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文学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女作家 ,张爱玲的成就并不仅仅在于她对旧小说的继承和发扬上 ,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本文从市民意识、反父权意识、女性意识三方面来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以勾勒出她在文学创作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文学中几部女性作家书写历史的小说为论述对象,分析当代台湾女性历史书写的美学策略、思想内涵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脉络。前三节分别从身体书写、历史话语中的沉默女性以及空间寓言等三个角度解读这些文本以多重主体策略融合女性意识与历史元素的美学张力,第四节则将其置入台湾社会独特的"后殖民"历史语境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中,分析女性历史文本对"女性"、"历史"与"国族"三者关系的呈现,从"女性意识"与"历史眼光"两方面检视女性历史书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遗著的不断问世,张爱玲重新成为读者群和批评界的关注焦点。然而在张爱玲的作品被经典化的过程中,有关于其人其文的误解和争议却从未间断过。许多论者都注意到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和对人性自私孤独的大胆揭露,却多少忽略了解构背后对俗世人生的理解、同情与肯定。这种肯定很大程度上落实在对婚姻关系的追求和维系上。本文中,笔者尝试以小说文本为基点探究张爱玲的婚姻观,从而还原出她真实的写作意图:冷峻淡漠的笔触下饱含着脉脉温情,在对人生残酷和阴鸷的透视中传递出对安稳婚姻的渴望。  相似文献   

5.
刘璐 《理论月刊》2012,(3):88-91
作为史学性理论小说的典型代表,安伯托·埃柯的《傅科摆》通过对所描写的事件进行符号化水平上的处理,展现了文本和历史被结构的过程.在这部小说中,埃柯运用了多种实验性的手法,巧妙地运用构架和构架断裂来显示后现代矛盾,借此将历史的呈现力问题摆在读者面前.本文分析了作为符号化世界的《傅科摆》小说文本,试图探讨埃柯解构历史叙事的神圣化、揭秘历史与书写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了解埃柯本人的文学、历史观.  相似文献   

6.
伴随五四时代的主旋律,现代中国的女作家们奏响了觉醒之歌。从陈衡哲、冰心等第一代女作家到萧红、陈学昭等第二代女作家再到张爱玲、苏青等第三代女作家,她们以迥异传统的女性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层面,书写出现代女性生命本体充满激情的审美体验。从...  相似文献   

7.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陈理慧 《理论月刊》2007,2(1):134-136
丁玲和张爱玲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被双重利用双重伤害的生存困境,对在革命中贞贞的国家至上与王佳芝的爱情至上的不同展示中凸现了两人不同的写作立场,从而演绎出了两个不同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中篇小说《芝麻》书写女主人公芝麻进城打工并追寻城市现代性的个体经历.小说揭示了农村打工女性遭受的阶级和社会性别的歧视和不平等,但是并没有彻底地揭示和拷问城乡社会中深层的制度化和结构化的阶级、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层叠交织的权力关系.文本对城乡等级化差异的质疑最终让位于认可和强化了这种差异的“人口控制”和“素质论”的社会话语;作者所声称的“女性意识”和性别视角被更深层的现代性意识形态、发展主义的话语和相应的文本策略深深地遮蔽了.文本最终被证明不是质疑而是强化了后毛泽东时代以城市化和市场经济为标志的现代性话语.  相似文献   

10.
图书推介     
正《身体·性别·欲望——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杨秀芝、田美丽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该书对身体女性欲望、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女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策略、未来女性身体叙事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其研究对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并产生了较大社会反响的叙事文本,主要关注女性身体在当代文学中被叙述的情况,关注那些描绘女性身体,把它嵌合在叙述之中从而使它体现某些意义的小说创作,对女性身体在文化场域乃至现实生活中的处境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女性身体写作伦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多丽斯·莱辛,在书写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的过程中,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批判和自省.中西方两位女性主义作家,对探求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女性自我救赎,以及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生育主体,女性对生育疼痛的认知,代表着她对自我与外在的理解和处理。当女性介入历史文本的书写,这种独特深刻的性别体验必然成为她们思考和表达的基点。女性文本在孕育这一偶然个体生活事件中对性别角色的体验式叙事,让我们看到女性从无意识的生育工具到主动的生命创造主体的巨大变化;生育体验与女性主体意识、生命意识觉醒之间的互动关系。女性只有获得精神的解放,在人格心理上真正独立,才能以人的立场而不是女人的立场穿越疼痛之门,成为健全的人的母亲。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概念的辩证含义与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 《求索》2005,(7):74-76
克里斯蒂娃极为关注个人如何介入社会历史过程、意指实践怎样对社会的改变施加影响。问题的答案就在于包含着社会历史在内的新的文本观念。对于克里斯蒂娃来说,这个新的“文本”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被动的被分析对象,而是作为一种能动的、具有规范性质的话语形式和书写方式。在她看来,历史和社会是作者在书写时所阅读的文本,当作者重新书写历史和社会时,他也把自己嵌入其中。在这种阅读-书写的过程中,历史由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根据这一转换,具体的线性历史被抽象化。从这一介入过程来看,文本的阅读和书写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意指实践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生产和颠覆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克里斯蒂娃所致力追求的辩证的意指实践。  相似文献   

14.
女书:我们的终结,抑或我们的开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在女书中以“我们”的身份言说并存在,藉此放逐父权制。书写与被书写同样危险,我们没有聋,可是我们却哑了。文本意图受到了女书本身表述的破坏,女性在使用女书时掺入男性异质,削弱了女书自身构建的权威,在与男性争夺话语权时显得力不从心。放逐最终遭到放逐。颠覆父权制必须动用男性话语的概念,在其文本内寻找颠覆模式。女书的终结是消除二元对立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两性对话进入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女性在女书中以"我们"的身份言说并存在,藉此放逐父权制.书写与被书写同样危险,我们没有聋,可是我们却哑了.文本意图受到了女书本身表述的破坏,女性在使用女书时掺入男性异质,削弱了女书自身构建的权威,在与男性争夺话语权时显得力不从心.放逐最终遭到放逐.颠覆父权制必须动用男性话语的概念,在其文本内寻找颠覆模式.女书的终结是消除二元对立的必然要求,标志着两性对话进入了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开放的民族政策的实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开始走向繁荣。土家族小说作为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一支,一直在文坛上享有一席之地,在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中,作家们以个体的敏而多思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与深情礼赞,对本民族的自省,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普世价值的坚守,其书写呈现出迥异于汉民族文学的面貌。当代土家族小说具有乡土气质、浪漫主义追求、舒展的人性与文本的野趣之美。其中浪漫主义贯穿土家族小说始终,并与楚文化的浪漫特性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新小说是晚清被边缘化的文人和文学力图重新中心化的一种努力,同样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也在进行中心化的努力,小说和女性在新小说时期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同构性,新小说中的女性想象成为文学现代化和女性现代化的尝试。但由于文化的脱序,女性的现代意识既有正面的提出,也有通过被妖魔化的描写从反面被提出。新小说时期的新女性形象塑造,对形成20世纪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传统,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中,徐坤以超越父权制中心化价值体系压抑的书写策略,来实现作为主人公的徐小红艰难的自我指认和建构作为叙述者的徐小红"本真"的女性声音.小说中恣情凸显的女性主义姿态不仅仅具有女性独有的性别意识、生命体验和叙事欲望,更富有一种"性政治"的理论自觉与女性自审意识、自省意识所带来的反思的力量,这就使得徐坤在对"文革"进行书写时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极富魅力,尤其是叙述语言非常独特,其冷峻超然的叙述及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她高超的叙述技巧。这种叙述语言既有利于时空的自如切换,又有助于作品苍凉底蕴的书写,从而使她的作品保持着对所处时代超然冷峻的观照。  相似文献   

20.
她从海上来     
<正> 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城的一个普通公寓里,张爱玲沉睡在地毯上,宛如梦游一般,只是这次她忘了回来。在异国他乡张爱玲的墓碑上,写着:“全然不是这样的”,这为她传奇般的一生画下了一个诡异的句号。如果不是电视连续剧《她从海上来》的追忆,也许人们对张爱玲的了解还是在那片迷雾中。将于10月播出的这部剧集,使张爱玲这位被议论了半个多世纪的女人,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热门的话题。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起落的人生与用文本筑成的迷梦,也许这就是张爱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