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抒望 《前进》2004,(7):19-21
我们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首先应该缅怀的是,这位杰出的总设计师究竟为我们设计了什么?答案无疑是结论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一设计的主题何在?答案当然也是结论性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目的 原则 优越性 本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一直到1992年春天南巡,邓小平曾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邓小平讲…  相似文献   

2.
<正> 谈及社会主义优越性,有两个基本观点必须明确。一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的优越性和这种优越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区别开来。所谓社会主义本质上的优越性是指: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结合,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  相似文献   

3.
《政协天地》2014,(9):1-1
“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这番话,依然振聋发聩。而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邓小平的另一番话无疑引发了更多的共鸣:“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相似文献   

4.
要论摘登     
要论摘登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的扶贫工作不是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下去。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我们党领导人民搞革命、搞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富裕起...  相似文献   

5.
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认为,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可以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宣传教育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关于社会制度的本质的比较性概念首先,社会主义优越性是相对的比较性的概念。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兴起的新型社会。顾名思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特指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因而自然更优于封建主义。所以,讲社会主义优越性,虽然可以同封建主义作对比,但主要的应同资本主义比,不可以颠倒了这个主次关系。其次,社会主义优越性指的是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优于资本主义的长处,是从两种社会制度的特征的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是理论上的抽象。它与社会制度不同的具体国家之间的比较是有区别的。后者,不仅比较了两种制度的优劣,而且包括了两个国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应然与实然之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应然性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从实然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然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即时对应关系,从应然到实然有一个转变过程。当前,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促进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黄明理 《群众》2014,(5):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精神世界上的根本表现,它的提出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认识的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之表现,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应然与实然之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应然性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从实然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然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然与应然之间并不是亦步亦趋的即时对应关系,从应然到实然有一个转变过程。当前,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促进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最近在海口市举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认为,如何科学地看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是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的社会主义。是要进一步建设对于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是要建设能够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是对社会主义的最高层次的认识。其  相似文献   

10.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其一,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二,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其三,共享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深入把握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享本质,有利于促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也有利于促进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4,(5)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精神世界上的根本表现,它的提出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认识的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之表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制度是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 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无法回避的一个新问题。在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正确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首先,必须从规律性的高度把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 内涵;其次,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前提;第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正确认 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人民群众广泛受益。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我们既要着眼于变化万千的社会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又要以历史的眼光,采取科学的认识方法,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赵朴初先生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针上,他主张“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在佛教的社会本质上,他认为“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在佛教的文化本质上,他坚持“佛教是文化而不是迷信”。进而,促使佛教成为当今中国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单贵宽艰苦曲折的探索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斗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然而,在曾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限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而撇开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及其机制方面的研究。这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初期阶段是可以理解的。侧重生产关系方面的研究和理论供给,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和优越性,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社会主义与平均主义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政  冯颜利 《前沿》2011,(3):60-6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平均主义是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平等观念在分配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反动的性质;平均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明确的界限,社会主义平等的实质是消灭阶级而不是消灭一切差别,社会主义原则是按劳分配而不是平均分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高度的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使社会主义发展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生机和活力,造成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读。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平原则,反对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8.
《创造》1994,(4)
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的本质来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近年来,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有一些离开社会主义的本质来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看法,值得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生产力决定论。即用生产力作为判断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  相似文献   

19.
有人常常这样发问:“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吗?为什么还要改革?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合义,特别是要弄清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的作者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往往把它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这种认识欠妥。一,它不能回答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什么,这等于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就是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社会制度;二,它抹煞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具有社会主义特征的社会制度,并不一定能够发挥出优越性;三、它会带来这样的后果:一方面会导致人们以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为由,不顾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一味地追求一大二公,而忽视社会主义应有的效能,另一方面,由于其它原因使得社会主义优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说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不一定是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这一观点,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