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人民政协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产物和象征.人民政协是发挥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重要舞台;人民政协文化深深的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当中,承接了"和合文化"的精髓;"和而不同"思想体现了人民政协工作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对基本价值观和价值目标的认同是各类社会主体结成同心的基础。同心的基本内涵,即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心思想是对传统"和合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统战力量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对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同心"思想重要论述,不仅是对多党合作历史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引领当前统一战线发展和统战工作开展的重要思想。"同心"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且与统战文化的本质及统战文化的根本规律有着诸多契合点,即共同利益、合作互赢、求同存异和体谅包容。因此,新形势下的统战文化建设,要以"同心"思想为引领,强化价值追求和文化传统认同,增强统战文化向心凝聚作用;以民主协商增进思想共识的方式发挥统战文化同心同德作用;以"同心"品牌为依托,丰富统战文化载体活动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沉淀而来最富生命力的精华和核心。和合文化是统战文化形成的历史源头;统战文化承接了和合文化的核心精髓;和合理念是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统战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协商文化是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统战文化中的全新演绎。新时代推进统战文化建构,增进统战文化自信,需要以和合文化为依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提升统战文化的多元供给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影响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和合文化底蕴丰富、源远流长。中华和合文化所蕴涵的事物与其所处环境和联系的总体结构实现融合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对当今世界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呼唤和合文化;和合文化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合文化是当今国际关系中一种可行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核心内容的"同心"思想是新形势下巩固、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将其贯穿于统战工作的始终,使之成为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统战文化建设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心"思想是统战文化建设的主题和灵魂,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把"同心"思想贯穿到统战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中去,引领统战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同心"思想是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开拓进取的现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贵和尚同"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现代升华,是新时期社会普适性的价值观。"同心"思想是新时期做好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整合多元社会价值和多元意识形态的思想武器,为多元社会格局下不同政党、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8.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和道家有着极其丰富的和谐观念。和合文化与传统的和谐观为党中央提出的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和合文化探析中国多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展了与周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集团的多边外交。中国多边外交的思想源自于传统的和合文化传统。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和为贵”、“兼相爱”、“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特点都映射在中国多边外交思想中,从传统中分析出中国多边外交思想的共生性、平等性、多样性、自主性,并以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多边外交思想是对和合文化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结合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一种创新。  相似文献   

10.
2011年胡锦涛同志提出"同心思想",如今已在统战部门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大力执行。那么,在新形势下,加强统战文化建设,如何来实现"同心思想"与统战文化的契合?这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事业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同心思想"的重大意义,为适应统战文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同心思想"与统战文化的契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人权观念,本文以文化对于受刑人权利保障的影响为视角,阐明了在中国传统语境下的"合数型"人权观与在西方语境下的"质数型"的人权观的不同之处,认为在中国当前务实的态度是采取"和而不同"的人权观处理受刑人权利保障问题,并认为"和而不同"是不同文化相处的原则态度,而"和而不同"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权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和"为特色的礼乐文化,大致可分为"和天地"、"和鬼神"、"和家邦"、"和身心"几个阶段。古琴在传统礼乐文化的嬗变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古琴浓缩了礼乐文化的整体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3.
李杰 《外交评论》2006,(6):36-40
“和”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和”的核心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思想是指导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宝贵思想源泉。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建设不断取得发展,“和而不同”思想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领域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中,也为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做出了中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和文化,闪烁着中华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是监狱行刑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通过“和文化”的教育之路径,矫正罪犯的“争”之秉性、“失范”之举、“审美”之误和“人生”之错,让罪犯在遵纪守法中实现与监狱相“和”,在改过自新中实现与社会相“和”.  相似文献   

15.
文化和谐讲的是不同文化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和谐既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会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文化和谐包括文化形态的和谐和文化因素的和谐。实现文化和谐的具体途径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五对矛盾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宗教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6.
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内涵。尤其是古代各流派思想家在探索认识自然规律,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实现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观。重新审视并借鉴古代生态哲学思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新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以社会“普遍和谐”为最高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为人类描绘了一幅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相通之处,可以为构建当代中国的新型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规范中的和谐思想有很多。“德”沟通“天”与“人”,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充当着黏合剂的角色,可以说其周身散发着“和谐”元素的气息;“礼”从调整血缘亲属的关系入手强调“分”、“别”、“异”,目的仍在“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蕴含了大量的“公有”、“公平”、“平等”、“平均”等和谐元素;仁是儒家推行“仁政”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和谐;中庸主义体现了求和谐、求适时、求合宜、求稳定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  相似文献   

19.
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社会理想。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尤其钟情于"和"的概念,无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社会关系与政治关系方面,都力求达到和谐境界。然而当这种理念被付诸实践,所依靠的并不是社会主体的自觉,而是一种外在的强制。  相似文献   

20.
诉讼破坏了社会秩序的和谐,制造了人与人之闻的紧张荚系,打破了正常生产生活关系的稳定性。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民事诉讼中予以充分体现。从我国历史上民事诉讼的起诉、市理、裁判、执行各个环节来看,和谐理念是贯彻始终的,是我国古代民事诉讼的精髓在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充分借鉴古代民事诉讼和谐因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