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正> 本文分析了性犯罪及暴力犯罪者审判前的精神病学报告。随机抽取了性犯罪及暴力犯罪的精神病学报告各100例,比较了他们的精神病学特征,同时也比较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雇佣关系、先前行为及交往障碍,酗酒及吸毒、精神病发病率,以及罪犯与受害  相似文献   

2.
要件事实与实务养成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陆成文法的适用与要件事实在大陆法体系下,法律条文大体上是法律要件与法律效果构成。如:"如果存在缔约过错,合同归于无效","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而取得利益的话,必须返还该利益","如果因为给他人造成损害,那么就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这种"如果是A,那么,就会是B"的结构中,A为"法律要件",B为"法律效果",满足或者具备了某种法律要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法律效果。大陆法系国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女性本身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刑事法律关系中,一般都处于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地位。然而,今年以来,安徽省定远县看守所却连续羁押了几名女性暴力犯罪者,并且,涉嫌的罪名让人一听就毛骨悚然——故意杀人。经调查发现,她们的杀人动机竟是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社会中恋爱暴力的普遍存在,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但与国际社会的视角不一致的是,恋爱暴力对我国来说依然是一新生事物,社会各界对婚姻暴力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恋爱暴力.但近些年来恶性恋爱暴力犯罪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大对恋爱暴力的研究,制定防范恋爱暴力犯罪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一、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事实,是债产生的一种根据,为 许多国家的民事立法所重视。我国《民法通则》第92条是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没有合 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学者 根据该条对不当得利的规定解释认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利益,致使他人损害的,为不当得 利。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使他人受到损失,如果不采取法律补救措施加以纠正,是不 公平、不合理的。因此中外民事法律无不基于衡平观念或公平正义观念,规定不当得利制度 ,明确受损失人享有返还不…  相似文献   

6.
因为自己不顺心如意,就迁怒无辜者,让其生命受到无端伤害。这种报复社会的行为,是文明社会所不允许的。这种报复社会的心理,是理性社会所应着力消除的。尽管发生的事件属个别,但影响极为恶劣。最新的这一起发生在广西平南的吴业昌砍杀小学生恶性事件,来得更是没来由。从一些报复社会者的作案轨迹和行为可以看出,报复对象是不特定的,看见谁就该谁受伤害,看谁不顺眼就拿谁下手。报复起因,就是自己不顺心,遇到一些挫折,无法排解。报复目的,就是把自己的不顺和挫折转嫁到无辜的人身上。这样做的后果却是酿成惨案,触犯法律。显然,如此报复社会,会让人们生活在一种不安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即使没有普遍性,属于极端个案,我们也应当深思各方面的漏洞,力争消除报复社会的土壤。报复社会者,基本都缺乏抗挫折的能力,缺乏自我排解、自我修复的心理机能。这些人顺心如意时,一切好办;一旦陷入困境挫折之中,便找不到生活的希望,容易走向极端。追根结底,需要我们的家庭和学校补上抗挫折教育这一课。从小就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失败、面对逆境、面对烦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不断有触目惊心的家庭成员间的恶性伦理杀人案件、报复社会的重大恶性杀人案件等极端暴力犯罪案件频频撞击着人们的神经.掩卷观之,令人扼腕,令人愤怒,也令人深思.2010年6月,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开展为期7个月的严打整治行动,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暴力犯罪,系犯罪学对犯罪进行分类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行为人对他人、群体或者社会进行攻击性破坏行为并且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犯罪,其侵犯对象可能是人身权益、财产权益、公共利益等."极端暴力犯罪",是指具有极大攻击性并且造成极严重社会危害的暴力犯罪,上述桩桩件件的灭门案便是典型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总体上安定的社会里,公共权力应受到控制,以免其侵害公民的个人权利或践踏社会利益。这一权力控制的问题,通过政府这一可信赖的概念,令人满意地得到了解决,因为在这里授予政府的是由宪法性法律限定的有限的权力。虽然,作为一个受法律限定并由法律承认的抽象物,政府不可能超越权力的界限,但是,政府官员个人侵越这种界限的事却有可能发生。不过,对法律的任何侵越,不管谁是侵害者,他都会或者损害  相似文献   

9.
《法学》1989,(8)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损害赔偿案件逐渐增多,在整个民事赔偿案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案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未成年人,故有其特殊性。由于现行法律对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未作专门规定,以及对现有规定的理解存在不少分歧,以致审判实践中做法不一。为此,我们对十七件涉及来成年人损害赔偿案件作了一次分析,并就其中四个方面的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未成年人在特殊场所损害他人或己身受到损害的责任承担未成年人由于辨别和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对他人造成损害,也容易受到他人损害甚至自己不慎受  相似文献   

10.
王叶刚 《时代法学》2012,10(6):75-81,89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为他人承担责任并非例外的责任形态,其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我国《侵权责任法》在规定替代责任时,采用了个别列举的方法,这就有可能产生大量的法律漏洞。在特许经营关系中,特许人会对被特许人的经营行为实施一定程度的控制,在被特许人造成他人损害时,法律没有对特许人的责任作出规定,属于法律漏洞,可以类推适用替代责任的相关规定来确定特许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86,(11)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均能使债发生。各国民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我国《民法通则》也作了原则规定,这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试将二者的内容,分别作一粗浅的说明。一、不当得利之债凡无法律上的根据,使他人受到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便构成了不当得利,产生不当得利之债。因不当得利而受到损害的一方是受害人,也是债权人,有权请求对方返还其利益;因不当得利而  相似文献   

12.
古土 《检察风云》2006,(15):4-5
一个个举报人挺身而出,勇敢揭露腐败现象,证明了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证明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生命力,证明了人类对正义的永恒信仰。但是,我们也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却屡遭陷害打击,人生权利受到损害,甚至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一些被举报的权力部门及其负责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名义,对举报人实施报复,而普通人群的冷漠,又使他们处于异常孤立无援的境遇。举报人得不到保护的现象,损害的不仅仅是某一部门或某一部分人的形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尽管,在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时期,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抵押人能否在抵押期间内将抵押财产转让给他人,由于我国《物权法》第191条对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财产的规定仍不清晰,因而在适用中经常发生争议。原则上,如果抵押权人同意转让抵押财产,并主张就获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按照私法自治原则,只要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法律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思。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少年司法是美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立程序和法律理念.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少年法庭受到来自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批评.自由主义认为,少年法庭的法官经常以一种任意的、歧视的、甚至是专制的方式行使着家长式的权威;保守主义则认为少年法庭过于仁慈,尤其是对实施暴力犯罪和反复实施犯罪的违法者.来自两方面的挑战,对美国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15.
法律应当保护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同时,法律不应当过分追求高尚情操.作为一种权衡,《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民法在这里承认,一个人在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的情况下,可以管理他人的事务.虽然没有事先获得他人的同意,但是,由于这种管理是为了避免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与此同时,帮助他人的人可以从本人那里获得必要的补偿,以填补自己所支出的费用和受到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方舟 《法律与生活》2016,(14):44-45
校园暴力的伤痛 网络一段热传的视频中,几名穿校服的少年对另一名穿校服的男生拳打脚踢.这些孩子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同班同学.施暴的少年满嘴脏话,扇脸、踢肚子、打头……几乎每一下都用足了力气,稚气未脱的脸上写着浓重的暴虐表情.他们一边打一边叫嚣着:“你以为自己是班长就了不起?老子打的就是班长!”“你打一次小报告,我们就扇你一次!”被打的孩子哭着跪在原地,打人者质问:“说!还告不告状了?”被打的孩子嘴角流着血哀求道:“放了我吧,不告了,别打了……” 对他人施加暴力、伤害他人,不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损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这些行为一旦触及法律红线,当事人、监护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余向阳  陈晶 《人民司法》2020,(11):57-59
【裁判要旨】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举报他人违法犯罪,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不损害他人的权利为限度。将举报信及起诉状在网络上发布是否构成对法人名誉权的侵害,应当根据该法人有无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无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来认定,对法人名誉权的保护尺度应遵循善意与正义的宗旨,采取适当弱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抗税犯罪案件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人故意违反税收法律,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交纳税款的犯罪案件。抗税犯罪是税收犯罪中以公开对抗为表现形式的犯罪,是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中唯一的暴力犯罪,它不仅侵犯国家的税收征管秩序,侵犯税收征管人员的人身权利,还直接损害法律的权威,社会危害性较大,是涉税犯罪中打击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报复性犯罪是指由于行为人自身或者家庭、社会等因素,从而导致对他人或社会产生报复性心理所引发的犯罪,通常分为报复他人和报复社会两种类型,本文主要论述针对他人的报复性犯罪。被害人过错是人身侵害类案件中的重要酌定情节,也是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时常援用的辩护理由,但是我国刑法至今仍未将被害人过错纳入法定量刑情节的范畴,这是导致强奸罪、故意伤害罪和其他人身侵害类犯罪量刑不均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论述被害人过错的法理基础,并对比外国立法例,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得出了被害人过错的酌定量刑情节应当法定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所谓法制公信力,是指一定政权区域内所制定的法律制度,在其社会成员中受到的重视与遵守程度的高低.一个法制公信力很高的社会,其社会成员笃信法律的权威性和尊严性,所以,一定会把这个社会的各种法律制度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别无选择的准则,那么,这个社会的法制效力就能够达到相对意义上的最优化,由此,这个社会的秩序也肯定是比较良好的;反之,一个法制公信力不是很高的社会,许多社会成员对这个社会的法律制度持有轻视或者怀疑心理,那么必然的,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他们就不一定一定以这个社会的法律作为决定自己行为的唯一选择,这样,这个社会的法律制度之效力就要大打折扣,因而,这个社会的秩序也就不可能如法制之所要求的那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