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霞飞 《世纪风采》2007,(11):31-31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大革命"发动阶段,被简称加蔑称的"三家村",即《三家村札记》,它原本是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这个杂文专栏的开辟,说起来其实很简单。60年代初,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了头脑发热的人们以教训,使党内大多数同志开始警醒,毛泽东和党中  相似文献   

3.
正当年邓拓先生在主编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前线》杂志时,开辟了"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发表了一批短小精悍、文字优美、针砭时弊的优秀杂文。他自己同时还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文字短而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5年《前线》杂志恢复刊名以后,继承前辈的文化传统,创办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同时开办了"画里画外"漫画栏目。至今两个栏目已坚持二十余年,发表了大量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相似文献   

4.
“三家村”一名,源于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在1961年10月开辟的《三家村札记》专栏。《三家村札记》专栏由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文教书记邓拓和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三个轮流撰稿,署名吴(吴晗)南(邓拓)星(廖沫沙)。这个专栏自1961年10月开办到1964年7月迫于形势而结束。其间,以歌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为主,也有些是对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的揭露,对错误思想的批评。在写作特点上,《三家村札记》较多地采取了以古鉴今、深入浅出的方式,体现出杂文特有的辛辣风格,如吴晗的《赵拓…  相似文献   

5.
回顾和祝贺     
《学习与研究》编辑部的同志想办一个杂文专栏,取名为《三家村后学札记》,嘱我写点什么。推辞不掉,只好随便说几句。记得《三家村札记》缘起于1961年9月中旬或下旬的一天,《前线》编辑部的同志将我同邓拓、吴晗两位邀集在一起,商量在《前线》开辟一个专栏,署名吴(吴晗)南(邓拓的笔名是马南邨)星(我的笔名是繁星)。邓拓说,既是三个人,就干脆叫《三家村札记》,行不行?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同意。至于文章的內容和写法,并没有议  相似文献   

6.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7.
秦湘豫 《党课》2013,(4):105-108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笔名马南邮、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邓拓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其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撰写的杂文,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廖沫沙铁窗《嘲吴》《悼吴》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北京市委领导邓拓、吴晗、廖沫沙以所谓“三家村”写杂文隐射罪名,首当其冲,惨遭迫害。1967年的一天,吴晗、廖沫沙同被揪到一个矿区批斗。会前,两人被关在一起。廖见...  相似文献   

9.
凡经历过那场十年浩劫的人,大概无人不知廖沫沙的大名。因为批判他(笔名吴南星)跟邓拓、吴晗在《北京晚报》发表的杂文《三家村札记》,成为  相似文献   

10.
黎里 《前线》1993,(24)
吴晗同志在《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中,写了《谈道德》和《再谈道德》两篇杂文,提出了对传统的道德不可一笔抹杀,而要批判地继承,他首先明确肯定道德的阶级性,指出过去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为封建的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是封建  相似文献   

11.
黎里 《前线》1988,(10)
说也凑巧,《前线》的《三家村札记》(以下简称《札记》)和《学习与研究》的《三家村后学札记》(以下简称《后学》)都是10月“开张”的。但这里需要郑重声明的是:《后学》的出版日期是10月5日,而非《札记》的10月10日,以免有朝一日可能的好事者再有什么奇异的联想。1966年春“文革”始发,“三家村”黑极一时、横遭讨伐之际,中国竟不乏“聪明”的批判者,大张风水先生的威力,郑重指出:《札记》选定“双  相似文献   

12.
陈辽 《唯实》2004,(2):94-95
在我国 ,除了有一家《杂文报》、一家《杂文月刊》、一家《杂文选刊》外 ,在定期出版的刊物中 ,专门辟出“杂文随笔”的专栏、期期刊登杂文随笔的 ,就我所知 ,只有提倡“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的《唯实》(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主办 )杂志一家。单是这一点 ,《唯实》的这一做法 ,就使我十分钦敬。因为 ,鲁迅说过 :“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 ,‘杂文’有时确很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 ,也照秽水 ,也看脓汁 ,有时研究淋菌 ,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 ,是渺小 ,污秽 ,甚而至于可恶的 ,但在劳作者自己 ,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 ,和人生有关 …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纪念革命伟人的专栏办得有声有色,收到出乎预料的效果?经常开办这类专栏的《党史文汇》杂志,已积累了不少可供参考的成熟经验。在2014年它开辟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专栏,就是一个例子。其成功感人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继全国性的杂文选集《中国当代杂文八大家》选入了邵燕祥在本刊首发的《说人话,不说鬼话》、《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选入了鄢烈山的《从塑料羽毛球拍说到“两个凡是”》之后,由“文丛总编辑委员会”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刚刚出版发行的《江苏文学50年·杂文卷》,又选入了本刊发的两篇作品:《从一个大学生行乞谈起》(作者:马国征)、《杂文味》作者:张彦加本刊首发杂文入选重要选集@张彦加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党史月刊》2011,(17):53-53
从5月至6月。泉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大型展览会、学术征文、党史知识竞赛等,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与市委宣传部、市档案局等部门联合在《泉州晚报》开辟“喜迎中国共产党90华诞——刺桐烽火录”专栏,在《东南早报》开辟“党建历史上的泉州——红色印记”专版;  相似文献   

16.
▲《关于“石头”的说道》是《石花杂文笔会》中的一篇杂文。它分析了自从《光明日报》发表《杂文也是石头》之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说道”,笔锋犀利,辩驳入理。  相似文献   

17.
秦英 《前线》2011,(4):18-20
《前线》是1958年11月由北京市委创办的理论刊物。1966年5月,《前线》主编邓拓因被诬为“三家村反党集团”而含冤逝世。不久,《前线》编委会被撤销,《前线》停办。在“文革”中,由彭真亲自撰写的《前线》发刊词《站在革命建设的最前线》被批判为“彭真独立王国的反党纲领”。  相似文献   

18.
朱铁志 《党建文汇》2008,(11):54-54
我与乃举先生由相识而相知,转眼已经二十多年。乃举性情耿直,为人诚恳,有忠义之心,是杂文圈里有名的热心人。《秋实集》是继《春华集》、《夏雨集》之后乃举的又一本杂文随笔集。由于长年在党刊工作,乃举的杂文创作视野宏阔、立意高远,能够很好地处理“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落笔讲究分寸,展开论述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探索理论武装新路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潮州市理论武装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武装,不断取得新成效。一、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为重点,大力推进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工作。市委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并成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进镇、进村,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潮州电台开辟了“理论讲座”专栏,解答党员干部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潮州日报》开辟专栏,阐释有关重大理论问题。二、充分发挥各级党委中心组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