬委员说,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说要重视教育,但仍然是“口惠而实不至”。他提出,作预算计划时的先后秩序应是先按排好教育这样的人才生产的投资,再安排物质生产的投资。张芝联委员说,我们呼吁增加教育投资已经多年了,但为什么教育经费的增加是微乎其微呢?他说,原因是不是有二:一是我们的意见讲得还不够动情,因此不能打动人,那我们大家应该想办法说得更动情些(这时冯亦代委员插话说:那也不能花言巧语);二是  相似文献   

5.
在山东省章丘县普集区委办公室里,我看到一本奇特的登记簿,登记的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姓名、性别、年龄、工种、级别、原工作单位、现住在何处等栏目。区工业公司副经理许高善同志说:“这是我们的‘人才字典’”。接着,他向我介  相似文献   

6.
人才问题,是邓小平同志最为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早在1982年10月他就指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1991年8月,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起用。”为此,他“建议中央  相似文献   

7.
你是谁的人     
人生中有许多困惑与烦恼.日前,鄙人就遇到一着:那天去某部门办事,碰见某公,聊起机关的人际关系,某公冷不丁闷了我一棍:"你是谁的人?"我心中抽紧,惶惶然不知作何回答,情急之下反问一句:"你说,我应该是谁的人?!"某公哑然. 此语着实让我咀嚼了半天.不知从何时起、何地始,"你是谁的人","我是谁的人","他是谁的人",这些莫名其妙却又并非空穴来风的"鬼话",象瘟疫般在我们生存的时空里漫散开来,给你、我、他这同志式的人际关系,投下缕缕阴影."你是谁的人",说的白一点,无非是:你是哪一帮哪一条线上的人,你是跟随哪个领导受哪个领  相似文献   

8.
创新与艺术     
温家宝去看钱学森,谈到科研创新。钱学森说:"你说的我都很赞成,但有一点,我们的大学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然后他说了句很含蓄的话,"应该让学科学的学点艺术,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应该有艺术素养。"其实也就是  相似文献   

9.
我在这里讲三个问题。一、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为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小平同志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他之前没有人这样说过,他说得非常准确。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这个民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应该说,在和知识经济相对应的这个工业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是落后的。这种落后状况至今没有完全改变。我们的铁路部门一公里用37人,美国是1.3个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差距。其他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差距,都是非常严峻的。我们自己采出来的油没有从外国买来的便宜。我…  相似文献   

10.
写好“一撇”和“一捺” ,共同打牢企业的支撑点。“搞好一个企业 ,关键要有一个好班子 ,特别是班子中的党政一把手要配合好。”这是我们已故党委书记、老经理王权同志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与王权同志在西单商场搭班工作近十年 ,无论是什么主题 ,我们都始终唱一个调 ,和一个拍。1995年王权同志得病后 ,组织上让我担任总经理 ,王权同志改任党委书记、董事长。一时大家不习惯 ,一些干部还是找王权同志签字。王总说 :“找秀玲签去。我现在不是总经理了 ,我不能破坏制度。”我则总是对干部们说 :“王总是多年的老经理 ,还是董事长 ,他经验…  相似文献   

11.
冯骥才甲子艺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国民主促进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冯骥才同志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领导人之一。冯骥才同志说,他的父亲是江南人,他的母亲是山东人,所以他有江南人的细腻忠厚,也有山东人的粗犷和豪放。但他作为中国文化人的代表,他更有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品格。作为冯骥才同志的朋友,我们常叫他“大冯”,这个大,不仅是指他身材高大,还指冯骥才同志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短促的。怎样在短短的一生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一份严肃的答卷。今天,让我们看看饱经风雨、年过半百的老采油工李堂福同志是怎样回答的吧。今年56岁的李堂福,1960年随着石油会战大军来到茫茫草原。在采油49队一干就是25年,有4次调离采油一线的机会,他都放弃了。他说:我全身沾满了油味,也练就了一股“铁”劲,我要  相似文献   

13.
在粤西农垦一水泥厂调查时,我们看到很多职工的家中都贴着一张《爱厂职工荣誉证书》。证书上写着: 经职工评议,厂批准,授予××同志为一九八四年“爱厂职工”荣誉称号,特发此证。望继续发扬主人翁精神,珍惜荣誉,在今后的工作中创造更优异成绩。陪同我们的厂工会同志指着墙上的奖状对我们说:“可别小看这张奖状的作用,许多职工领到它时,比领到奖金还高兴呢!”有的职工为了把这张奖状珍藏好,还特意买了镜框装起来,有的人还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的亲属和友人。供销科的一个同志因出差被漏评了,他回厂后,立即找到厂领导问明原因。他对领导说:“为啥把我忘了,我上了  相似文献   

14.
1937年3月,我受中央保卫局周兴副局长委派,跟随彭雪枫等同志到山西太原做地下工作。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合作,但阎锡山仍很反动。我们到太原主要是给阎锡山做统战工作。8月,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正式成立,彭雪枫任处长,张震任参谋、总务科长,岳夏任办事处秘书长。 8月下旬周副主席来太原工作。一天,雪枫同志把我叫到他的房子,笑眯眯地说:“周副主席看上你了,要你给他当勤务员,你同意吗?”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羞称同志     
同志:多么光荣的称号! 许多年间,我和许多同志都这么相信。当我们互相以同志相称的时候,怀着何等自豪的感情,因为我们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们可以一起赴汤蹈火,为共同的理想而献身;我写过一句诗,说:“同志——这就是忠实和信任。”然而,现在每当我称人同  相似文献   

16.
我已经87岁。我一生经历了成千上万件事情,结识了成千上万位人士,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使我一生难忘的,教我一想起来便激动不已的,是我有幸认识了一位巨人。我握过他的手,和他谈过话,挨过他的训,得过他的鼓励,吃过他做的菜,受过他的保护。我是个平凡的小人物,回想起来,也许就是这么一点难忘的回忆,使人能安静地坐在窗前,望着自己一生的旅途,对自己悄悄地说:我不是个有福的人,但我是个幸运的人。因为我见到过世上最完美的人。  相似文献   

17.
1976年4月15日,邓颖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会见杨振宁博士及其家人。邓颖超说,恩来同志患心脏病已经十年了。不过,使他致命的不是心脏病,而是癌。她告诉杨振宁:1973年恩来同志见你时,他自己已经知道得了癌症。杨振宁说,既然已经知道得了病,为什么不让他休息,还让他继续工作?邓颖超说,谁也没有强迫他,是他自己乐意的。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周恩来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要睡眠而能生活的人。这是夸张的说法。没有人能够不要睡眠而能生活。不过比起一般人来,他的睡眠时间确实少得多。也有人说,周恩来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8.
照片上的这位老人,长髯齐胸,洒脱清雅。有人猜他是位艺术家,有人说他是个老中医。听到这些,他总是笑呵呵地说:“我是个老兵。”这位神采飘逸的“老兵”,就是原核工业部副部长、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李觉将军。去年年底的一天,我们拜访了他。“先念同志这个词题得好!讲得好!”看到李先念同志为本刊的题词:“加强共产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19.
晚报上连载丁隆炎同志撰写的《彭总在四川》,让人看了难忘之处颇多,比如彭德怀对他的老部下说过这么一段话:“作为领导,还是要多关心大家的生活……为什么有的部队在风沙露天里开饭?搭个草棚子饭堂不可以吗?为什么下工后一个个还泥糊拉渣的?搭一个木头澡堂不可以吗?作为干部,关心人才是头一份工作。我看 干部,历来把他是不是处处关心下属的苦乐安危作为头条标准。” 看了此文,我被彭老总的这个“头条标准”深深感动了。彭德怀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部下,也同样用这个“头条标准”要求自己。黄克诚同志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平时行军作战,他的战马总是让伤病员和年小体弱的同志骑。他经常关心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在接一只电话时,习惯地问:"您好,请问您是哪位?"对方说:"我是小周."我听出来了,他是年过耄耋的现任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同志,我就笑说:"我是小李……"是的,我们有个君子协定,互以小周、小李相称,不得有违,违者受罚.当然,这只是戏言,开开玩笑,有助于营造一种活泼的气氛,有利于保持一种不老的心态.确实,和这位小周说说笑笑,我不禁又想到了年轻时的生活情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