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人的健康包括“身”和“心”两个方面,很多时候,我们过于重视身体健康,却忽视了“心理健康”,官员也是如此。
  事实上,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官员的腐败不仅是人性贪婪的表现,也是在官场这个古往今来特定场合下某些固有心理作祟的结果。
  官员也需治“心”病。如果说依靠有效的党内制度及法制制约,是从制度和监督的层面进行“外部”反腐,那么,让心理学参与到反腐中来,则是力求从“内部”消除官员的腐败心理来源,有效遏制腐败动机的衍生,从而为社会及官场本身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2.
清代州县衙门的组织架构与制度安排,以及牧令缺乏行政技能和法律知识的状况,导致了官箴书和幕友的大量出现。清代著名幕友和循吏汪辉祖撰写的《佐治药言》和《学治臆说》被幕友和牧令视为官箴书中的典范。这两本书在清代中国流传广泛,影响巨大,其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口传、抄本和刊印;而他人的引述、摘录与汇编,也对书籍的传播和阅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推荐、赠予和购买情况来看,这两本书在当时应该得到了很好的传播、阅读与接受。严格说来,清代官箴书是特殊意义上的总结和阐述州县实务知识的书籍,具有经验性与实践性的特征。官箴书的广泛传播与阅读,也导致了州县牧令在处理行政事务和司法问题上形成了相对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纵观历史,中国传统社会对官员道德操守的重视程度,可说是无与伦比。浩如烟海的正传野史,对“无辱官声”者的赞扬和对“有玷官箴”者的谴责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吏治腐败恰恰又是中国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顽疾和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重要成因。这一现象的形成有着多方面原因,但传统人治文化中所存在的道德悖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积淀,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对整个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传统文化留下的这一遗产,正视这一悖论,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官员腐败行为的事先防范,注重对官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制约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4):5-5
“上当”是指中了别人的奸计而受骗吃亏,但是为什么把受骗吃亏叫做“上当”呢? 关于“上当”一词的权威解释来自清朝学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一书,书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江苏清河有个非常富有的王氏家族,他们最大的生意是在城里开的当铺,  相似文献   

5.
“书场”为书法表演场所的简称,顾名思义,“官场”也就是官员表演的场所的简称。现在“书场”有句话,叫“流行书风”.也称“时风”。笔者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书场”与“官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书风”也就类同了“官风”。  相似文献   

6.
库恩博士的新著《中国30年》在春节前后成为书界最热议的话题。这不仅因为这位有着国际投资银行家、科学家等头衔的美国博士曾经在2005年撰写过《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更重要的是,他为撰写此书,采访了中国100多位省部级官员并在书中多有披露,原本用英文写作的该书其中文版率先出版。有媒体建议读者:“要了解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最好从书末尾的‘致谢’一栏看起。” 春节前夕,库恩博士在北京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7.
《法治与社会》2011,(6):58-59
安立志在《民主与法治》撰文认为,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意”。应当从矫正政府施政。约束官员行为来着手,当政府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官员确立了执政为民的意识,并切实付之行动。民众的“不满意”  相似文献   

8.
在河北省无极县人大的院内,立有一块被当地人们称为“官箴”的石碑。碑的全文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明嘉靖年间无极县令郭允礼所书,并将其刻成石碑镶嵌在县衙大堂的墙壁上,作为警示自己的居官座右铭。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初的县衙早已不存在,而那块“官箴”碑却留了下来。其“公生明,廉生威”这句警世名言也流传至今。郭允礼字节之,山东曲阜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任无极知县。其志向远大,讲求礼仪,治政有方,尤其注重为官清廉。郭允礼所处的明代中后期,朝政黑暗,特权横…  相似文献   

9.
湖南通道县不仅投资250万元拍摄《通道转兵》,而且还让该县的常务副县长、商务局副局长等几位官员集体参与电影的演出事务。这次官员集体“触电”。引来了社会热议。据说,该县投资拍摄电影,并让官员集体参与演出,是为了推广当地旅游业。  相似文献   

10.
陈磊 《政府法制》2014,(25):38-39
7月16日上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江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智勇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经中央纪委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赵智勇开除党籍处分,取消其副省级待遇,降为科员。”消息中表示。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表示,对于违反党纪的官员,中央将其从副省级一直降到科员,“这是一种新的处理模式和手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这种新的方式拓宽了反腐败的范围,“不仅监督违法官员,还包括违纪官员”。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这乌纱帽一卸,轻松的不仅是身体,连嘴巴也可以跟着“开禁”了。近年来,相继有官员在退休或即将退休之时突然开口说“真话”,目标直指不为民众所知的“黑幕”话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为什么官员们在任期内不敢做声,非要等到退休之后才敢“勇敢一把”不可?这背后是机制的问题还是官员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邓建鹏 《当代法学》2022,36(2):148-160
为防止差役借执行司法公务之机索诈当事人钱物,清代著名循吏刘衡在官箴书中叙述了他在管控差役方面的经验.巴县档案表明,刘衡任巴县知县期间在这方面作了积极努力,包括管控差役完成公务的时限、寻常案件贯彻"一票一差"制度等,尽管这些实践与他在官箴书中的表述存在细微出入.相比之下,其他官员对差役索诈害民大多持放任态度.不过,差役向...  相似文献   

13.
刘经靖在《河北法学》2007年第2期上著文说,就国家而言,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不是官员而是法律。因此,应该以法律来规范国家的治理,以法律来限制、控制权力的运作和操作,以法律来监督统治者、官员的执政,以法律来界定其权能和职责。抓依法治国的措施落实,官员、执法者依法办事是主要的。在抓“官”与“民”的观念转变中,抓“官”的观念转变是第一位的。比起掌握执法权力的官员,老百姓终究是处于弱势地位,任何时候都如此。不能把依法治国的重点放在治老百姓上。  相似文献   

14.
国家行政学院的学者表示,我国高层要求在2010年制定和实施规范的官员提名制度试行办法。扩大公推直选范围,推动差额选举,避免选举形式化主义的走过场。  相似文献   

15.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副广为传播的楹联,表明要真实考察官员的“政声”,需有一定的时空条件。“政声”,为什么要在“人去后”识别呢?这是因为,当官员在位时,手握支配属下的权力,人们不免心存顾虑,不敢直言评价,往往是“栽花多,挑刺少”,只有当官员离任后,才敢发出真实的声音。至于要在“闲谈中”方能很好地显示“民意”,则是由于“闲谈”是最无拘束的,人们的看法能够得到最自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古代官箴以“清、慎、勤”为基本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历代典章制度中,多有规定.如《唐律疏议·职制五》有一条关于“官人无故不上班”的法令:内外官员应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处笞二十小板,每再满三天加一等,满二十五天处杖打一百大板,满三十五天判处徒刑一年.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供职的“边要之官”,还要罪加一等.  相似文献   

17.
官邸制是一种官员的住房制度,比如说古代的县衙。其实就是一种官邸制,谁来当县官谁就住进县衙。官邸制的核心就是“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汉: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自秦汉开始,国家开始向异地任职需要解决住所的官员提供住房,即“官舍”,并逐渐趋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从维熙 《中国监察》2009,(22):60-60
几年前,文坛有位官员刚刚上任,就自我书写了一则《笑林广记》新篇。话说这位新官上任不久,就把他早已出版过的一部长篇小说,责令其所属部下,为其重印。如果仅此一点要求,虽然失雅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毕竟是文学作品,多印一部与少印一部书,对出版社来说只是资金问题。笑话出在了后半截:此官员附言说,必须将其书纳入该出版社的“新时期‘当代小说文库”’之中。何谓“新时期”?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的时间称谓,具体说,其历史界定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年代。  相似文献   

19.
看天下 《政府法制》2014,(27):36-37
领导人题词题字,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基于艺术与权力的题词,很多时候还是一段佳话、一个景观,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不规范的政治工具. 在某些人看来,领导题了字,不仅为事件本身提供了“政治正确”的保证,更能够从某些角度说明“上面”已经认可了.“这种肯定对于下级政府官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能被放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解释称.  相似文献   

20.
张倩 《法治纵横》2011,(14):31-33
“小三”傍上官员后不但与之同流合污大肆贪腐,竟然意图“转正”。在成功地“策反”情夫的女儿与母亲“划清界限”后,身患绝症的主妇在临终前反戈一击。不仅将贪官丈夫及其情妇双双送进监狱,还拯救了女儿沉沦的亲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