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交通事故赔偿案件中保险公司之法律地位的迥异性破坏了法律规范适用的统一性。对保险公司主体地位的诉讼法理分析有助于准确适法。我国共同诉讼形态的简单化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并导致法律规则和司法实务的分离。希冀在民诉法修订时增设类似必要共同诉讼,准必要共同诉讼和交叉诉讼。  相似文献   

2.
司法认知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证据法上所普遍适用的就某些特定的案件事实由法官直接加以确认 ,从而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一种诉讼规则。我国关于司法认知的立法与研究同外国相比差距较大 ,在民事诉讼中如何客观地界定司法认知的对象范围 ,尚需深入研究。笔者认为 ,民事诉讼司法认知对象有事实和法律两方面。事实范围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司法事实、政府事实、易于获知的事实 ;法律范围包括本国法、国际条约和惯例、外国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中,"法庭之友"已经成为一个新元素被纳入制度构想.根据"法庭之友"制度,非案件当事人可以向法庭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背景信息、不为法院所知的案件事实或法律适用意见.将该制度与我国现有的专家辅助人制度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法庭之友".在公益诉讼中引进"法庭之友"不仅有助于实现司法民主,更具体体现了"支持起诉"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诉讼中存在三种追加诉讼主体的情形,其中原被告都有权要求追加诉讼主体,但是追加诉讼主体是有一些条件限制的,即该追加主体必须符合诉讼主体的资格要求。笔者以案释法,说明理顺上下级法院之间的监督关系,严格依法办案是正确解决司法实践中合同纠纷案件诉讼主体追加问题的关键,也有助于我国法治体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乡差距较大,人们的文化水平高低有别,尤其是法官在面对农村案件当事人时,怎样引导他们正确参与诉讼是值得认真思考之事。司法能动是中国大法治环境下积极倡导的司法理念,这一理念契合了农村基层人民法官处理农村案件时积极引导案件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现状。语言是法律诉讼的媒介,基层法官与当事人沟通的同时,还要掌握语言的深浅,避免不与法律相违背的语言缺陷。农村案件当事人需要法官给予更为直白的诉讼指导,由于司法语言承载着司法公正,司法语言运用成为司法实践中很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司法能动是中国大法治环境下积极倡导的司法理念,这一理念契合了农村基层人民法官处理农村案件时积极引导案件当事人参与诉讼的现状。语言是法律诉讼的媒介,司法语言承载着司法公正,司法语言运用是司法实践中很重要的部分。基层法官与当事人沟通时,要掌握语言的深浅,避免与法律相违背的语言缺陷。农村案件当事人需要法官给予更为直白的诉讼指导。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的快速革新与发展.在线诉讼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迎合我国司法体制改革需要的重要产物,在提升诉讼效率、促进司法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从我国现有在线诉讼规则及实践看,在线诉讼适用范围存在适用领域单一、适用案件类型不统一、适用审判程序不明确的问题.对此,为充分发挥在线诉讼之价值、优势及功能,应明确在线诉讼可适用于民事、行政、刑事领域,适当扩大在线诉讼案件类型,细化在线诉讼在各领域适用的具体审判程序,切实完善我国在线诉讼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8.
民事、行政诉讼交叉案件,是在法律事实彼此相关联,在程序处理上交互影响或者互为前提的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案件。民行交叉案件种类繁多,这里主要研讨以民事争议为主、行政问题作为附带问题的案件和民事争议与行政争议并重案件的程序处理问题。尝试从赋予民事审判庭对相关行政行为一定的司法审查权的角度,借鉴日本当事人诉讼制度解决目前我国司法现状面临的诉讼瓶颈。  相似文献   

9.
司法认知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认知作为一项证据规则 ,在世界各国被广泛运用。司法认知对于免除当事人举证负担、节约诉讼时间和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等有重要意义。我国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这一规则 ,法学界对该规则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以为 ,我国在将来的立法中应建立司法认知规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环保法庭面临环境诉讼冷清的尴尬局面,这引起了不少学者对环境司法专门化的质疑。环境司法专门化是司法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环境司法专门化遇冷的根源在于:环境法律制度供应不足,环境司法机构设立存在先天性不足,环境案件类型化理论供给不足,环境诉讼程序不完善,环境司法外部条件准备不足。因此,应当运用综合性手段加以解决,包括:健全环境法律制度,完善环境诉讼制度,健全常态化、正规化和专门化的环境司法机构,加强环境案件类型化,以及完善外部条件提高公众环境司法参与度。  相似文献   

11.
绝对还是相对:对既判力事实的司法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法一般是从证明对象的角度看既判力事实是否对涉及该事实的后诉事实的预决效力,而笔者则从司法认知的角度来认识既判力事实的预决效力,既判力事实是否具有预先确定的绝对效力,法官在后案中无须当事人举证证明,作为司法认知的事项直接进行确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断然肯定或是否定既判力事实作为司法认知的对象,都是错误的。既判力事实对司法认知的效力具有相对性,有的既判力事实是司法认知的对象,有的既判力事实则不能成为司法认知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卡多佐对司法过程的理解以逻辑的方法为起点,关注司法中逻辑一致性,特别是普通法中”遵循先例“原则对司法平等与司法信仰的重要作用;历史与习惯的方法帮助法官解决逻辑思维的僵硬;社会学的司法方法运用客观的解释原则,探寻社会福利的现实意涵,赋予法官裁量权的同时也限制裁判者的恣意,最终通过发现与形塑的方法帮助法律成长.法律本质上就是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被告人是否存在精神病证明责任分配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特点,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区别对待:一是一般情况推定正常,无须专门证明;二是有疑点控方必须证明或者法院必须查明;三是辩方提出抗辩时,控方必须证明或者法院必须查明。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现代西方司法制度基本制度与理念的接纳与吸收,是一项具有创制意义的事业,但同时也包含着内在的冲突。在对现代西方司法制度与当代中国条件的这两种解读之间作出选择并非易事。现代西方司法制度诉求的宽度为中国的法治创新开拓了广阔的视野;但同时,司法制度的构成元素具有复杂性。从制度文化的视角看,一国司法制度的设立,一般都与该国法制的历史文化相关。法官制度的建构应该与普遍认同的概念理念相符,在普遍认同的概念下,中国法官制度的理念才能有所创新。中国法官制度的完善,必须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向前发展,法官理性能力的不断完善来进行。  相似文献   

15.
量刑与定罪有着不同的司法功能,在量刑阶段。寻求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证明责任、证明标准以及证据规则等制度内容,是我国定罪量刑程序分离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司法改革大背景下,结合新《刑事诉讼法》增加“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基本要求、扩宽当事人参与法庭调查与辩论范围、建立量刑建议制度等内容,可以得出,在量刑阶段建立相对独立的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等制度,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法官职业化是司法公正的有利保障,也是维护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我国合议制流于形式,成为推进法官职业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将法官分层为审判法官和助理法官,将案件分流成简易案件、普通案件和重大、复杂、疑难案件三类,由审判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一般的普通案件,并制定科学细致的合议庭规则,限制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的条件和范围,由审判长将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由助理法官审理简易案件,废除案件审批制度,是强化合议庭职权,提高法官素质,推进法官职业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正是司法取得公信力的基础,承载这一基础的则是司法判决。只有被社会认可的司法判决才能宣示司法公正。然而,司法判决必须接受社会生活中的另类规范——情理——的审查,否则将不被认可。法官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员,无法回避社会交往中情理的熏陶与约束。而当下社会把法律问题道德化的惯常定势与传统的清官情结,导致司法公正的认同往往取决于法官个体的可信度。判断法官可信度的依据乃是法官日常行为的表现,通过交往,生成法官的信任基础,这种信任被逐渐转嫁至司法判决之上,从而促进并有利于司法公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同时还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当一个案件通过媒体进入民众视野后,大部分民众对案件的关注,更多地是建立在已有的先见之上,而不管法律下的事实认定。由此,舆情给法官审判案件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下,面对舆情,法官应当根据预期受众、社会共识度和社会效果,或侧重详尽事实、或加强说理论证,有选择地完善判决书,法院应当从舆情规律的把握出发,采取分阶段引导舆情和建立舆情危机应对机制等措施,帮助法官直面舆情、积极减压。  相似文献   

19.
公示催告程序是一项重的司法程序,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非讼程序重视程度存在欠缺,导致公示催告程序存在诸多实务缺陷,在救济方式上可操作性差。应完善现有公示催告立案审查程序、发布时间及救济途径,以期更好地体现该程序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立案与侦查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简单对刑事诉讼中立案与侦查两程序的先后顺序进行判断不符合诉讼规律。从司法实践、法律检讨、诉讼价值、哲学理性、逻辑推理、制度比较等多角度、多层面纵横立体以及动静结合透视立案与侦查之关系有助于不断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从而提升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动力,明确改革方向,重新科学合理设计、构建立案与侦查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