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娟 《小康》2008,(9):42-43
"看着福田首相摇着扇子坐在奥运开幕式的看台上,他以如此悠闲的态度到北京观看奥运会,这也预示着中日关系将走得更近。"  相似文献   

2.
刘柠 《同舟共进》2008,(11):23-24
在麻生政权治下,日本派阀政治是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还是进一步坐大? 2008年9月24日,麻生太郎毫无悬念地当选自民党第23代总裁,旋即成为日本第92届首相。麻生作为自民党干事长和党内少数派麻生派("为公会")的领袖,在选举中得到了町村派、津岛  相似文献   

3.
自2012年日本政府"911购岛"闹剧以来,中日关系持续恶化,在日华侨华人生活深受影响。尽管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11月应约会见了来华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实现了近3年来两国首脑的首次会面,但中日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善,中日关系的变数还是很大,对在日华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还会加深。因此,继续发挥在日华侨华人社团、媒体的作用,为未来中日关系的好转与重建打下民间情感的基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王屏 《同舟共进》2008,(11):25-26
麻生这位"公子哥",其实属于不拘小节的"粗线条"之人。对于他一贯采用的"不规则打法",惯于一成不变的中国可能要动点脑筋。随着日本自民党总裁麻生太郎成为首相,"麻生号"迎着风浪正式起航了。麻生出自"鸽派"(河野派)阵营,但"鹰派"色彩很浓。他因鼓吹"自由与繁荣之弧",在中国有相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于11月23日至24日在同济大学召开了“中日关系中人与文化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以“文化”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探讨中日关系中由文化上的隔阂引起的问题,以及如何以文化为手段去推进中日关系和构筑未来的中日关系。一、“文化环境”的现状、问题与中日关系改善的对策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过去30周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至今亦有25周年。中日关系总的来说发展是正常的,尽管有人认为,中日关系现在是“经济热,政治冷”,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尽管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6.
徐敦信 《两岸关系》2012,(10):12-13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过程中,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着眼大局,达成了"钓鱼岛问题放一放,留待以后解决"的共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由此开启,中日关系才有了40年的巨大发展,东亚地区才有了40年的稳定与安宁。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有史为凭、有法为据。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2)
纵观新时期大国关系的发展,中日美三角关系日渐成为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多边关系之一,而中日关系也长期深受美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冷战后,美国对中日关系的策略一直维持"适度紧张"的状态,这不仅符合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传统,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美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制约因素,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游博 《长白学刊》2007,(1):71-74
江泽民对日外交思想是在冷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中日关系必须建立在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基础上;日本必须在台湾问题上信守承诺,才能更好地发展中日关系;中日两国应该大力拓展经贸、文化和人员交流;中日两国需要建立面向21世纪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江泽民对日思想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7年,中日关系在"融冰"中继续"回暖",并迎来了改善和发展的新转机.2008年的中日关系,将是一个能否"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年.  相似文献   

10.
4月11日至13日,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了"融冰之旅",中日关系正在迎来"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的新时节。  相似文献   

11.
庾新顺 《传承》2013,(10):19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84人。参加党的"六大"的广西籍代表有两位——胡福田和胡秉琼,都是桂东南人。代号7号的胡福田是广西特委参加党的"六大"正式代表,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相似文献   

12.
双周关注     
《时代潮》2005,(9)
【时政】胡锦涛会见小泉纯一郎4月23日晚,刚刚参加完亚非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下榻的饭店会见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胡锦涛表示,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着困难局面,需要两国领导人本着对历史、人民、未来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稳定和发展大局出发,深刻反思和认真对待。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中日关系,始终坚持中日友好方针。近一个时期,日方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的一些做法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伤害了中国和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必然引起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不满。中国和亚洲一些国家…  相似文献   

13.
张家虎 《友声》2013,(4):46-46
<正>日本奈良丝绸之路参观团于7月24日至30日访问新疆,先后在乌鲁木齐、库车参观考察,拜会了自治区文物局和新疆对外友协。7月29日晚,新疆对外友协会长穆扎帕尔·米吉提会见代表团一行时指出,日本奈良丝绸之路参观团是在中日关系处在低谷期来访的,实属难能可贵,此访对于促进奈良与新疆的民间交往、增进两地民众间的理解与信任,无疑具有积极意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的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虽不像在中美关系中那样重要、突出和敏感,但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日本独特的"台湾情结",以及战后日台之间的紧密联系等,在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上,日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90年代以来,日本明显提升日台关系,在对华战略上利用台湾问题牵制和遏制中国的倾向明显加强,使得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由的地位上升,成为未来两国关系发展中最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在台湾问题上潜伏着中日冲突的隐忧.  相似文献   

15.
2007年是中日复交35周年,又是“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这使得这一年的中日关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关系走出“政冷”低谷。2007年,中日关系能否在“乍暖还寒”中继续“回暖”?  相似文献   

16.
中日关系“将是21世纪亚太日益形成的经济和政治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在美国《华盛顿季刊》1993年冬季号上撰文这样预言.由此可见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中日关系进入更加成熟的新时期在政治关系方面,中日友好交往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以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O周年日本天皇、皇后访华为开端,中日两国开始实现最高级别的互访.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万里委员长访日,1994年,中日高层互访又迎来新的高潮:1月初日本副首相兼外相羽田孜访华;2月末中国副总理朱熔基访日;3月下旬日本首相细川护熙执政后首次访华;日本政府还邀请江泽民作为国家主席年内访日.中日两国高层互访不是一般性、礼节性的,而是能够直抒己见,增进相互了解和信赖;中日两国都不是只从双边角度重视彼此的关系,而是主张发展“世界中的中日关系”、“亚太中的中日关系”,以使中日关系能在为世界及亚太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7.
许以民 《传承》2011,(15):66-67,73
中日关系"经热政冷"的基本走势必须改变。为此必须做到:中国迅速增强国力,并进行恰当竞争;日本正视历史、真诚悔过、珍惜中日和平;建立稳固、成熟、完善的政府往来机制,加深政府间的相互信任;充分发挥民间外交积极作用,夯实两国交往的国民基础;日本政府必须严格恪守发展中日关系的四个里程碑性质的政治文件。  相似文献   

18.
<正>现实表现:伴随着中日关系的恶化,中国部分民众反日民族情绪高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及中韩等国的批判,参拜靖国神社,日本民族主义的实践步伐并未停止;"斯诺登事件"将美国"监听盟国"的丑恶行径暴露无遗,也将美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民族主义做法显露出来。核心观点: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对本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与理想。中  相似文献   

19.
《友声》2012,(2):3-3
<正>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我们中日两国民间团体代表共聚北京,举行中日民间团体领导人会议,就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中日民间友好交流与合作,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深入交换了意见。我们共同发表行动宣言如下:一、我们认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倾身同福田拥抱,福田大为吃惊,一时不知所措10点半,在首相官邸一楼大厅举行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换文仪式。在管乐队高奏的乐曲声中,福田、邓小平及两国外长脚踏红地毯进入了会场。会场中央,摆放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