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长剑 《前沿》2011,(1):170-173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的突发和频发亟须其治理模式向"善治"转变,在此背景下,NPO参与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考察NP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绩效现状,重点分析其参与治理的路径困扰和危害。进而,基于"善治"的研究框架探讨优化我国NPO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建设大社会、好社会、小政府、强政府"与"良法善治"是"法治广东"理论与实践的精髓。深入实践"法治广东"理论,特别要培育社会自治、厉行良法之治,基于良法行善治。培育社会自治是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建设方式。实践派的哲学理论、人群呈正态分布的科学原理和治理经济学的分析,以及行善治所要求的公共治理结构,均支持这一结论。为培育社会自治,需要确立判断良法、善治的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3.
电子治理:信息社会城市善治的理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勇  徐晓林 《电子政务》2005,(14):53-61
本文在对电子治理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善治的基本要素,对电子治理对实现城市善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电子治理借助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能形成良好的网络治理结构,加固城市善治的合法性基础,增强城市政府治理的透明性、回应性,明确城市治理主体的责任性,从而能够构建有效的城市治理机制,成为信息社会城市善治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制度结构上,西方治理以善治为导向,其要素包括参与性、共识取向、责任性、透明性、回应性、有效性和效率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以及遵循法治;中国治理以善政为导向,其要素包括人事关系的模糊治理、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和意识形态的教化治理。中西方治理语境的长期交融和制度结构的变迁互动,对于中国治理走向善治而言,比治理概念和制度的简单移植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杨镪龙  许利平  帅学明 《前沿》2010,(1):137-141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公共治理就开始成为整个学界关注的热点。在众多的治理学说中,"善治"一说最具代表性。在和谐社会协同治理视阈环境下,多元治理主体摒弃零和博弈,达成了互动合作的正和博弈关系。我国协同治理范式遵循政府主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政府与公民社会共同作为公共生活治理主体,是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助共赢的基础上谋求具有善治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西方出现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和善治理论,开始变得日益引人注目,并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随着我国不断加速融入全球治理进程,善治也终将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善治是以法治贯穿其全过程的,善治和法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在分析善治与法治的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善治必须与法治相结合之必然性。并结合法治化的善治的过程研究,认为实现法治化的善治是走向善治与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社会管理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治理——善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社会管理的实际,框定"乡村善治"概念,并廓清了"乡村善治"的基本内涵,同时阐述了实施"乡村善治"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推进"乡村善治"提出了基本框架设想。  相似文献   

8.
王四小 《求索》2013,(1):234-236
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模式从"单中心"治理走向"多中心"治理,民间信仰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一极"。民间信仰起到社会教化,促进社会整合的作用。同时,民间信仰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有利于实现善治。民间信仰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是多样的:一是民间信仰权威人士参与社会管理,二是民间信仰教团组织独立处理公共事务,三是民间信仰教义、仪式被政府征用,运用到乡村治理中。要使民间信仰有序参与乡村治理,对之应该以自律管理与制度规范兼顾。  相似文献   

9.
电子治理是中国走向善治的有效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电子治理成为信息时代全新的先进治理模式.从治理理论角度分析了善治的状态,指出电子治理是中国走向善治的有效路径,并对我国电子治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中,政府和治理定义的演化变迁显示出服务性的共同趋势。政府治理的含义也因此由原来的统治、控制和管理发展为以公共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公共权力分配、公共资源协调、公共事务管理的总和;合法型、透明型、责任型、法治型、回应型的服务型政府治理,即"善治"型政府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公共服务的有效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都强调“以良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与基础,善治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内蕴和追求。选择良法善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客观使然。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实现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的提出有其特有的现实理由,它是西方国家政府失败、多元主体管理能量激活和全球合作共治的产物。中国学者对于兴起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存有分歧,有的学者否定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治理理论针对的病症在中国缺乏典型性,而它所开出的处方在中国也缺乏相应的药材,它还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我们固然无法简单照搬治理理论提出的全部方案,但它所蕴含的多方参与、政社合作、良性互动、多元共治等观念和原则却正是当前中国的发展所急需的。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条件通过可行的途径而实现中国自身的良好治理,亦即中国式善治。  相似文献   

13.
党内民主与善治在概念内涵上虽然差异很大,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在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中,党内民主与善治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表现为: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支撑和维持善治,善治的推行也可以对党内民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促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实现城市社区善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考察Q、M、L三个公租房社区的治理实践发现,以公租房社区为代表的城市边缘社区处于城市边缘劣势地带、治理资源贫乏,具有产权关联弱、异质性强和行政性强的特点,导致社区三治融合面临治理主体积极性缺乏、治理方式融合性有限和治理规范衔接性不足的挑战,制约了城市社区善治的水平。基于城市边缘社区“宜居”与“安居”的善治需求,在党建引领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分析框架下,三治融合实现社区善治是一个“渐进均衡”的善治改进过程,得益于优化自治、法治、德治的组合力度和方式提升三治“指数”。从治理的主体、效能、秩序三个方面,优化三治融合的参与主体激励机制、三治功能提升机制、治理规范衔接机制,已经成为城市边缘社区因应治理挑战,提高善治水平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杨光斌 《乡音》2014,(10):37-3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改革总目标,事实上是可以量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制度安排的总和——"有能力的有限政府"。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和"民主"是世界上两个最流行的概念或话语。比较而言,"治理"概念更务实且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指标,而"民主"则更具意识形态性质,况且民主选举只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方面。到了本世纪,“治理”则越发成为国际社会更加主导性的话语。  相似文献   

16.
善治做为一种良好的治理模式,有其历史必然性,将成为治理的一种趋势。善治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搭建了一个理论平台,发挥着具大作用,并且二者在目标及本质方面存在着价值终极意义上的共性。在善治理论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政府自身治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及培育公民社会等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通过善治,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周琼林 《传承》2008,(14):44-45
伴随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要求政府治理的价值理念相应的发生转变。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善治理念。从和谐社会和善治理念的内涵来看,和谐社会与善治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一致的,善治是和谐社会的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合法性运作是公共权力理性化对民生治理的政治贡献,民生作为考量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重要向度具有整合政治生态的价值意蕴。民生治理是善治与公共理性的价值厘定,也是公共权力理性化的有效运作形式。行政善治回应了政府角色定位的民生纲领,政府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民生导向有效诠释了执政之基、服务嵌入与回应性治理的三重面向。因此,政府民生治理既是政府责任与民心资源的利益救赎,也是公共权力合法性运作的价值基础。政府民生治理的发展理路呈现了政治话语到法治论域的民生治理景图,公民社会与人民社会互构的民生治理逻辑,民生治理到民权保障的制度规约,民生改善到政治认同的价值依归等四维演进谱系。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家治理过程中,作为实质性存在的良法与治理目标的善治,被奉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圭臬。事实上,选择良法与善治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目标有其特定的原因,而时代的进步促使二者的基本理念也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并影响着国家治理。同时,良法和善治也在现实治理过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要求政府治理的价值理念相应的发生转变.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善治理念.从和谐社会和善治理念的内涵来看,和谐社会与善治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一致的.善治是和谐社会的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