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陈昆满 《世纪行》2007,(10):14-17
《史记》中有多处记述,对楚人重然诺的诚信品格作了定论。楚人重然诺的诚信品格,一是体现在对祖国的忠诚上,二是体现在职业道德上,三是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四是体现在对已的执着自信上。楚人这种诚信品格的成因主要是:环境决定、文化影响、体制使然。  相似文献   

2.
颜翔林 《求索》2014,(1):4-16
庄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怀疑论特征,开创了中国古典怀疑论哲学与美学的先河。在解构与颠覆既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庄子追求建立“本真的自我”这一理想主体。“本真的自我”包含“智慧的自我”和“审美的自我”这两个主要内涵。相应地,求证自我构成了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逻辑基石之一。与此相关,主体批判成为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知识批判、话语批判、欲望批判等精神结构。庄子怀疑论美学的当下意义主要在于,启迪人意识到主体与知识的有限性,滋养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伦理情怀,克服消费社会带来的功利与欲望之累,为诗性主体的建构提供充满活力的思想资源。然而,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也隐匿某些消极内涵,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社会历史的正当发展。因此,我们在借鉴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的同时,应对其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   

3.
《庄子》作者喜欢寓论说于讲述之中,其言说艺术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言说艺术与作家独特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庄子既洞达原始神话思维的根本精神,又汲取文明时代理性智慧的养料,把认识和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熔铸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其言说艺术产生的触媒。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言说的方式,使《庄子》具有更丰富的审美趣味,从而产生更为持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在魏晋时期最为盛行,魏晋清谈名士们读《庄》、论《庄》、注《庄》,可以说魏晋社会的许多层面都受庄学精神的熏染,尤其是魏晋时期的艺术受庄学影响尤深。东晋名士王羲之作为一代天才的书法家,他对《庄子》的态度颇值得玩味。他既醉心于《庄子》却又对庄学有所批评。王羲之这种矛盾心态,其根源在于王羲之人生态度上的庄学倾向和政治态度上的儒家倾向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言意关系是庄子哲学的重要命题,解读《庄子》之《齐物论》、《知北游》、《寓言》、《秋水》这几篇集中论述言意关系的文本,可以析解出庄子哲学言意关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言不尽意",意在申明有限的语言不能把握具有无限意义的道;第二层是"言以表意",是庄子独特的言道方式;最后一层则是"忘言得意",表明在终极意境上,真正的得道体现于忘言之中。  相似文献   

8.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9.
《庄子·逍遥游》开篇描述了“鲲”自“北冥”徙于“南冥”的变化,从“鲲”至“鹏”,从“鱼”至“鸟”。其“南北”之间的位移变化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个体“性命”上的变化。纵观全书,“南北”以不同的形式,或以方位、或以观念、或以人名等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在《庄子》特殊的言说方式下而显得意蕴非凡。通过对不同场景中所出现的“南北”进行分类研究,对其中所蕴藏的观念进行梳理,考察其内在变化,可以理解《庄子》中的“天下”观念,并为认识自己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心理学思想是当代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避免片面理解《庄子》所蕴涵的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本文在心灵哲学的视域内、在《庄子》哲学思想的取向内探讨了其有关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以时间的递进为线索,注意到《庄子》后学对前期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展现出心、身交替超越的演进过程,给学术界关于《庄子》心灵哲学本体论的定位提供了“中立理论”的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深受湘楚文化浸染,其乡土小说贯穿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情结和民族道德重建的审美理想,呈现出神奇浪漫的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2.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出自春秋战国时代的成语典故有300多条,而来自楚国、楚人的成语占了几近1/3。作为历史故事一部分的成语典故也是当时政治文化的折射。来自楚国、楚人的成语反映出当时征伐频仍,楚人率性自为,楚风淳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岳庆平 《湖湘论坛》2010,23(5):76-82
项梁复立楚后是亡秦斗争中传统和时势交相作用的结果,但存亡继绝的老路妨碍了项氏的发展。怀王之约是怀王与项氏矛盾的集中表现,严重制约了项羽再造帝业,却为刘邦提供了机遇。项羽在负约分封、王九郡、都彭城、号西楚霸王的过程中处置失当,致使西楚在楚汉之争中形势日蹙。项羽最终身死国亡,承秦立汉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既是人才输出大国,又是人才引进大国。楚对外籍人才的任用,具有不拘一格选拔、敢于放手重用、善于用其所长和任用形式多样化等特征,同时又存在引进人才范围偏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浅析湖北楚文化生态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如何结合本地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湖北省必须结合本地实际,以发展楚文化生态旅游为龙头,来带动全省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臧知非 《湖湘论坛》2010,23(6):94-97
古今学者对"西楚"的研究,都局限于"西楚"九郡的考辨,而没有探讨"西楚"一词的由来。"西楚"之称为项羽首用,因为彭城位于"下相"之西,项羽为了表达自己对故乡之情、同时表示"自己之楚"和"昔日之楚"的区别,而名为"西楚"。南楚、东楚都是在"西楚"之称的基础上扩展而来,是西汉前期才使用的地域概念。  相似文献   

17.
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前,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深入研究荆楚文化与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对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分析荆楚文化主要内涵的基础上,湖北要加快发展壮大广播影视业等十大文化产业门类。  相似文献   

18.
顾久幸 《理论月刊》2002,(11):38-41
在楚国的典章制度中,官制是一种既保留有楚国的传统习惯,我们在楚国的官制这一部分,可以看到楚国官员的形形色色的名称,独具一格选官、任官、考查、罢免的制度。楚国的官制对于楚国发展强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给人启示。  相似文献   

19.
因历史的机缘,楚国没能征服六国,完成统一大业,而辉煌灿烂、原始神秘的楚文化却作为一种重要精神文化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学艺术的发展走向。要而言之,它培育了后世文学艺术的神秘主义、相对主义的思维方式,以其极致性、悖谬性的内在品格塑造了后世文学艺术的文化精神,并从创作方法和文学体裁上奠定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形式格局。  相似文献   

20.
楚文化和道教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属于地域文化;道教文化则属于宗教文化。两者虽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其中,楚文化对道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别值得重视。一是形成于楚地的道家学术,给了道教文化以直接的理论支撑;二是《楚辞》给了道教文化以极其深刻的影响;三是楚地的巫术文化,也给了道教文化以重大影响。可以说没有楚文化的特定文化模式,就没有现实中的道教文化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