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同胞常说:“唐山过台湾”、“吃果子,拜树头”。今天的福建漳州人到了台湾岛,依然可以很容易地用漳腔闽南话随时和当地人拉家常,那一份亲切让人感叹。“离乡不离腔”,虽经百年,乡音不改,毕竟血浓于水!  相似文献   

2.
基层视线     
《政协天地》2012,(10):51
漳州市政协组团赴台参加图书展漳州市政协9月13日组织一批漳台宗亲文化图书参加在台北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图书展。期间,市政协还在台北举办了《台湾涉漳旧地名与聚落开发》一书的首发式。本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图书展是大陆首次以宗亲文化为主题组织的一次参展活动,漳州市政协汇集了《漳州文化丛书》、《漳州姓氏》、《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漳州与台湾族谱对接指南》、《闽南话漳腔辞典》、  相似文献   

3.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历史上,台湾隶属泉州府管辖。台湾人口中闽南籍的占到近80%,而在闽南籍的人群中,95%的人祖籍在泉州地区。在台湾,除了普通话,闽南话几乎是通用的语言。从台湾大选或其他集会上可以看到,演讲者在用普通话演讲过程中,经常夹杂闽南话,以此提高语气语调,可见闽南话在台湾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21)
正台湾岛上,百分之八十是福建漳泉地区移民过来的,虽然经过日本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但是闽南语仍是庶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国民党政府光复台湾后,推行以北京话为主的国语运动,在学校讲母语闽南话还会被罚钱、罚站;在祖父母、外祖父母那一辈虽然要学日语,但是私底下也都是读汉文私塾,用闽南话朗诵中国古书,虽然只会听讲闽南话,但是汉文字在华夏大地上除了少数如蒙、满文等以外却是完全一模一样,在我们这个传统的闽南家庭,  相似文献   

5.
她,1926年出生在日据时期的台湾,从小被迫学着日语长大。1946年,受父母爱国心的熏陶影响,她来到上海,努力从头学习汉语、学写汉字。随后在1947年加入台盟,1949年参军入党,并被选调为对台广播闽南话播音员,开始了近40年的对台广播,她的浓浓乡音也因此跨越海峡传入台湾千家万户……她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对台广播闽南话播音员李玲虹。2016年,李玲虹已经90岁高龄,记者登门拜访了她,听她像讲故事一样回忆起那些难忘的家族往事。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人民都是龙的传人,都使用着祖先给我们创造的语言文字交流思想和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和传播播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语言史是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岸人民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 闽南话与国语 台湾人口中,80%的人会说闽  相似文献   

7.
题记:榕树,闽南话叫"情树"。2004年,一支意气风发的团队跨海来到菲律宾华社,一张张充满阳光的年轻面孔在菲律宾华校亮丽登场,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志愿者老师。他们背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肩扛着国家汉办、国侨办的重任,远赴海外开展汉语学前启蒙教育工作。受"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委  相似文献   

8.
正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地区前领导人李登辉居住的翠山庄豪宅,遭到邻居控告违法侵占土地作为车库,被法院判决拆除并还地给邻居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岛内网友一片叫好":拆得好!""水喔!(闽南话,漂亮之意)"有台湾网友发出感叹,"堂堂领导人侵占别人土地,真是太难看了!""难看呀!""搞得如此不堪,  相似文献   

9.
侨乡民俗是侨乡人社会心态的集中反映。本文考察了闽南侨乡在家庭结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当代的侨乡人并没有从根本上放弃或改变传统民俗,而是使以移民文化为基础的侨乡民俗服务于新的时代需求。侨乡民俗不管如何变迁,或多或少总会刻上来自海外华人社会影响的印迹,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侨乡特色。  相似文献   

10.
林静静 《台声》2014,(2):94-95
《世界第一麦方》(麦方,闽南话面包之意)改编自“台湾之光”——世界面包大赛冠军吴宝春的故事。憨厚的屏东乡下团仔吴宝春(李国毅饰),家庭穷困,靠着母亲(王彩桦饰)在菠萝田辛勤工作抚养长大。他爱上喜欢吃红豆面包的女同学欣玫(孟耿如饰),也爱上面包甜蜜的滋味。长大后的宝春不忍母亲劳苦,开始了艰辛的面包学徒生涯,他立志成为世界第一的面包师傅,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20,(18)
正8月25日是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古老传说,使这个夜晚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对已相伴20余载的两岸夫妻许文骏和蒲林丽来说,"爱"字早嵌在"我为你学闽南话""你陪我回大陆发展"的生命经历里。1997年,24岁的许文骏从台湾来到陕西中医学院(现陕西中医药大学)求学,在一次聚会中邂逅了自己生命中的"小欢喜"——咸阳女孩蒲林丽。彼时还是两岸恢复民间交往初期,  相似文献   

12.
路子靖 《前沿》2011,(12):131-134
交通是一个区域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决定着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近代闽南地区传统的水路运输主要依靠木帆船,陆路依靠肩挑背负。新式交通工具轮船、汽车的出现,提高了运输效率,增加了商品流通的速度,促进贸易的发展,但它们并没有成为主导的运输方式,这使得区域内部只能保持脆弱且缓慢的联系。从中可以窥出交通近代化的艰难进程。  相似文献   

13.
乡音的魅力     
卢绍荀 《台声》2002,(7):10-10
台湾岛内有一种说法,认为台湾绝大多数民众使用的方言———闽南话,是台湾独特的语言。这使我困惑不解,因为历史常识和现实经验告诉我,福建闽南地区民众使用的方言,与台湾绝大多数民众使用的方言,一脉相承,是闽台两岸同胞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记得今年春节刚过,回台湾过年返厦的台商打来几通电话,希望前来拜年。考虑到繁文缛节的形式尽可简化,也因手头上正忙于处理应急事务,均婉言谢绝了。后来这位台商用闽南话说:“就是走春走春,没有特别的意思。”不想就是这富于乡土气息的“走春”两个字竟在刹…  相似文献   

14.
福建泉州惠安女是最具闽南特色的一个群体,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惠女风情是近年来泉州旅游的一大热点。惠安女的服饰、蛇崇拜、蝴蝶崇拜和长住娘家的婚俗与百越故地许多少数民族习俗具有相似性,显示了惠女民俗旅游资源蕴藏的闽越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闽越文化底蕴,可以让人进一步认识闽南文化,是成功打造惠女风情民俗旅游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独具闽南特色的地方音乐出发,阐述了闽南音乐如高甲戏、芗剧(歌仔戏)、南曲、布袋戏等众多音乐种类频繁赴东南亚演出的历史。闽南艺人精湛的表演,受到了东南亚各国侨胞的喜爱,对这时期闽南音乐扎根海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促使闽南音乐的影响甚至超出了华侨社会,在侨居国乃至更广泛的区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拍铁的"是闽南方言对铁匠行业的俗称。从事这一行业的师傅,人们就省略他的姓氏而以职业称呼,最多是加个名字,如:"拍铁东啊"。我对铁匠行业的初步认识正是从拍铁东啊开  相似文献   

17.
曾学文 《台声》2001,(3):35-36
在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流行乐坛中,闽南话歌曲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经久不衰。凡是在台湾流行的闽南话歌曲,很快就会在大陆福建闽南地区流行。极为奇特的现象是,普通话或广东话流行歌曲,接受的对象基本上是以一个年龄层为主,比较容易在年轻人中流传,而闽南话歌曲的流行,虽然因语言的限制,流行区域以闽南话地区为主,但每一首流行的歌曲,则常常跨越青年、中年的年龄段,甚至老年人。无论是青年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都能深刻感悟《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曲的精神力量;哪一个伤心别离人不理解《车站》这首伤感的歌 在浮华的世间中更…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0,(11)
<正>犹忆1998年5月,我应北京大学法律系邀请,率团参加该校百年校庆活动,其间经一位彰化籍台商引介而认识张克辉,他特地在北京饭店设宴相迎。席间他用闽南话跟大家交谈,让人感到无限亲切。当时他刚上任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职位不久,在私下相叙时他感慨地说:"我的彰化乡亲们当年可能不会料到,我今天会成为一名共产党党员!"听到这句话,我突然觉得眼前这位共产党领导人,竟是跟我一样说闽南话的台湾  相似文献   

19.
意外的收获我原计划从福建省漳州市出发,向西前往土楼分布最为集中的永定。去长途汽车站的路上,拉人力三轮车的老师傅告诉我:如果要看最有代表性的土楼,应当去华安县仙都镇,那里的一座大土楼最被专家看好。我不放心地问:“不是说永定的土楼最出名吗?”他反问:“你是要看多,还是要看特色?”  相似文献   

20.
安海港是闽南海外交通的古港,历来隶属于泉州港,是泉州四大古港之一,也是泉州诸港中开发最早、持盛最久的重要港口。安海港地处围头湾内西北方,是紧靠外海的内港,滩涂面积7.79平方公里,有一狭长的、水深不等的水域。潮流为涨潮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